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畔常闻浪涛声
■尹振亮
我的书架上有一本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海军英模名录》。转眼间,这本书已陪我走过30个春夏秋冬。书中219个英模集体和个人的英雄事迹,仿佛茫茫大海中的导航灯,照亮我的人生航程,让我少了许多困惑与迷茫。
这本书是1994年我在《人民海军》报社实习时,报社一位领导赠送的。那天,他把我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小尹呀,你来报社已半年多了。看你做人做事挺踏实,我送你一本书吧。书里的英模人物,个个都是财富,学好了管用受益一辈子。”他的话,我始终铭记在心。
每当我捧起这本写满英模故事的书,我的内心也时常卷起“千重浪”。书中有特等战斗英雄、模范指挥员;有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有雷锋式的好干部、好战士和技术革新能手;有老海岛、老高山标兵、老基层干部等。英模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也激励着一代代读者。
记得那是1994年5月,《人民海军》报社通联处记者张全跃随海军政治部领导采访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光荣称号的麦贤得后,给全报社的编辑记者上了一堂精彩的思政教育课。
1965年8月6日凌晨,痛击国民党海军“剑门”号和“章江”号军舰的战斗,在粤东海域激烈地进行。海浪汹涌,炮弹横飞。战斗中,麦贤得所在的611艇后左主机意外停机。作为轮机兵的麦贤得立即跑去帮助启动机器。不料,一块弹片飞来,打进他右前额,直插进左侧靠近太阳穴的额叶里。顿时,血流如注,脑积液溢出,麦贤得失去知觉,倒在机舱里。包扎好伤口后,他苏醒过来,不顾战友的劝阻与看护,以惊人的毅力重返岗位,操纵炮艇主机3个多小时,直至战斗胜利……
那一夜,我辗转难眠,脑海中满是麦贤得不顾额上淌着鲜血的伤口,坚持战斗的情景。
年底,实习结束后,我把《海军英模名录》一书,从首都北京带回海军某部,放在案头,时常翻看。英模的故事与精神就像一支火把,照亮我的心灵。
1995年春夏之交,我随编队赶赴东海开展军事演习。刚离开码头,台风的考验便骤然而来。一连好几天,大家在台风中左摇右摆,一个个头晕目眩、呕吐不止。但重任在肩、使命如山,大家咬紧牙关,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直到演习结束,编队凯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2012年初,在一个辞旧迎新的春节之晨,病魔夺走了我妻子的生命。难忘记啊,是她在儿子半夜突然生病时,独自看护儿子到天亮。待我探亲赶回,她终于抱住我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我帮妻子擦去眼泪,觉得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我应该把奖章戴在她的胸前。
我曾写过一首《军人之妻》:“一副稚嫩肩膀,左边扛着太阳月亮,右边驮着爸妈孩子,风雨交加,苦辣酸甜,泪水在静夜飞花,数着星星的夜晚……”一年两年,八年十年,等儿子终于长大成人,我却再也见不到她。
这些年,面对生活中的道道难关,我心中始终有一股不屈的力量在燃烧,仿佛有一群英模在我身旁,给我力量和支撑。
书中提到的著名一等功臣——杨志亮,曾与我的几位同乡一起参加战斗。地域上的接近让我对这个名字倍感亲切。在那些亲人接连离去而使我感到黯淡无光的日子里,杨志亮带伤坚持战斗的精神总会激励我继续向前。
时序更迭,山河焕彩。我退役已28个年头。来到新的岗位、站在新的起点,《海军英模名录》里英雄人物熠熠生辉的形象依然时时予我鼓舞,成为我奔波采写、努力工作的动力。
2006年夏季,我接受了报道台风“碧利斯”灾情的任务,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往返于广东、湖南两地。当时,在台风的袭击下,洪水漫灌,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中寮村成了“孤岛”,全村群众被困在房顶、树上。和所有参与救援的一线官兵一样,原韶关军分区战士李大为与班长驾驶冲锋舟,将老百姓一趟趟运往安全地带。因为水流湍急,冲锋舟一时难以靠近房顶。为了让群众迅速撤离,李大为用肩膀搭起“梯子”,让受困群众踩着自己的肩膀跳到冲锋舟上。然而,新一轮洪峰推着树枝袭来,掀翻了冲锋舟,李大为也被卷走,将年仅19岁的生命定格在洪峰浪尖上。获救的群众哭泣着对我说:“当时我们都不忍心踩着他的肩膀上船,他就大声喊‘快点快点’。”如今我已无法准确记清当年在采访过程中,我的泪水随乡民的话语涌出过多少回。直到现在,那个消失在洪水中的穿着迷彩服的身影依然时常在我脑海中重现。
在全国各地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的时候,我专程拜访了70年来默默为34位红军烈士守墓的老教师彭作恭。彭老先生一家几十年如一日为烈士墓除草、守护、扫墓。他告诉我,当年,他的父亲彭助力作为农民协会成员,在嘉禾县城开展地下工作。红军长征经过嘉禾县赤硃岭时,与敌军相遇,发生激战,34名红军官兵牺牲。彭助力冒着被国民党军发现的危险,将牺牲的红军安葬。此后的年月里,他们父子俩每年都要给烈士墓培土。2017年,彭老先生去世后,他的儿子彭子文、孙子彭海山牢记老人嘱托,接过为34位红军烈士守墓的重任。彭子文还把红军长征精神作为宣讲教材,接待全国各地的参观人士数万人次。经过对彭作恭一家长达半年的跟踪采访,我写下《四代人为红军守墓》一文,刊发在《湖南日报》上。
这些年来,我先后采访了全国战斗英雄蒋荣伟、特等残疾军人肖成文和近百位奋斗在各行各业的退役军人。我用近50万字的作品抒写军人的梦想与荣光。我想,既然英雄一直都在,那么我就有责任将英雄的故事用心记录并深情传颂。也许,我笔下的文字能给今天的读者以触动,一如当年英雄们的不朽功绩给予我深深的感动。
2024年清明节前,嘉禾县组织部分烈士家属及亲人前往广西、云南边陲祭奠,我一同前往。站在烈士墓前,我心里十分沉重。长眠在此的烈士们有的还没满18岁,正是充满梦想的年龄;有的是叱咤风云的指挥官;有的是正要回家探亲、举行婚礼的战士。望着一个个烈士墓碑,我就像看见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一张张可爱的脸。
军营是淬火“熔炉”,冶炼掉我的脆弱和稚嫩。我怀揣着一颗潮湿的心,曾在大海的浪尖觅诗。我把10多年的青春交给大海、交给浪花,我的血液里渗透着一种“海之蛟龙”的情结。头枕着波涛,一个个岛礁、一块块海域是我温馨的家园。那里有我青涩的成长故事,有我难忘的军旅生涯。那些曾经发生过和今天依旧在上演的英雄故事,在我漫漫人生路上积聚成宝贵的精神力量,犹如导航灯,将我的前行之路照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