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岛战略
——“将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相结合”
厦门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是典型的海湾型城市
美丽厦门 吴伟摄
2002年1月
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习近平
提出“厦门城市规划由海岛型向海湾型转变”的思想
同年6月
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
“厦门实践”向区域拓展——
厦门市西海域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
也是重点港区和航道区
盲目围垦、无序水产养殖
使西海域海域面积
由108平方公里缩小到46平方公里
严重制约了生态型海湾城市发展战略的推进
马銮湾水生态修复前
厦门市以筼筜湖综合治理理念为引领
秉承“整治入手、科学利用、整治利用并重”的原则
启动了西海域综合整治
改善水动力条件
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
综合治理西海域落实了海洋功能区划
调整了用海结构
位于西海域的马銮湾
按照“先湾外后湾内,先水文后水质”的原则
制定截污、清淤、活水、护岸等系统性目标
采取海堤开口、退垦还海、流域治理、生态补水等综合治理措施
马銮湾新城南岸生态岛绿化工程
马銮湾水生态修复工程净化池(修复后)
随着湾区“死水”变为 “活水”
马銮湾水色也从“可乐”变为“雪碧”
马銮湾生态修复后风景美如画
三角梅岛等景观成为厦门市民新的“网红打卡点”
“厦门实践”向纵深发展——
位于厦门岛东北角的五缘湾
农田和滩涂占据了一半以上的面积
2003年五缘湾卫星图
海堤阻断导致水交换能力差
各类开发建设种植、养殖和盐场经营
加剧了污染
五缘湾被公认为厦门不适宜居住的烂泥滩
海岸侵蚀严重,大片滩涂,人口稀少
2005年厦门市启动五缘湾综合整治工程
摒弃了房地产开发的选择
五缘湾片区规划
毅然决然地保留了湾内89公顷原生湿地
建成湿地公园
把自然还给自然、把风景留给人民
五缘湾湿地公园 黄嵘 摄
最美小鸟栗喉蜂虎在厦门安家
良好的生态环境
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和着力点
优良的游艇港让帆船、游艇等产业发展迅速
环东海域面积91平方公里
滨海岸线长60公里
2000年环东海域卫星图
上世纪50年代
由于水产养殖、水土流失、水动力条件改变等多种因素
水体污染和淤积严重
影响了整个片区乃至周边区域的发展
环东海域清淤疏浚生态整治前
2006年,厦门市专门成立环东海域指挥部
按照“先保护后开发、先治污后发展、先生态后景观”的理念
全面推进环东海域综合整治
环东海域清淤疏浚生态整治后
打造滨海旅游浪漫线
环东海域成为厦门“跨岛发展”的主力阵地
一个个现代化产业园区拔地而起
成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增长极
新兴高新产业入住同安
“厦门实践”向海湾整体延展——
海堤,在厦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长2200多米的高集海堤阻隔厦门东、西海域
海水无法自然交换,水动力大为减弱
杏林湾整治前,每年耗费巨资清淤
2010年,厦门市决定将海堤开口800米
东、西海域通畅了“经脉”
建立了海洋生态廊道
海堤的打开,对厦门市整个生态修复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厦门整个西海域、同安湾海域
环境容量最大拓展
中华白海豚等珍稀野生动物得以生存
野生白海豚跃出水面 陈秋莹摄
向湾拥湾,厦门拉开城市框架
经济快速发展
生态环境得到优化提升
整治与开发相得益彰
展笔:跨岛战略
——人海和谐的“厦门实践”调查(二)
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是典型的海湾型城市。36年来,厦门市根据不同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统筹湾内湾外、岛内岛外、流域湾区、陆地海洋,有序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向全域纵深迈进,激发了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厦门实践”成为城市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人文协同互促、融合发展的典范。
“厦门经济特区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原因是每逢重大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为我们指明方向。”回顾厦门特区成立40年奋斗历程时,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说。
世纪之交,就是厦门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2002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厦门城市规划由海岛型向海湾型转变”的思路。同年6月,习近平同志到厦门调研,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指出“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扩大经济发展腹地,已成为厦门城市发展一个十分紧迫的发展问题”,要将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相结合。
“厦门实践”向区域拓展——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重构厦门城市格局,“跨岛战略”为厦门特区发展提供了“金钥匙”。实施“跨岛战略”从何处着手?习近平同志曾强调,“西海域综合整治是厦门市未来经济发展、海湾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
海沧湾位于厦门市西海域,本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也是厦门的重点港区和航道区。然而由于盲目围垦、无序水产养殖,西海域海域面积由108平方公里缩小到46平方公里,海域污染严重、岸滩与航道淤积加剧、用海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生态型海湾城市发展战略的推进。
2002年,厦门市以筼筜湖综合治理理念为引领,秉承“整治入手、科学利用、整治利用并重”的原则,启动了西海域综合整治。三年之间,整治面积达70平方公里,投入经费2.3亿元,清退养殖海域2万多亩,明显改善了水动力条件,减少了赤潮灾害的发生。
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综合治理,西海域落实了海洋功能区划,调整了用海结构,确保了港口航运和滨海旅游主导功能的发挥,在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中的价值凸显。
在同样位于西海域的马銮湾,海堤中部的一座9孔挡潮闸是生态修复的重要工程。马銮湾原为水域面积22平方公里的半封闭海湾,因为城市建设需要建设海堤,阻断了潮汐通道,加上大规模养殖等不合理、不科学利用,水域面积缩减,生物多样性下降。
据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沧分局副局长沈林南介绍,经过充分调研证实,陆域污染物是马銮湾海域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湾海阻隔是影响污染扩散的关键条件,底泥悬浮是海域污染的重要因素。为此,马銮湾按照“先湾外后湾内,先水文后水质”的原则,制定截污、清淤、活水、护岸等系统性目标,采取了海堤开口、退垦还海、流域治理、生态补水等系统性的综合治理措施,努力将城市转型与湾区经济相结合,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结合。
随着湾区“死水”变为 “活水”,马銮湾水色从“可乐”变为“雪碧”。随着生态专项规划的实施,马銮湾构筑起区域协调、连山通海、视廊通透的大山水格局,规划蓝绿空间占总用地面积的35%。如今,凤凰木岛、三角梅岛已成为厦门市民新的“网红打卡点”,同时吸引了智慧产业、生命健康、商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生态环境友好、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化项目落地。
“西海域综合整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整治系统。涉及海域主导功能的变化、海域流域的综合治理、滨海城市功能配置、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安置。离开了区域协调、海湾共治、系统治理,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达不到整体和全面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目标,城市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破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余兴光认为。
“厦门实践”向纵深发展——
一张20年前的卫星图上,位于厦门岛东北角的五缘湾,农田和滩涂占据了一半以上的面积。这里与环东海域一堤相隔,因海堤阻断导致水交换能力差,各类开发建设和种植、养殖、盐场经营加剧了污染,被公认为厦门不适宜居住的烂泥滩,2003年当地人均GDP只有厦门全市平均水平的39.4%。
2005年,厦门市启动五缘湾综合整治工程。在当时绝大部分城市,房地产开发正火热,填海、卖地、卖房似乎是最合理、最划算的做法。面对这样的诱惑,厦门如何决断?
“海洋生态修复不仅是工程、技术、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理念。不仅要修复眼睛看得到的景观,更要修复根植在心中的发展理念。”厦门市原副市长潘世建介绍说,市政府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及时调整五缘湾片区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毅然决然地保留了湾内89公顷原生湿地,建成湿地公园,把自然还给自然,把风景留给人民。
经过治理,五缘湾海域面积由112公顷增至242公顷,平均水深增加约5.5米,纳潮量增加约500万立方米,生态用地比治理前增加2.3倍,集水景、温泉、植被、湿地、海湾等多种资源于一体,从厦门的“风头水尾”变为“风水宝地”,生态产品价值持续显著实现。截至2022年年底,五缘湾片区仅土地价值就比2005年增长8倍多,创造的价值远超当时舍弃的地产开发收入。
这里是珍稀动物、人民群众、绿色产业共同的“风水宝地”。
2011年,一封写给时任厦门市副市长潘世建的来信,改变了一个珍稀物种的命运。信中有两张照片,观鸟爱好者们在跑马山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栗喉蜂虎。这种被称为“中国最美小鸟”的鸟儿,身披艳丽羽毛,在阳光下扑扇翅膀,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
据厦门市观鸟协会会长彭志伟介绍,政府再次吸纳了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下决心改变土地用途,将这块已被规划为园地用地、价值高达30亿元的40公顷土地建成了自然保护区。从此,栗喉蜂虎每年4月都会从东南亚远道而来,赴约这个充满温度与爱的城市。这个传奇故事为厦门生物多样性保护抹上了一笔靓丽的色彩,为厦门人津津乐道。
沿着8公里长的优质生活岸线,“天地日月人”5座跨湾大桥犹如长虹卧波,连接着五缘湾湾区两岸,诠释着厦门人追求的人与天地、日月和谐共生的生态人文思想。城市主干道纵横交接,出行快捷方便,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大型保障性住房项目等配套完善,群众生活便利舒适。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和着力点。五缘湾由原来的以农业生产为主,发展成为帆船游艇、休闲旅游、医疗健康、商业酒店、商务办公等现代服务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新区,吸引了300多家知名企业落户。以土地储备为抓手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和片区综合开发,增加了片区内生态产品,将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在横跨集美、同安、翔安三个区的环东海域,被称为打了一场“淮海战役”的海洋生态修复治理,在厦门发展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场巨变标志着厦门市生态保护从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加快了厦门全面推进跨岛发展、建设岛外新城的行进步伐,拓展了生态新城的发展空间,厦门由此跃升为国际知名的海洋城市。
环东海域面积91平方公里,滨海岸线长60公里,约占厦门市生活总岸线的30%。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水产养殖、水土流失、水动力条件改变等多种因素,水体污染和淤积严重,影响了整个片区乃至周边区域的发展,生态环境亟待系统性修复和整体性重构,产业发展亟待转型提质增效。
2006年,厦门市专门成立环东海域指挥部,全面推进环东海域综合整治,探索从养殖滩涂到滨海湿地、从传统渔村到产城人融合新城的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路径,建设城市、产业、民生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滨海生态新城。
环东海域综合治理工程复杂、海域生态问题严重,海湾生态修复目标高、海滨新城规划标准高。为此,环东海域海洋生态修复坚持岛内外统筹协调、片区国土空间的统筹配置,海陆交错带的一体化、精细化规划管理、海洋生态功能的综合修复,高度再现了筼筜湖治理的关键过程与系统思维。
“我们深知,生态修复是这片新城发展的根基。”据原厦门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局长余江河介绍,环东海域综合整治的核心机制是,按照“先保护后开发、先治污后发展、先生态后景观”的理念,通过退养还海、清淤筑路,改善水质环境,打通交通脉络;通过湿地再造、岸线整治,建设带状湿地公园,实现生态修复与城市景观建设的有机结合;通过打造滨海旅游浪漫线,引进体育赛事和惠民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文体生活需求;通过招商引资、创新创业,带动后方陆域向湾发展,形成集群发展、多点支撑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促进环东海湾片区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系统性提升。
环东海域被寄予的愿景已一一实现。经过整治,湾区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提升,全国首个滨海岸线保护规划在此面世,海湾、海岬、湿地、岸滩等特有生态空间得到了充分保护。与此同时,该海域成为厦门“跨岛发展”的主力阵地,一个个现代化产业园区在同安新城拔地而起。
沿同安湾建成的60公里长的滨海岸线,是厦门最具旅游度假魅力的“黄金海岸”,每年吸引游客约40万人。如今,这既是一条旅游浪漫线,也是高质量发展线。银谷智谷、环东云谷、美峰创谷、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成果转化基地吸引了各类新兴高新产业入驻,新城经济活力迸发,促进了周边土地和生态资源的溢价增值,反哺了政府前期生态修复投入,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和有序开发。
“得益于整个环东海域的生态修复,同安新城片区成为整个厦门市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增长极。这十几年的发展说明,高水平的生态修复和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厦门市同安新城指挥部负责人郭三温说。
“厦门实践”向海湾整体延展——
海堤,在厦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饱含数百万厦门人民感情, “海堤精神”是厦门城市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厦门人自强不息。然而,长2200多米的高集海堤阻隔厦门东、西海域,海水无法自然交换,水动力大为减弱,使厦门东、西海域成为半封闭的港湾,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每年都要耗费巨资清淤。
打开海堤,是一个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对厦门人民尤其是当年的建设者来说心情沉重。到底打开多少、如何打开,只有科学论证,才能抚慰曾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辈,也才能更好地造福厦门的未来。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的两支科研团队背靠背严谨论证,政府、公众、科学家共同探讨,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海堤开口800米~1000米,与全部开口具有相同的效果。保留一部分海堤,可以让后人缅怀和弘扬厦门建设国内第一条跨海通道的“海堤精神”,意义深远。
2010年,厦门市决定将海堤开口800米,同步启动建设“海堤精神”纪念馆。2016年完工后,东海域可向西海域日净输送水7100万立方米,纳潮量增加4400万立方米,水交换能力提升30%,海水半交换周期从15天缩短为7天。从此,厦门东、西海域通畅了“经脉”,半封闭的海湾变成开放式通透性的海湾,厦门整个西海域、同安湾海域环境容量得以最大拓展,海洋生态廊道得以通畅,保住了中华白海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此后,厦门其余6座海堤陆续全部打开并开展清淤。
海堤的打开,对厦门市整个生态修复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并加速实现跨岛发展的战略部署,实现了湾区生态系统质量提升与经济发展双赢,再次为全国作出示范。
“厦门根据海域湾中有湾及水动力较弱的特点,加强海陆统筹,在国内沿海地区率先提出湾区综合整治理念。”厦门市翔安区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周鲁闽认为,这个理念就是以湾区综合整治、海堤开口及海域清淤为重点,以增强海湾水体交换能力增加海湾环境容量,改善海水水质,恢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同时,提升湾区生态景观质量,为城市实现拥湾发展创造条件。
“这个阶段是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拓展阶段,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由重点治理向全域保护铺展,是海湾型城市永续发展之钥。”厦门市副市长张志红说。
向湾拥湾,厦门拉开城市框架,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不仅没有受到破坏,反而得到优化提升,整治与开发相得益彰。究其根本,是厦门坚持了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正确处理了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负责人看来,“厦门实践”通过海洋生态修复调整土地、海洋利用结构,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坚持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供图: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日报、曲冰洁(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