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娟是全国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目前就职于丽江市第二中学,担任校长一职。22年匆匆而过,回首曾经过往,“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誓言,至今依旧回荡在她的耳边,始终激励着张莉娟为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不断奋斗着。
丽江市第二中学。(丽江融媒记者 李琳 摄)
投身西部 践行青春誓言
1981年出生的张莉娟是重庆人,大学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汉语文学教育专业。2003年7月,张莉娟大学毕业后,和千万青年学子一样,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在上海这座大城市为理想拼搏,一边是回家乡安稳工作。正当她犹豫不决时,得知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正在招募志愿者,抱着想锻炼一下自己的想法报了名,毅然加入了第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行列。不久后,她得知自己被分到了丽江市宁蒗县。
张莉娟在备课。(李琳 摄)
同年8月,张莉娟从家乡重庆来到了昆明。在这里,她与从上海来的其他大学生一起接受了一周的培训,然后登上了开往丽江的大巴车。也由此,拉开了她到丽江市宁蒗县开展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的序幕,并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的宁蒗县,是一个集“山、少、偏、穷、特”为一体的深度贫困县。据张莉娟回忆,当时她支教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每名教师要上两三门课程,50多名孩子还挤在狭小的教室里上课。
“我记得当年来支教的时候,学校的教学设备很落后,没有现在的复印机,当时复印考试卷子的方式还是把蜡纸固定在钢板上,用一根不出水的圆珠笔在上面一笔一划地刻。”张莉娟说。
课间,张莉娟在辅导学生作业。(丽江融媒记者 李琳 摄)
面对这位来自遥远的上海,还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支教老师,当地的学生们都感到很好奇。为了拉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张莉娟用的第一个方法就是讲故事,给学生们讲自己的经历、讲外面的精彩世界。当她站在讲台上,看着同学们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诵读文章时,张莉娟瞬间就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大山里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外界的憧憬,这不正是我参加西部计划项目意义所在——到祖国需要、到人民期盼的地方实现青春价值。”她说。
“当我真正深入基层,踏入西部地区时,才更清晰地意识到青年人的价值应当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得以体现。我坚信,青春的使命是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坚守青春的誓言,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好每一件工作。”张莉娟如是说。
从支教到扎根 用行动诠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一年的支教工作结束后,就在犹豫是否返回家乡重庆时,张莉娟接受了当时共青团云南省委的建议,延期一年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其间,她主要负责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相关工作。这一年,张莉娟几乎走遍了宁蒗县的各个乡(镇),去了许多学校。通过调研,她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当地的现状和人们对于教育的渴望。
张莉娟正在上课。(丽江融媒记者 李琳 摄)
时光荏苒,张莉娟为期2年的志愿服务期即将结束,而她又再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那段时间,张莉娟的父母和亲友轮番劝她回重庆找个安稳的工作,或者回上海报考事业单位,可随着离岗的日子越来越近,张莉娟想要留在宁蒗继续开展教育事业的想法也变得更加明晰。最终,她选择了继续留在云南、留在宁蒗、留在讲台。
“我热爱教育事业,觉得自己在宁蒗可以更好地实现作为教师的人生价值,感受这份职业带来的幸福感,所以我愿意留下来。”张莉娟说。
张莉娟与同事们在交流工作。(丽江融媒记者 李琳 摄)
在宁蒗任教期间,张莉娟被宁蒗县委、县政府评为县级优秀教师,也曾先后担任宁蒗县民族中学教学副校长,宁蒗县第一中学校长等职务。
坚持教学一线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2021年,丽江市委、市政府为扩大城区教育资源供给,新建了寄宿制完全中学——丽江市第二中学。现在的张莉娟,作为这所成立只有3年、教师平均年龄约28岁的新学校校长,除了肩负繁重的行政管理职责以外,也承担着一线的教学任务,为学生们授课。
学生在认真讨论上课内容。(丽江融媒记者 李琳 摄)
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张莉娟认识到学生的培养不应局限于单一模式,而应鼓励多样性和全面的发展。因此,学校特别开设了声乐、舞蹈、田径、武术拳击等30余个特长班,在固定的时间进行专业训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实现自身价值。在丽江市第二中学有许多学生能歌善舞,有文艺、体育特长,在参加省市相关比赛中屡次获奖。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探索体教融合的发展路径,追求特色化、差异化的教育模式。我们的目标是将丽江市第二中学打造成丽江独具特色的一所中学。”张莉娟说道。
20多年的西部之旅,也有很多人问过张莉娟后不后悔,她的回答是:“离岗不离志,我永远是西部计划志愿者,‘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们西部计划志愿者永不褪变的青春底色,我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