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屏幕上标满五颜六色的箭头和符号,各种信息实时更新,地面、海上、空中各种战况信息接踵而至。突然,某席位传来急报:“敌”可能对我纵深某区域发动袭击。指挥员迅速研判情况、下达联合行动指令,参演部队立即出击,一场“敌”精心策划的突袭行动被化解于无形。
传送急报的,是北部战区某部任一荣。
图为北部战区某部任一荣庄严宣誓。赵辉 摄
“在风云突变的战场上,大到国际局势,小到一机一舰,信息互联响应成为关键胜负手。”任一荣说,只有洞悉战场海量数据间的微妙联系,从看似寻常的信息中捕捉到破敌制胜的蛛丝马迹,才能拨开迷雾,制胜战场。
1994年12月,任一荣如愿穿上军装,成为解放军某部一名战士,该部队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报到第一天,任一荣就立下誓言,要把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下去,当一个好兵。入伍30年,任一荣的岗位不断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他的胜战之心。
那年3月,国际某热点区域爆发冲突。在原沈阳军区工作的任一荣受领一项紧急任务:12小时内汇总有关情况向首长汇报。
这次冲突动用的武器种类之多、作战样式之新,让任一荣对现代战争有了深刻理解。他在会议室边踱步边思考:传统的文字形式难以全面反映战场海量信息,能不能改成图表形式,更加直观呈现战场情况。
任一荣将16张地图资料拼接成一张大地图,光着脚跪在图上进行标绘。时隔多年,任一荣依然对那些拗口的异国地名记忆犹新。
图为任一荣正在分析情况。
为了校准一个地名和数据,他在会议室、资料库、办公室之间来回穿梭,翻看海量历史资料,甄别判断情况的真实性和潜在意图。经过12小时高强度工作,任一荣绘制出6幅专题图,得到首长高度认可。
“任一荣是我们公认的‘拼命三郎’,经常一连几天吃住在办公室,不获全胜不罢休。”与任一荣共事多年的战友王肖刚说。
只盯着旧情况,打不赢新战争。那次任务后,任一荣一门心思扑到当时尚属空白的某领域研究中。白天业务繁忙,他就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往返于资料库和有关部门,争分夺秒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相关需求。面对大家的不解,任一荣总是回答:“这东西以后打仗用得着。”
在一点一滴不断积累中,任一荣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厚。他带领技术人员可以实时将各类数据汇总转换为图形、图像等形式,为指挥员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为获取更精准的情况,任一荣决定到偏远的边海防哨所调查研究。他累计行程1.2万余公里,到访20余个哨所,深入了解边境设施分布、地形地貌、设备技术参数等情况;联合科研院所研究前沿科技应用,极大提升了保障能力。
2016年,战区组建成立,任一荣从机关调整到基层任职。有战友调侃他“衙门越调越小”,任一荣却说:“这离战场更近。”
在正式走马上任前,任一荣便开始筹划如何为主战支撑,为制胜战场尽责。
图为任一荣正在学习前沿技术。
战争形态日新月异,打败敌人不能按图索骥。联合作战条件下,对作战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必须从单一战场保障向多维空间保障转变,从军种作战保障向联合作战保障转变,从资料信息保障向作战效能保障转变。
翻看任一荣的值班表,新单位成立8年多来,他参加重大演训保障任务20余次,值班1200余天,平均每年有150多天都在值勤中度过。
多年来,任一荣养成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的习惯,之后开始浏览国际国内热点新闻,边洗漱边听6点的国防时空广播,伴随着各类信息开启一天工作。每到节假日,都是任一荣精神最紧张的时候,他常对战友说,敌人专挑节日来“送礼”。
在一次重大突发情况研判过程中,值班同志翻阅历史数据比对,发现无一相似。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任一荣迅速作出研判。后来的事实印证了任一荣的判断,几乎分毫不差。复盘时,任一荣说,这次突发情况的症候夹杂在海量信息中,很容易被忽视。
图为任一荣正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
在任一荣笔记本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动力,首先来自内心的沸腾。”这颗沸腾的胜战之心,激励着任一荣30年如一日保持冲锋姿态,苦练制胜本领。这些年,任一荣立足专业领域牵头完成重大课题、重点项目9项,参加重大演训任务10余次,研究成果获全军性奖项4项、战区级奖项6项,有力服务联合作战指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