搜索

老英雄张富清为何深藏功名64年

来源:解放军生活 作者:陈明照 朱 勇 发布:2019-06-14 13:07:54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1953年,中央军委从各大军区抽调有作战经验的连职以上军官到北京集中,准备入朝作战,张富清光荣入选。从喀什到北京,数千公里的路程,很多路段只能靠步行,尽管大家走得双脚皮开肉绽,干燥缺水导致口鼻出血,到达北京时,大家已经精疲力竭,身体极度虚弱。恰在此时,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订,中央军委便决定对这批部队骨干进行文化补习。张富清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进行为期两年的文化学习。这为他增长才干、建设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藏功名、扎根山区的人民公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在张富清深藏功名,扎根山区的岁月里,这是他一言一行的真实写照。

1954年12月,以优异成绩从军校文化补习班毕业的张富清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按照他的战功他可以选择留在大城市,分配更好的工作享受更好的待遇。也可以荣归故里,侍奉年事已高的母亲,组建温馨的小家庭。但张富清却选择了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当他听说湖北西部的恩施条件艰苦、急需干部时,他当即作出决定到恩施工作,又听说来凤县在恩施地区最偏远、最困难,他又当即表态,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一个寒气袭人的冬日,张富清收藏起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军功章,背上简单的行装从武汉顺长江而上,沿着巴东码头的石梯,顺着崎岖坎坷的山路,一路向西。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艰难行程,张富清来到了“一脚踏三省”的来凤县。

来凤县因凤凰飞临的传说而得名。清乾隆元年(1736年)“改土归流”建县。地处湖北西南端,南邻湘西,西接渝东。全县共有17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62%。当时的来凤县,县城街市残破,仅3街9巷5000余人。农村更是经济凋敝,“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

面对如此艰巨的建设任务,张富清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民以食为天。张富清到来凤县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任城关粮管所主任,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合作化运动初现端倪,张富清知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道理。他一头扎进工作里,夙兴夜寐,为的就是保证粮食供应这个最基础的民生工程不出任何纰漏。

自古忠孝难两全。繁忙的工作令张富清分身乏术, 就连母亲病危、离世,他都未能赶回去见母亲最后一面。这件事成了崇尚“百善孝为先”的张富清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和伤痛。

因为扎实的工作作风、突出的工作成绩, 上世纪60 年代初, 张富清调任来凤县三胡区任副区长。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为了共度时艰,党和国家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全面精简机构人员。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张富清动员自己的妻子孙玉兰辞去公职,从供销社岗位上下岗。

作为张富清的妻子,孙玉兰理解支持丈夫的决定。当初,为了能够让张富清安心工作,在老家做妇联主任的孙玉兰决定跟随张富清来到艰苦的来凤县工作。根据当时的拥军优属政策,孙玉兰被招录为公职人员, 并在供销社上班。在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的工作是令人艳羡的“ 铁饭碗”。但孙玉兰知道作为副区长的家属如果自己不带头下岗,张富清的工作就很难开展。就这样深明大义的孙玉兰为了补贴家用,给别人做保姆、在家养猪、上山捡柴火。后来,她自学了缝纫技术,自己交公积金,才成为集体手工联社的一员。

要想富,先修路。1975 年,张富清调任来凤县卯洞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为了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当时的来凤县委提出社社通公路的目标。这对卯洞公社来讲既是发展大计更是政治任务。在公社领导班子研究划分责任区域时,张富清主动把实施难度最大、覆盖面积最广、基础条件最差的高洞管理区作为自己的联系点。

高洞管理区地处湖北重庆交界处,全部村寨都建在陡峭的高山上,平均海拔1300 多米, 山高林密, 坡陡沟深。当地群众“办事基本靠走,喊人基本靠吼”,不仅出行不便,生计也极为艰难。

这让张富清下定决心必须把公路修通。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张富清吃住在村,连续奋战4 个月, 和群众一起抡大锤、打炮眼、开山放炮。战斗在施工一线的120 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没有专项征地拆迁费用的情况下,张富清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说服工作,终于帮助高山村寨的土家族儿女圆了通公路的梦想,结束了肩挑背驮的历史。

近日,记者到张富清曾工作过的高洞管理区(如今为高洞村)采访,看到原来的公路已经经过硬化,蜿蜒的盘山公路成了高洞村群众的致富路、幸福路。

就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辆标着村村通班车的草绿色中巴车欢快地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据了解,这样的班车有3辆,每天各发两趟,基本满足了当地群众的出行需求。

高洞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宁顺礼介绍说,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村里通过外出务工、烟叶、核桃、花椒种植、生猪养殖和光伏发电等项目,全村人均年收入2016 年已达到9119 元。公忠体国、修身齐家的共产党员“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走进张富清的家,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 虽然朴素却整洁而温馨,很难想象作为离休干部的张富清生活得如此“寒酸”。

这间陋室是张富清上世纪80 年代初就搬进来的,30 多年过去了,时移世易,但他却依旧保持着原貌,如同张富清始终如一的初心。

1 2 3

责任编辑:姬彩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