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一切为了飞天英雄平安归来——神舟十二号医疗救护队卫勤保障任务侧记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作者:张兰成 赵蓓 杨博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1-10-12 20:29:05

9月17日,地处巴丹吉林沙漠的东风航天着陆场,随着巨大的彩色降落伞砰的一声张开,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安全着陆。3名航天员身后出现一支身着蓝灰色制服的医务人员,检查身体后,现场指挥长向北京总指挥部报告:“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可以进入转运程序”。

着陆现场、指挥大厅、全国各地不约而同响起雷鸣掌声。

担任此次医疗救护任务的蓝灰医疗队,就是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舟十二号医疗救护队。他们相视一笑,目送航天员在3名队员保障下随直升机飞走后,悄然收起医疗急救设备,默默回到集结地域,待命返回……

这是一支备而不用、不求高光、深藏功名的队伍。

几无可能,却万全准备

从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开始,到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安全落地,6次载人飞行任务都取得圆满胜利,试验任务全流程控制的经验、技术越来越成熟,航天员受伤的可能性极小。但是,极小不代表没有。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参加过神十一载人飞行卫勤保障,他介绍说:“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复杂、难度最大、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小小的差池、失误都可能对航天员造成巨大伤害。医疗救护是最后的保障底线,救治力就是战斗力,想尽一切办法提升救治力。” 特别向队员们强调:“只要存在0.01%的可能,就必须做100%的准备。”

中心党委书记沈斌政委介绍:“我们始终坚持救治力就是战斗力的原则理念,持续推动建设实战型、研究型、保障型新型卫勤力量,坚持所有人力、物力、财力向救治力聚焦。为此,我们针对神十二保障任务特点,专门抽组精兵强将组成了专业互补全覆盖、老中青搭配成阶梯的神舟十二号医疗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大力强化组织领导力。专门引进一批国内国际领先的便携呼吸机、速衡胸腔引流系统、骨内注射系统等急救医疗设备……”行前会上,沈斌政委向队员发出号召:“要以万无一失的标准,应对万分之一的可能。”

该中心圆满完成了前6次载人飞行任务保障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曾连续参加过3次载人飞行任务卫勤保障的医疗副队长杨鹤鸣却是“人间清醒”,他说:“以前越是没出问题,今后越要严阵以待”。

针对任务特点,杨鹤鸣队长以及老队员王瑞娟、谭荣带领队员们,逐字逐句学习载人航天飞船的基础知识及到航天医学急救常识。新队员消化内科李连勇主任,查遍国内外航天员救护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后分享给队员,他和队员一起反复揣摩预想发射上升段及返回着陆场任务阶段中可能出现的伤情及意外情况,反复修改不下10余次,最终建立了包括发射上升段载人飞行任务医疗救护方案、着陆场医疗救护保障实施方案、航天员可能发生的11种意外伤情及急救流程和用药原则、紧急医疗救护队的救治总则,甚至还有直升机不能起飞的救治预案、特殊地貌或极端天气下的急救预案等在内的长达150余页的载人航天急救的SOP标准化救治流程,将所有救治流程规范化、标准化。

彭星、何禹、宋雪苹3位护理队员利用业余时间为每个急救箱准备清单,对所有设备进行物资编码,统筹管理。在医疗队里,每位队员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组长负责救治汇报、指挥,主诊医生主管查体诊断,气道管理医生专项负责生命体征及气道管理,护士负责静脉通道及医嘱的执行。所有流程每位队员都熟记于心,所有设备每位队员都熟练操作。娄晓同副部长、杨博助理负责工况介绍、后勤协调。每位队员分工明确,默契配合。

不求上场,却苦练本领

这支医疗队最希望没有用武之地、没有上场之时、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本领。然而,他们却又认真、严苛、刻苦地投入训练……

从年初开始,医疗队就开始备战,全面分析研判。神舟载人飞行任务5年后重启,发射阶段指挥控制各环节流程均需重新梳理、调整完善;我国空间站首次使用,不可预见因素增多,航天员应急返回状况不排除;航天员在轨时间刷新最长纪录,长达3个月,骨流失、肌肉萎缩等情况肯定存在,返回后重力再适应难度加大;返回地域调整,落点环境陌生,东风着陆场有戈壁、沙漠、山岭、湖泊、梭梭林……地质条件复杂,这一系列变化导致伤情出现几率增加,救治困难程度加大,这就要求医疗救护队全时跟踪关注、争分夺秒到达、迅速及时诊断、正确有效处置。

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一个字“练”。

练体能。队员们随身携带舱前急救设备,一旦返回舱落点偏离,落在沙漠、山地等,搜救直升机无法降落,车辆无法进入,队员们必须要直升机索降,负重在沙漠、山地中奔跑,争取最短时间展开紧急救治,这对队员们的耐力、臂力、核心肌群、腿部力量都提出了很高要求。为此,队员们每天早晨进行3至5公里跑步训练,下午进行1小时器械训练。几个文弱的女队员,刚开始3公里连呼带喘才能勉强坚持,到最后赵蓓、何禹两名女队员已经可以跟着男队员们跑完10公里。队员刘骥、韩国鑫经过体能训练,减重了20余斤。队员们从来没训练过直升机索降科目,直升机垂下的长长的绳索随风摇摆,站在舱内直升机摇摇晃晃,俯身往下看两腿禁不住打颤,但在想到航天员等待救援时,对高空的恐惧和本能的害怕被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化解。队员们咬紧牙关,按照动作要领,面向舱门,两腿一蹬,两手配合,左手控制平衡,右手控制下降速度,轻盈垂直降落,12名队员没有一个打退堂鼓,全部顺利安全完成索降科目训练。李连勇感慨地说:“难以置信,我竟然克服了恐高症……”。

练技术。队员们互相学习,不分专业,只要有益于救护就学就练,尤其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都比着学,争着上。用于病重或战场急救中的骨髓输液系统-骨髓枪的使用,大家平时接触少,队员们从食堂找来羊腿练习使用,队员韩国鑫边实践边为大家讲解了操作要点,大家逐个练习,交流体会,很快都掌握了操作技巧。队员刘骥多次为大家讲解并培训了气管插管及紧急环甲膜穿刺术等技术。队员赵蓓为大家培训了便携超声的使用及紧急心包穿刺操作技术,队员王刚就喉镜在紧急气道开放中的应用进行了授课,队员陈锐为大家讲解了钝性腹部冲击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练实战。任务期间,9次直升机搜救训练、2次空地协同搜救训练、4次全系统全流程综合演练,医疗队员们全部参与其中。早上迎着朝霞奔赴集结地,晚上八九点才返回驻地,每次都要在戈壁滩上颠簸六七个小时,夏日戈壁滩骄阳似火,风沙狂舞,训练一天下来,队员们耳朵眼儿里都是沙土,脸上脖子上全是泥印儿,一个个都成了泥人。每次演练完毕,都要复盘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当天解决,进一步不断深化改进流程。3位护理队员在直升机任务中发现,直升机环境噪音大,无法听清医生的医嘱指令,为了不耽误救治,她们复盘时与医生们讨论并发明出一套医嘱手语,保证了医嘱指令的准确传达。

没有彩头,却争先恐后

载人飞行任务几十余家参试单位,都想能为任务争光添彩、锦上添花。然而,唯有这支队伍,从指挥长到普通一员都不希望这支队伍发挥任何作用。

医疗队领队娄晓同介绍:“在人类开展载人航天活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已有22名航天员献出宝贵生命,及时、准确的医疗救护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底线。”

这次任务时间跨度大,加上提前进场、推后离场时间,将近4个月,意味着队员们要离开熟悉的工作岗位、与家人分别。同时队员中很多都是科室主任、副主任和骨干,派出这么长时间无疑会影响科室工作。然而,“忠诚、厚德、敬佑、奉献”的建院宗旨早已深刻在每个人心中,核心工作不去干、使命任务完不成,中心存在的意义、个体存在的价值就谈不上。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一直以来就是航天员的“健康港湾”,中心的医护人员早已和航天员心连心。为了保障神舟十二号乘组这次“出差”顺利,中心医护人员争先恐后报名参加任务,不争彩头,不计得失,克服各种困难,只愿成为最后一道底线上坚固的铆钉,只愿为多年来保障的航天员们提供最大的安心。

谭荣是脊柱二科主任,科里团队相对年轻,有的重大手术不能开展,但谭荣毫不犹豫报名参加医疗队,他说“科室的这点困难相比航天员的安危不算什么,我参加过载人飞行任务医疗救护有经验,我去!”

任务前,呼吸科有几名医务人员离职,人手顿时显得紧张。医疗队必须要有呼吸道方面专家,作为该科主任的王瑞娟毫不推辞,她和科里的同志们表示:“航天员冒着生命危险参加任务,我们人手虽然紧张,能保障航天员的安全,多值个班、多出个诊,算不了什么,我去!”

心内科赵蓓副主任任务期间孩子两次发高烧,却因为训练演练不能回家照顾,只有利用任务空档与家人视频询问。

她说:“孩子生病有爸爸照顾,只是不能像我一样细心,我多远程指导一下就好。我在医疗队的岗位已经确定,临阵换将兵家大忌。守护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我在!

泌尿外科陈锐医生的孩子正逢中考,因为执行任务,作为父亲也不能在家陪伴,他说:“我和孩子已经约好要比试比试,看谁能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地更好,我想用实际行动传达给孩子什么是责任和担当。迎接航天员安全回家,我在!”

……

飞天英雄的背后,就是这样一支卫勤队伍,无名且平凡,无我但有为,默默的奉献和付出,用坚实的保障力为飞天英雄撑起生命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