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乌江
■傅立勇
强渡乌江(油画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藏)马 骏作
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滋养着一方水土。
乌江也是英雄的江、红色的江。90年前,英雄的红军,在这里展现震撼人心的勇气与血性,谱写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壮歌。
2021年春节前夕,习主席在贵州考察调研时深情地说:“中国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党,从成立开始,就把为人民服务写在了党的旗帜上。革命、建设、改革一路走来,已经一百年了,我们党依靠人民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创造了多少奇迹,取得了多少丰功伟绩,不容易啊!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继续努力,继续前进。”
今天,“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是荣光,是责任。让我们从90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中,汲取力量,勇毅前行。
——编 者
也许,从发源地到长江入口近1800米的落差,注定了它与众不同的野性:峡滩踵接、波涛汹涌,犹如一条苍劲“巨龙”穿山裂谷,向东北奔去。
也许,古老神奇的喀斯特地貌,赋予了它集雄、奇、峻、险、秀于一体的魅力:两岸悬崖壁立,连嶂耸翠,险峻壮美,宛如一幅幅天然山水画。
它就是乌江,贵州省第一大河流。
乌江古称延江、黔江,乃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论长度,它在全国河流中未入前十,但它以流急、滩多、谷狭闻名于世,自古便有“天险”之称。90年前,这道“天险”横在了红军长征途中,见证了牺牲,也见证了奇迹,在长征史上留下重重一笔。
2015年6月,习主席考察贵州,首站遵义,一下飞机,就直奔红军山烈士陵园,向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在“突破乌江天险”浮雕前,习主席驻足感叹:“当时要是过不去就危险了……”
2021年春节前夕,习主席到贵州考察调研。乌蒙深处,乌江岸边,习主席陷入沉思:“从这里的悬崖峭壁,就可以想象当年红军强渡乌江有多难!”
一
人们都称呼乌江是贵州的“母亲河”。
这个称呼,我觉得有两层含义:乌江发源于磅礴迤逦的乌蒙大山深处,北源六冲河,南源三岔河,横贯贵州中部及东北部,其庞大羽状水系孕育了贵州的文明,此谓一;乌江全长1037公里,在贵州境内有800多公里,以母亲般博大的胸怀,纳百川,集细流,浩浩汤汤汇入长江,此谓二。
自古以来,乌江就有着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华阳国志·巴志》载,春秋时期,在南方有一个叫“巴”的诸侯国,与相邻的楚国战事不断,最终失败。部分巴人退入黔中,倚靠乌江天险继续抵御楚军。《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战国时期,楚威王遣军循乌江而上,占领了巴国属地及黔中以西地区。《史记·秦本纪》载,秦国大将司马错征伐楚国,便是溯乌江而上,直奔黔中。
时光如水,及至明朝,朱元璋对西南边疆实行怀柔政策,沿袭唐代以来的土司制度,始设贵州宣慰司,治所贵阳,由安氏世袭宣慰使,宋氏世袭宣慰同知。两宣慰属地以鸭池河(乌江中游黔西段别称)为界,分别称水西土司、水东土司。
自有“贵州”一名以来,一直到清代推行“改土归流”,这片土地上沧桑变幻,演绎了一部西南边地与中原地区的文明冲突、交融史。
位于乌江北源六冲河上的七星关,是历代冲突最为集中的地方。
七星关崇崖如劈,悬壁临水,是茶马古道出滇入黔的第一道关口,与娄山关、胜境关并列贵州三大名关。
据传,七星关的来历与诸葛亮有关。据《西南彝志》《大定府志》《妥阿哲纪功碑》等古籍记载,诸葛亮南征结束,率蜀军沿“五尺道”北上回成都途中,于此处的楚敖山与支持蜀军南征有功的彝族首领结盟,同时在此设坛祃祀七星,驻兵七营镇守古道要隘。“七星关”因此得名。
七星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史料及遗址证实的战事就有不少——
1381年,朱元璋命征南将军傅友德率大军平定西南,在七星关一带与元军残部和芒部土司大战数月。次年,傅友德“得七星关以通毕节”,建关城并派驻重兵把守。
1859年,在现赫章县韭菜坪爆发了陶新春、陶三春兄弟发动的黔西北苗民起义。为躲避清军围剿,起义军离开韭菜坪来到七星关。起义军血染江崖,历经两月攻下这一要塞。
……
而七星关,不过是乌江上游的一处关隘而已。若纵观乌江全线,要说“十里一渡,百里一关”亦不为过。才眺古渡孤舟,又见雄关戍守,千百年来,乌江两岸不知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
二
长征时期,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北渡乌江”和“南渡乌江”,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两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战役。
“北渡乌江”通常被称为“强渡乌江”。经典电影《突破乌江》展现的就是红军前卫团3次渡江的战斗事迹。然而,若回溯真实的历史场景,其环境的险要、战斗的壮烈、场面的宏大,绝非影片所能完全重现。
1935年1月,贵州正值天寒地冻的时节。从江西于都河畔走到贵州的红军,此时所面临的斗争形势远比天气更为恶劣严峻。
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随后召开的黎平会议肯定并采纳了毛泽东同志向贵州西北进军的主张。
当红军一路向黔西北挺进、即将抵达乌江南岸时,身后的国民党军仍穷追不舍,薛岳兵团吴奇伟、周浑元部以及桂军廖磊部距红军仅两三天路程。
黔军侯之担部当时已在乌江北岸约100公里的沿江地带严密布防,不仅于北岸挖掘战壕、修筑碉堡,还把江上所有渡船挪到北岸,移不走的便尽数毁坏。侯之担甚至夸口说,共军远征,长途跋涉,疲惫之师,必难飞渡。更何况,乌江本就是“天堑”——江面宽约250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悬崖绝壁,地势险峻,无法攀登,河中暗礁栉比,摆渡极难。
当时的红军已被敌人围困在长50多公里、宽约30公里的狭小地带,必须强渡乌江——渡不过乌江,就极有可能全军覆没。渡江北上,是粉碎敌人“围剿”的正确抉择,也是摆在红军面前唯一正确的路。
1935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天,雨雪纷飞。面对前有顽敌、后无退路的处境,中革军委当机立断,作出分三路渡江的战斗部署。其中,担任前卫团的红1军团第2师第4团,准备抢占江界河渡口。
江界河有新、老两个渡口,两者相距不远。时任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披蓑衣、踏草鞋,对地形和敌人火力进行侦察后,作出决定:佯攻老渡口,主攻新渡口。
1月2日一早,雨雪未停。一部分红军将架桥材料搬到老渡口边做佯攻,吸引敌人注意。另一边,由3连连长毛振华率领的几名红军勇士,站在奔腾的江水边,做好了首批试渡的准备。
毛振华,是个在湘江边长大的苦孩子,水性极佳,得知要试渡乌江,主动请缨。雨雪中,勇士们接过团领导手中的壮行酒一饮而尽,纵身跃入冰冷的乌江中。
但由于水流太急、江面太宽,加之敌人火力阻碍,他们准备架桥的绳索始终无法拉到对岸,只得返回。首次强渡失败。
到了深夜,4团又组织18人乘3只竹筏再次强渡。因水深浪急,2只竹筏被激流冲回南岸,毛振华在内的5名勇士所乘的那只竹筏没有了消息……
1月3日拂晓,4团接到命令:敌薛岳兵团离这里不远,须迅速完成渡江任务。
时间拖得越久,危险越大。第三次强渡迫在眉睫。上午9时许,战斗打响了。
时隔90年,我站在乌江边,听着乌江那激越水声,看着两岸悬崖峭壁如刀劈斧削、遥相对峙的险峻景象,不由得想象,当年那惊心动魄的战斗画面——
执行强渡任务的突击队分乘几只竹筏,在火力掩护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滚滚波涛中奋力向前划去。敌人的子弹如急骤的雨点,重重打在江上、筏上、竹篙上、红军身上……
当竹筏接近对岸时,敌军岗哨下的石崖里,突然蹿出几个红军官兵向敌射击,一下子给守敌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正是前一天晚上失去消息的毛振华等人。原来,他们当时划到对岸,却无法联系大部队,便在山崖下潜伏了一夜。有了援兵,竹筏上的红军官兵士气大振,趁机快速登岸,合力摧毁了敌人河岸工事。
未几,敌军预备队匆忙赶来,形势十分险恶,突击队被迫退守江边。紧急关头,一直坐镇团指挥所的师长陈光急调军团炮兵支援,并指挥炮兵连连长、“神炮手”赵章成连射3发迫击炮弹,皆精准命中目标。红军趁势反击,敌军全线溃退。
与此同时,南岸渡口处,红军的工兵们正紧张忙碌地合力架设浮桥。他们用竹排制作大量门桥,彼此连接后投入乌江中,形成一座巨大的浮桥迅速向对岸延伸。这恐怕是千百年来,乌江水面上的第一座浮桥。
在4团官兵奋勇作战时,另两路红军部队也分别在回龙场渡口、茶山关渡口与敌人激烈交火。红军三路渡乌江,三路都是“强渡”。1月6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乌江,把国民党“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乌江天险被突破!
狭路相逢勇者胜。强渡乌江,是湘江战役之后,中央红军取得的首个大胜仗,证明了毛泽东“西进贵州”战略的正确。
更为重要的是,突破了乌江,黔北重镇遵义城就在眼前了。
9天后,伟大的遵义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三
如果说,红军“北渡乌江”是突出体现了“勇”的话,那么,“南渡乌江”就更加体现了红军的“智”。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后,中央红军重振旗鼓,准备由川南北渡长江。蒋介石急调重兵围追堵截,妄图把红军消灭在长江以南、乌江以北的狭小地带。面对危急形势,毛泽东当机立断,作出了暂缓北上的决定。在经历“四渡赤水”后,红军突然“回头”向南,返抵乌江北岸,在金沙县后山拉开了南渡乌江的序幕。
3月29日,执行先遣任务的红1军团第1师第3团和军团工兵连先期抵达江口渡口,砍竹扎排,准备渡江。但白天强攻未果。当晚,天降暴雨,给红军先遣部队成功渡江提供了掩护。第二天拂晓,过江部队迂回到下游梯子岩、大塘河两渡口,歼灭了守敌,摧毁敌人江防据点,掩护江北红军从梯子岩、大塘河、江口等渡口架设浮桥渡江。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截至4月1日,除红9军团外,红军主力均南渡乌江,结束了在黔北地域及川滇黔边区近3个月的辗转战斗,巧妙跳出了蒋介石亲抵贵阳“督战”部署的“包围圈”,把几十万敌军甩在了乌江以北地区,夺取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四渡赤水战役全面收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毛泽东同志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声东击西、迷惑敌人,是红军南渡乌江取胜的重要一招。我们从已解密的军史材料和参战将士的回忆录中读到的两则故事,即可窥见一斑。
一是“遛敌探”。当时,在赤水河东岸负责牵制敌人的红9军团抓到一个敌探,审问后用一块布遮住他的双眼,故意派两个战士押着他,沿赤水河岸向北走,让其偷窥战备工事,并“制造”机会让其逃跑报信,给敌人造成我军又要渡河北上的错觉。敌王家烈部本来就要集结于川西南部的古蔺地区,布下“口袋”等红军去钻,这下更确定了自己的判断。但敌人没想到,几天以后,红军经枫香坝、沙土,直指乌江南下。王家烈这才如梦初醒,慌忙从古蔺撤兵,往南追赶红军。等他们渡过赤水到达仁怀县时,红军主力部队已经开始南渡乌江了。
二是“发假电”。中央红军进驻沙土,在胡家大院设立南渡乌江总指挥部。此时,敌周浑元、吴奇伟2个纵队6个师正朝我军追来,红军再度陷入前有乌江天险和守敌、后有数倍于我追兵的险境中。中革军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利用我军掌握的敌军密电码和电文格式,模仿在贵阳“坐镇”的蒋介石行文风格和语气,给周浑元和吴奇伟发电报,要求两军朝泮水、新场、三重堰方向加速前进……后来,敌军果然中计,偏离了红军真正的渡江地点,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渡江时间。
如此计谋,令人叫绝。而这次强渡胜利背后更关键的,是经过遵义会议后的红军,满怀信心地走到了正确的道路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的力量,人民的力量,红军的力量,坚忍、顽强而伟大,犹如风疾浪高的乌江,摧枯拉朽,势不可挡!
四
悠悠往事,历历在目。
在今天的乌江两岸,依然保存着不少长征战斗遗址,耸立着一座座红军烈士纪念碑……身临其境,顿感蕴含理想、智慧和热血的精神气象,从乌江两岸的林泉烟霞中氤氲而出,穿越时空的阻隔,化作一束束绚丽、耀眼的光芒。
坐落在金沙县后山乡的钱壮飞烈士陵园,总有不少人前来祭奠瞻仰。
钱壮飞,是当年中共隐蔽战线“龙潭三杰”之一。在南渡乌江时,钱壮飞与大部队失散。当时,周恩来得知消息后,悲愤地说:一定要把他找到!
但英雄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任何音讯。
后来,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考证了英雄失踪之谜,并根据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批复,明确——1935年4月1日,英雄钱壮飞牺牲在贵州金沙县后山乡。
据考证,在红军南渡乌江时,钱壮飞紧急上山制作多个国民党地对空识别标志;于是,在敌军轰炸机来袭时,临近渡口的敌机飞行员看到一个个只有他们才认识的识别标志,便将正在渡江的红军确认为国民党部队而放弃轰炸。
钱壮飞下山后,大部队已经离开。他问路追赶部队时,不幸被地痞黎丛山图财害命。当地群众冒着极大危险将英雄的遗体就地掩埋,立石为记。再后来,乌江渡水库修建时,当地乡政府又将烈士遗骸迁往后山乡贵山村张家垭口。
为人民牺牲的人,人民不会忘记他。2005年的清明节前夕,由国家安全部门和金沙县人民政府主持修建的钱壮飞烈士陵园竣工,对全社会开放。
烈士陵园里,松柏高耸,安静肃穆。烈士墓前有两方石柱拱守,上书“龙潭虎穴建奇功,黔山秀水祭忠魂”挽联。大山无声,草木无言,悲壮的气息在四周弥漫,令人肃然起敬。
日月行天,忠烈芳留百世;江河流地,英雄功存千秋。
喜看今朝,随着洪家渡水电站、东风湖水电站、乌江渡水电站、构皮滩水电站等梯级电站大坝的先后建成,在不少河段,乌江将沉静、澄澈、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清凌凌的水面漾动着暖暖波光。更见那航道疏浚,险滩不复,货物满仓的船只劈波斩浪、来回奔忙,奏响了贵州“黄金水道”建设新乐章。
远山如齿,长空染霞,乌江也顿然活泛起来。江面若镜,倒影流红,宛如一面面绚烂的旗帜,随风飘扬,绵延远方……
壮哉!乌江。
美哉!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