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
无形战场的电磁哨兵
——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西部战区某部一级上士陈杨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彭小明 杨松松
盛夏高原,天线飞转,屏幕闪烁,电波交织……一场激烈的对抗演练悄然打响。演练中,西部战区某部一级上士陈杨克服高寒缺氧,潜伏静默72小时,靠着过硬的本领,突破“对手”在电磁空间布下的层层“迷雾”,成功捕获关键信号,为规制“对手”立下头功。
入伍15年,陈杨在无形战场战斗15年,被战友誉为“电磁哨兵”。近日,他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在电磁空间“大海捞针”
第一次以组长身份带队参加演练任务,陈杨为此准备了十年。
2019年,陈杨带队赴高原执行演练任务。出发前,师父曾文龙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一仗,你来打!”
曾文龙和陈杨前后脚从同一个单位选调到战区,曾文龙是2021年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的“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之一。在陈杨心中,曾文龙既是工作训练的良师益友,也是学习追赶的榜样示范。
陈杨一直记得刚调到曾文龙所在业务室时,师父安排他干从未干过的数据分析,要求他值班做到零误差。
“师父告诉我,电磁数据是组织电磁领域军事行动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指挥员对战场电磁态势的感知和判断。我们是无形战场上的‘电磁哨兵’,必须做到零误差。”陈杨说。
慢慢地,陈杨的耳朵越来越敏感,能够在复杂用频声音中听出目标信号;眼睛越来越锐利,能够在电磁频谱图里扫出目标线条。
第一次带队执行任务,陈杨信心满满。任务地域山高崖陡谷深,为了捕捉信号,陈杨带着小队在雪地搭起单兵帐篷,一守就是2个多月。然而,相比身体上的煎熬,他们要在无人区里“大海捞针”,还需要24小时连轴转,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一名新同志问陈杨:“班长,这样坚守靠什么?”他回答:“靠骨子里的信仰!”
任务归来,走上演练成果评审讲台,作为现场唯一的军士,陈杨以第一负责人的身份进行了流利答辩。此役,陈杨一战成名!
必须把创新放在第一位
当一名合格的“电磁哨兵”,从“听风者”转型到“分析师”是必经之路,需要不断打牢实践创新的理论基础。
进入指挥机构值班后,陈杨发现以往数据融合存在耗时长、手段单一、报错率高等问题,于是边值班边研究。一段时间后,他提出的7条建议被采纳,让数据清洗、融合、分析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新域新质是最需要创新的。要想胜敌一手,必须招法更新。”陈杨总结道。
这些年,每次出高原任务,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陈杨的大部分行李都是工作“百宝箱”,包括各种零器件和装备维修工具。一次,装备天线被九级大风刮坏,电脑屏幕满是雪花。当战友寻求装备维修保障时,陈杨打开“百宝箱”,凭借对技术原理的精通,自己动手快速解决了问题,为完成任务争取了宝贵时间。
“靠一成不变的手段,不可能打赢未来战争。”陈杨说。为此,他积极主动研究现代军事斗争中的信息对抗案例,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遇到瓶颈梗阻,他除了虚心向身边人学习请教,还经常给院校专家、装备厂家打电话,不搞明白不撒手。一次为了搞清楚某个数据的构成,他连续3天查阅了600多份资料……
前不久的“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讲台上,陈杨动情地说,进入电磁领域的那天起,他就把“忠诚”二字深深刻在脑子里。这些年,他曾经在雪域高原连续奋战数百天,身陷危险之际甚至摘过一朵格桑花当作“无字遗书”,把生死置之度外……
“赤胆忠诚,博弈无形。”讨论小结时,该部政委屈波为包括陈杨在内的电磁哨兵群体如是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