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绿色的种子
■郑茂琦
夜里,何昊龙躺在上铺,盖好被子,才要合眼,心里猛地又回想起班长牟振华那热切的目光。他睁开眼睛,望向窗外,四周寂静,月光如水。接着,他又探头瞥向自己的下铺,铺位上空空荡荡的,只有一床旧军被和旧军装。何昊龙躺回床上,不由得陷入一阵沉思,心里隐约感到一种压力。
这是新兵下连分到“雷锋班”后,他第一天睡在“雷锋铺”上铺。1963年1月7日,雷锋牺牲4个多月后,国防部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从那时开始,战士们一直留一个床铺给老班长雷锋。雷锋床铺上,草绿色的被子早已褪色泛黄,每天都被叠成棱角分明的“豆腐块”,一旁摆放的军装也叠得整整齐齐……
连队晚点名,第一个点的就是雷锋的名字。这时,何昊龙跟着大家一起响亮地答“到”。他感到那声音迅速传遍他全身每一个细胞,让他一时间热血沸腾。
“新入班的战士,睡的第一张床都是‘雷锋铺’的上铺。”熄灯前,班长把何昊龙的被褥搬上去,然后用期许的目光打量着何昊龙说,“这里是离雷锋老班长最近的地方!”
寂静的夜晚,心灵的门窗轻轻开启。何昊龙在床铺上辗转反侧,又借着月色看了一眼班里的陈设。挂着“雷锋班”班旗的荣誉柜就在“雷锋铺”对面,班旗一侧展示的是“雷锋班”的三件宝——修鞋机、理发箱和节约箱,另一侧是一套连队战士曾经学习过的《毛泽东选集》。雷锋塑像立在另一面墙边——老班长把钢枪背在身后,面带笑容,昂首阔步地向前……
何昊龙想着雷锋,又想到了班长对他队列动作不够规范的批评。“到了‘雷锋班’,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班长盯着他的眼睛,仿佛能看清楚他所有的心思。还没等他回答,班长又说:“分到‘雷锋班’没有其他利益,只有更高的标准、更难的任务,这就是光荣!”
何昊龙想起,班长今天饭前分享的是《雷锋日记》中的一句话:“只要我们有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气概,是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的。”
当年,还是“雷锋班”战士的牟振华顺利通过体检初选,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集训队。在那里的每一天,对牟振华来说都充满艰辛与挑战。
受训期间,牟振华体重下降,脚底起血泡、小腿抽筋、关节肿胀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每当遇到困难,他都会想起老班长雷锋的那句话,那是他力量的源泉,不断推动着他向前。
从阅兵场载誉归来,牟振华放下行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来到雷锋塑像前,掏出那枚珍贵的阅兵纪念章,摆放在塑像旁。晚上,班长奖励他睡在“雷锋铺”上铺。班里的战友跟他说,他那天睡得很沉……
何昊龙又想起白天参观连队荣誉室时,看到墙壁上满是耀眼的荣誉。班长郑重地告诉他,你是“雷锋班”第255名战士。他第一次感受到,雷锋的名字和自己的生命紧紧连在了一起。
参观时,散发着暖意和青春魅力的雷锋形象,让包括何昊龙在内的新战士们无不受到触动。看似平凡的雷锋故事中,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日记中的那些文字,拨动着每个新兵的心弦。班长说第二天饭前让他分享学习《雷锋日记》的心得,回想着日记中的每一句话,何昊龙渐渐睡着了。
早上,何昊龙整理内务时,窗外的阳光渐渐亮了起来。他回头望向荣誉柜和雷锋塑像,班里被朝阳装饰得金光灿烂。他突然觉得,雷锋这么亲切,就像自己的班长一样。
那天,他一直为分享心得准备着。可到了晚饭前,因为新增了一项训练,要求连队提前开饭,把分享活动推迟一天。何昊龙心里有些失落,他向班长报告,说想独自出去完成分享。班长望着他坚定的眼神,点头同意了。
何昊龙朝着空旷的操场,自顾自地讲道:“1958年6月7日,雷锋在团山湖农场写下了一段充满哲理的文字: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他说,他要用这些问题每天问自己,让老班长的教导伴他一生,像火炬一样照亮自己的生命旅程……
这时,早就注意到他的旅领导从远处走来,亲切地询问他的姓名,是哪个班的。何昊龙有些紧张,脸一下子就红了。他结结巴巴地向领导汇报:“我的名字……不,我们的名字是雷—锋—班!”
领导会心地点了点头,语重心长地说:“雷锋的话,更重要的是在心里念,而且是发自内心,带着满腔热情。”说完,领导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快吃饭去吧。”
晚上点评时,班长表扬了他,说他的认识像是爬过了一面坡,训练的态度焕然一新。班长还说,一粒种子真正发芽是从反思开始的;一个人从学会聆听自己心声的那一天起,才开始了真正的成长。我们要像老班长那样做暴风雨中的松柏,不做温室中的弱苗……
夜里,何昊龙又睡在“雷锋铺”上铺……在感到光荣的同时,他也想到了责任和担当。他想着想着,又不禁探头望向雷锋塑像,仿佛轻轻低语,老班长就听到了——
“班长,你的名字,永远写在春天里。”
夜色渐浓,一粒草绿色的种子在战士的心底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