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老兵俱乐部>>当兵的日子>>燃烧的青春>>正文

英雄核潜艇,用热血写就荣光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本报记者 张科进 魏 兵 特约记者 吴 超 王庆厚责任编辑:梁丽2013-11-07 16:07


 

潜艇没有舷窗,看不到七彩海洋。茫茫的大海深处,水兵在悄悄潜航。

不要问我航行到哪里,不要问我航程有多长。狂涛巨浪任我走,英雄的自豪在心上。

潜艇没有舷窗,处处有七彩阳光。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心中为我导航。

不要问我航行到哪里,不要问我航程有多长。中华民族强国梦,神圣的使命在肩上。

当我们深深潜入海底,理想在天空展翅飞翔。当潜艇与太阳一同升起,我们把光荣在心里默默珍藏。

——摘自歌曲《走向深蓝》 

引 子

美丽海滨,沙滩上游人如织,人们正在无忧无虑地游玩嬉戏。秋日的阳光下,快乐的人们不会想到——

此刻,一艘核潜艇正在深海潜航,与无边的黑暗结伴,官兵们终日看不到七彩阳光,一天、两天、一个星期、一个月……

干核潜艇工作,需要趟过寂寞、艰苦、生死等一道道关卡隘口,为什么他们甘愿一生与之相伴?

黄昏,残阳如血。站在海军某潜艇基地码头看潮涨潮落,记者的思绪在海风中交织、旋绕:远方就是折戟沉沙的甲午海战场,屈辱的记忆今天仍在发酵。

此刻,军港回响起那自信与豪迈的歌声:中国海军核潜艇,用热血写下不朽的光荣!

激越的旋律中,流淌出的答案足以让一个民族挺拔。

不同的人生选择,成就不同的人生高度;对待生死的态度,决定生命的厚度。采访基地官兵,就是用心丈量一座中国军人的精神地标……

入海惊心动魄,归来悄无声息。他们甘于寂寞、默默坚守——

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做埋头苦干的“守望者”

那个尴尬瞬间,注定要在基地某艇员队机电长彭桂初记忆深处定格:

第一次探亲回家,多年未谋面的高中同学聚会。聊天时,得知他分配到海军工作,同学们羡慕地问:“你现在干什么?”

“烧锅炉。”迟疑片刻后,他的回答令现场顿时安静。

同学们不知道,他烧的这个“锅炉”不一般——核潜艇的核反应堆。而这个颇具想象力的答案,彭桂初还是从战友们那“抄袭”来的。

因为这个答案,有战友受到父母责骂:你小子不好好干,让领导发配去烧锅炉。也因为这个答案,有的战友谈恋爱时把女孩给“吓跑”了 。

入海惊心动魄,归来悄无声息。基地政委厉延明告诉记者,核潜艇部队官兵虽然干着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大家却甘于做埋头苦干的“守望者”。

壮怀激烈,一默如雷。为“国之重器”默默守望,最难忍受的是被亲人误解——

那年,艇员刘志国的未婚妻拿着照片找到部队:“明明说好10月份买房结婚,怎么突然人间蒸发了。他是不是变心了?出事了?”刘志国随艇远航,这是军事机密,没法明说。所以,虽然部队领导百般解释,但她仍然半信半疑。

那年,战士柳青祥的父亲病危,他正在海上执行任务。母亲在电话中联系不上儿子,抹着眼泪赶到部队要人……

在这个潜艇基地,军嫂们有“两个不知道”:一是不知道丈夫在哪儿,二是不知道丈夫在干啥。家属们见面打招呼,话语中满满的都是担心:“我老公出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

不是对祖国和人民怀有大爱,谁能年复一年地忍受这样的寂寞!谁又能拥有这样的心理定力!当人们还在热衷于微博粉丝、微信朋友圈的时候,很多官兵却索性取消手机上网功能,减少对外交往的渠道。

辉煌常隐寂寞中。

寂寞中,他们亲手发射了我国第一枚水下运载火箭;寂寞中,他们创造的潜艇水下长航纪录直至今日仍未被打破;寂寞中,他们成功刷新中国潜艇深潜纪录……

长期的浸润养成,让甘于寂寞、默默坚守的品质融入一代代核潜艇官兵的血脉。

入夜,潜艇静静地驻泊在码头。为了下一次远航,舱段班的官兵还在一寸一寸地检修。经年累月与钢铁管线打交道,他们的手粗糙得像枞树皮,一不小心就“咧开了嘴”。

凝视那默默忙碌的背影,记者蓦然回望军港前白色巨石上的两个大字——海魂。

走进潜艇基地官兵的精神世界,那首熟悉的歌曲在记者心头唱响——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水下看不到阳光,他们的心中却充满阳光——

条件最艰苦的地方,“盛产”着最顽强的意志

吃过那么多美味,某艇员队工程师朱美德仍忘不了那根葱:根白叶翠、鲜嫩欲滴。

多年前,第一次参加水下长航的他满怀憧憬,期望有一次奇妙的水下旅程。然而,水下生活却与梦想幻境大相径庭——  

没有白天黑夜,只有数百台电机、水泵、蒸汽机不停运转,轰鸣声日夜不断。由于生物钟发生错乱,许多艇员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变得烦躁不安。

艇员们的体质明显下降,许多人因此出现头痛欲裂、口腔溃疡、记忆减退等症状,不少人出入舱门时常莫名其妙地夹手夹脚或撞到脑袋。病号越来越多,随艇的医生也病倒了。

长时间的水下生活,让朱美德的记忆力下降,说话有时词不达意。然而,那温暖的细节却如刀刻般烙在了他的大脑——

由于艇上蔬菜供应不足,他的口腔出现严重溃疡,几天都吃不下饭。那根令朱美德终身难忘的葱,就是炊事班战友“偷偷”塞到他手里的。他知道,当时为保证艇内空气新鲜,艇上有条不成文的禁令:“一般情况下,不吃葱、蒜等有异味的食物!”

谈起那刻骨铭心的亲身经历,朱美德动情地说:只有经历过水下长航这场“大考”,核潜艇兵才算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

水下看不到阳光,他们的心中却充满阳光。谈起那一桩桩艰苦往事时,基地官兵始终面带笑容——

那个场景,让老班长穆美田笑得合不拢嘴:看电影和电视剧,是当年艇上唯一的娱乐节目。由于携带的录像带数量有限,大家就一遍遍地反复观看。最后,熟谙剧情的他们就关掉声音,模仿剧中人物进行配音、对台词,自娱自乐。

说起一瓶海水的故事,座谈中一位年轻的军官羞涩地笑了。此次远航归来,他把潜艇在大洋深处收集到的海水样本留存下来,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女友,一举打动女孩的芳心。这不,两人已决定举行婚礼,走进婚姻的殿堂。

水下最黑暗的地方,“滋养”了最纯粹的心灵——

平日我们准备饮食时,一般是选择最新鲜的食材。然而,艇上的官兵却是将最不新鲜的先吃掉。缘何?他们不是不知道新鲜的有营养、味道好,然而为了战备必须舍弃口味:食物因腐败、变质造成的浪费越少,潜艇的水下自持力就越长。

条件最艰苦的地方,“盛产”着最顽强的意志——

有的官兵因不适应艇上环境,大把大把地掉头发,但从来没有在岗位上“掉链子”;一些官兵突发疾病,但谁也不会主动脱离战位……

一次次深海出击,一次次挑战生理极限,官兵们始终笑傲艰难困苦。基地司令员高峰告诉我们,这正是一茬茬官兵为国牺牲奉献时的标准“表情”。

艇动三分险,他们时刻准备舍身“铸剑”——

干核潜艇的,无愧“中国脊梁上最硬的骨头”

核潜艇一米一米地扎向深海的怀抱。

那一年,我核潜艇开赴某海域进行深潜试验。某艇员队艇长颜丙祯给我们介绍,随着反潜技术的发展进步,侦察监视能力的不断提升,深潜已成为衡量各国潜艇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此刻,岸上无数双眼睛正盯着官兵们。这次试验的宝贵数据,将用来检验和改进我国的核潜艇理论研究、科研生产、战法应用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发展积累经验。

极限深潜的意义还远不止此。袖里藏着几手绝活,试问谁敢小觑?它不但是战斗力的比拼,更是大国实力的行动展示。

核潜艇仍在一寸一寸地缓缓下潜。

深度计显示:潜艇即将到达预定水深。“静,出奇的静。艇壁不时传来‘嘎吱’作响的声音,一下、又一下,仿佛敲打在官兵们的心脏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任副航海长的吴昌弟仍心有余悸。

面对生死考验,官兵们脸上没有一丝怯意,操控着潜艇继续向深海潜去,一举实现极限深潜的新突破。面对八方贺电,官兵们谦虚地说:“我们只向下多走了一小步。”这一小步,意味着中国核潜艇事业的一大步!这是对一支部队牺牲精神的丰厚奖赏!

艇动三分险。这里的军人,早已把“国之重器”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随时准备以身“铸剑”。

在该基地的中心广场上,高高矗立着一座人物雕像。雕像的基座上刻着:“黄继光式的水下英雄——孟昭旭烈士(1953-1998)”。

孟昭旭烈士的生命之光,并非在牺牲那一瞬间才闪耀出夺目的光彩。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他却一次次用“不要命”诠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次,蒸汽管路突然发生泄漏,几百度的高温蒸汽在强大压力裹挟下喷涌而出。危急时刻,孟昭旭披上防护衣就冲了上去,果断处置了一起重大事故。由于防护服穿得太匆忙,部分泄漏的蒸汽顺着衣袖漏进身体,把手臂皮肤给“烫熟”了。

反应堆舱内辐射水平高,是核潜艇的高危地带,作业时间有严格限制。一次进堆舱排除故障,他把战友关在舱外,把危险留给自己。战友们含泪追忆:他是在舍身“堵枪眼”。

45岁那年,这位“黄继光式的水下英雄”永远倒下了。聊起孟昭旭的英雄事迹,基地政治部主任梁桂林动情吟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老兵永远不死,只是慢慢远去。顺着历史的脉络细细梳理,记者赫然发现孟昭旭就生长在遍地英雄的沃土上——

基地军史馆资料醒目地记载着:在基地初建的13年间,先后有32名官兵牺牲生命。一名身负重伤的战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只说了一句话:我能算毛主席的好战士吗?

站在英雄孟昭旭的雕像前,记者深情缅怀那些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献身的人们——干核潜艇的,无愧“中国脊梁上最硬的骨头”。

到核潜艇部队吃亏吗?他们把“三笔账”算得荡气回肠——

选择为国担当,就会拥有最壮丽的人生

这一天,记者流泪了。

8月30日,基地政治部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龙宫书信”展。这些书信,是官兵们在远航途中写给亲人的。

一封书信,就是中国核潜艇官兵情感世界的一扇窗户。

推开它,我们看到了一群“深海铁汉”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推开它,我们在一瞬间被深深打动:他们那么深爱着家人,然而却屡屡给家人开出一张张“欠条”。

——那年执行远航任务,机电长李云生的孩子即将出生。

然而,返航后他获悉的却是惊天噩耗,女儿出生仅5天就夭折了,还没来得及看看这个精彩的世界。

夜晚,李云生在路边一封封烧掉给女儿的信,流着泪喃喃自语:李云生,李云生,难道你注定要有一个在云中生长的精灵?

——那年发射实弹前夕,某艇员队士官徐吉华正在老家办婚礼,此前他因任务需要已几推婚期。

任务就是命令,可有件事却令徐吉华感到为难:贤惠的女友只有一个要求,临走前把结婚证办了。

由于当年条件有限,一张结婚照至少需要一周时间,显然已等不及。最后在当地民政部门的“关照”下,两人才各拿一张一寸照片拼成结婚照进行了登记。

这本拼接的结婚照,珍藏了老徐年轻时的回忆,被他“收藏”到了家信中:一次,夫妻俩在武汉登记住宿时,被旅社服务员误会并报警。说到这个情节时,徐吉华自己也憨憨地笑了。

这是一组令人震撼的数据:近10年来,基地官兵先后有120名亲人去世不能送上最后一程,145名官兵孩子出生不在身边,178名官兵因执行任务推迟婚期。

“付出这么多,到核潜艇部队感到吃亏吗?”官兵们掰着指头算账,“三笔账”算得荡气回肠,算出了他们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无限热爱:

政治账——某艇员队政委苏云宝对记者说,建设核潜艇部队,是中华民族为打破帝国主义核讹诈、核垄断作出的历史抉择。人这一生能为国家和民族干件大事,我们没有白活这一回!

金钱账——基地官兵笑称自己是“富翁”,不亚于国有企业“高管”。采访中,他们给记者算了算,一艘核潜艇价值连城,如果平均下来,人人手中都掌管着千万、亿万的国家资产。

培养账——官兵们问记者:你知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核潜艇操作手有多难?了解艇员们的成长历程后,记者不禁惊叹这里把关之严、淘汰率之高。一位上级首长视察该基地后十分感慨地说,这里的官兵个个都是“宝贝疙瘩”!

“选择为国担当,就会拥有最壮丽的人生。”北海舰队司令员田中自豪地告诉我们,作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基地官兵所作出的贡献将被载入历史、辉耀后人!

面孔·故事

高级工程师姚青生——

一生只爱核潜艇

上大学时,姚青生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大学毕业时,他是全系唯一可以选择分配单位的学生。北京、上海的国家重点科研所,留校任教当老师,政府机关,国有企业……然而,他却坚定地投笔从戎选择了核潜艇部队。

有时候,人生就像做选择题,可姚青生的答题卡永远只有一个选项:核潜艇。1987年8月,正在天津大学读硕士研究生的姚青生被录取为该校博士。恰在此时,“速回部队执行任务”的电报发到他手中。

面对选择,姚青生丝毫没有权衡利弊,当天就打起背包归队,和两名战友远赴东北执行特殊任务。

主机军士长刘忠文——

“姑嫂拜堂”传佳话

论岁数,艇长管他叫“兵哥”;论资历,他是潜艇上的“元老”;论业务,一次荣立一等功、两次荣立三等功,那都是用实绩赢得的。可大家谈到他时,总少不了那段“姑嫂拜堂”的佳话。

在核潜艇部队当兵,随时都有重要任务需要执行。为此,刘忠文先后3次推迟婚期。那年,好不容易定下婚期他请假回家,可婚礼举行的当天,部队一封紧急电报通知他归队执行重大任务。

亲朋满座,新娘子即将进家门,怎么办?万般无奈,父母只得按当地风俗,让尚未出嫁的女儿套上男儿装替哥哥拜堂,举办了一场没有新郎的婚礼。

烈士孟昭旭——

道是无情却有情

“我的岗位在艇上。”革命烈士孟昭旭生前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当年妻子生孩子,他照样没离开岗位。凌晨,刚刚生产完的妻子忍着疼痛打电话找孟昭旭,可值更的战士们咋也找不到人。原来,孟昭旭在艇上忙到凌晨两点多,随便找个舱室睡着了。

直到第二天,当孟昭旭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艇队时,才得知妻子生产的消息。仅仅陪了妻子3天,他就匆匆赶回了单位,随艇潜入大洋深处。

(于 航、于海涛供稿) 

亲情连线

烈士孟昭旭之子孟龙:

爸爸,我已遵照你的遗愿,成为一名光荣的核潜艇兵。大洋深处有你深情的目光看着我,我一定会努力干得出色。

上士张小辉之妻罗碧华:

爱上你,让我懂得:嫁给军人,必须坚强!虽然不能长相厮守,我也不会感到寂寞、失落。因为,你正在大洋下守护我。

一级军士长辛忠民之子辛鹏:

小时候,我常常埋怨你不能陪我。现在我才知道,你干的是默默无闻的大事业。长大后,我也要像你一样成为一名核潜艇兵!

中士于海涛之父于春科:

儿啊,你为国家扛大活,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家里的事你就不要操心,好好干,给乡亲们长脸。(于 航整理) 

刊图设计:方 汉

摄影:乔天富 刘欣欣 王松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