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博鳌 读懂中国
■解放军报记者 王敏
这是3月25日拍摄的博鳌零碳示范区运行管理中心。2024年3月18日,“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启动运行,经过一年的努力,示范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正式宣告完成从“近零碳”到“零碳”的关键跨越。据悉,示范区通过建立“八位一体”区域降碳布局,实现零碳运行,达到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下一步,示范区还将继续探索零碳城市运行管理经验,努力将示范区的创建经验向广大热带地区推广应用,为全球“零碳标准”提供“中国答案”。新华社发
又是一个春天,相聚于博鳌。
东屿岛上,全球治理的共识在对话中凝聚,发展创新的路径于交流间明晰……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进入第二天,各项议题全面铺开。一个开放包容、爱好和平、勇于创新的中国立体地呈现于世界面前。
在博鳌,读懂开放中国。“全球南方:共同迈向现代化”论坛上,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盛赞“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价值。“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已经帮助了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一百多个国家。”阿罗约说。
在开放中彼此成就,在开放中共创未来。近年来,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到建设高水平自贸区,再到打造进博会、链博会等对外开放平台……开放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当某些西方国家高筑贸易藩篱、挥舞关税大棒之际,中国却以开放的胸襟,为遭遇逆风的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对此,巴基斯坦常驻联合国代表穆尼尔·阿克拉姆深表认同。在谈到全球发展倡议时,阿克拉姆感慨地说,中国牵头成立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与各国合作推进技术转移、经验共享和能力建设,为各国加速发展注入了动力,“期待中国继续发挥领导作用,携手全球南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目标”。
在博鳌,读懂和平中国。会场上,不时能听到与会嘉宾呼吁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声音。70年前,万隆会议召开,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星霜荏苒,70年后,万隆会议倡导的理念化为亚洲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实践,促成了举世瞩目的亚洲经济奇迹。
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环境。谈到当今世界大变局,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多边主义是应对共同挑战的有效途径。“冲突必须通过外交手段而非暴力来解决,各国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而非丛林法则来相处。”潘基文的发言,与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理念深度契合。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卡里尔·哈什米谈到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安全合作,认为两国关系始终是地区安全稳定的基石。哈什米告诉记者,近年来双方通过联合演习、反恐协作及人道主义行动等机制深化合作,未来这种全方位、高密度的合作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博鳌,读懂创新中国。穿梭于会场之间,为路灯供电的光伏路面、由咖啡渣与再生塑料合成的“咖啡衫”、自动识别投递物的智能垃圾分类箱……一件件环保低碳产品让记者感到“零碳未来”正在成为现实。作为全球瞩目的“零碳示范区”,东屿岛上的生态密码,正孕育于建筑群稳定运转的绿色能源系统、凝结在新能源交通工具的行驶轨迹里。
绿色发展的背后是创新。“在世界转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高端对话上,福德士河集团创始人、执行董事长福瑞斯特表示,像太阳能这样的科技成果,正在中国落地铺开,希望这些技术能够在更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推广,造福当地民众。
今年初开源的DeepSeek大模型在年会引发热议,成为中国创新的另一个注脚。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杰弗里·萨克斯教授表示,自己经常使用DeepSeek,“它的出现表明,人工智能不可能仅由西方科技巨头垄断,而是能为全世界所有人共享”。
在博鳌,没有所谓“文明的冲突”,也没有零和博弈的霸道,有的是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的共振共鸣。开放、和平、创新的中国,必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世界的繁荣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解放军报博鳌3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