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福建省厦门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1988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创造性提出筼筜湖综合治理理念。36年来,厦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引领,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成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典范。
厦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特殊意义。
《中国自然资源报》即日起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专栏,报道厦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验与做法,以及全国其他地方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的带动下,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作为和成就。
作者题记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碧涛拥海来。
流年似水,“海上花园”之城厦门却一直让人情有独钟。大海、山海、林海、花海……这个春节,厦门舒展着靓丽的生态画卷,一幅幅绝美的慢行地图吸引着人们尽情畅游于大自然之中,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切身感受着这座中国城市“优等生”的高颜值生态、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在碧波荡漾、白鹭翱翔的“都市绿肺”“城市会客厅”筼筜湖畔,高高耸立的白鹭女神雕像仿佛在向人们讲述,厦门的风姿魅力既源于天成,更来自后天努力——这座城市以其坚定的战略定力,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路径,谱写了海湾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新篇章。
在这个篇章中,起笔是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开端,行笔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重大转变的生动诠释,运笔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知行合一,落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示范者、全球海湾型城市协同推进保护与发展的引领者。
本期一起看起笔。
筼筜故事
——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
筼筜湖
本是与厦门西海域相连的一座港湾
即“筼筜港”
这里曾遍植筼筜竹、海产丰富、水域开阔
筼筜湖全景 吴伟摄
夜幕降临
停泊在港湾内的渔船灯光珊珊
宛若繁星浮沉于水面
这是厦门八大景观之一的“筼筜渔火”
筼筜渔火
20世纪70年代
厦门市围海筑堤
从此10平方公里的筼筜港
变成了仅1.6平方公里水面的封闭内湖
围海筑堤
对自然的过度攫取
让这幅城市美景沦为城市之伤、民生之痛
市民用“厦门厅堂的马桶”“美丽的脏厦门”
表达强烈的不满
湖水严重污染
垃圾遍地
面对人民群众发出的灵魂之问
厦门市政府立下了“军令状”
开始寻找治愈筼筜湖水环境污染的“良方”
公开承诺,下定治理决心
1988年3月30日
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习近平提出
“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
20字方针
打响了筼筜湖治理的大硬仗
综合整治20字方针
筼筜湖水域概貌
“截污处理”,是为湖区治理和改善水质除去“病源”
1990年建成筼筜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
“清淤筑岸”,是为筼筜湖根治“病灶”
保证防汛排洪安全,种植红树林,进行生态修复探索和实践
筼筜湖第一排涝泵站
1986-1988年红树林引种工作历史影像
“搞活水体”,是为筼筜湖畅通“经脉”
改善水动力,提升水生态系统和城市活力
“美化环境”,是通过生态治理调理“气色”
增强沿岸绿化
修筑环湖步道
“依法治湖”这一首要原则贯穿其中
为筼筜湖综合治理保驾护航
法律法规的有力保障,确保治理工作持之以恒
昔日黑臭的筼筜湖换了新颜
水环境大幅改善
水清岸绿
多种珍稀保护动物在此繁衍生息
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
中华鲎
白鹭自由飞翔
筼筜湖是厦门生态环境之变荡开的第一朵涟漪
以筼筜湖为原点
36年来,厦门市不断成功复制、积极实践
筼筜涟漪持续向海域、流域、全域迭荡
厦门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全域推广
筼筜湖综合治理对人民呼声真切倾听、积极回应
针对污染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问题导向、系统观念
市民在南湖公园休闲娱乐 陈荣海摄
筼筜回响,驰而不息。
起笔:筼筜故事
——人海和谐的“厦门实践”调查(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亘古永恒的课题。从“万顷筼筜水接天,夜来渔火出云烟”的筼筜渔火,到“远看山色美,近闻湖水臭”的筼筜恼火,再到“城市会客厅,厦门新名片”的筼筜灯火,筼筜湖的变化映照着中国在不同年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记录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发展和完善,承载着中国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变迁,是中国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的重要路标。
筼筜湖本是与厦门西海域相连的一座港湾,即“筼筜港”。这里曾遍植筼筜竹、海产丰富、水域开阔。每当夜幕降临,停泊在港湾内的渔船灯光珊珊,宛若繁星浮沉于水面,形成了厦门八大景观之一的“筼筜渔火”。
然而,对自然的过度攫取,让这幅城市美景沦为城市之伤、民生之痛。20世纪70年代,为了围海筑堤,厦门市修建了一条海堤,从此10平方公里的筼筜港变成了仅1.6平方公里水面的封闭内湖。湖水与海域近在咫尺,却再无水流交换。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湖区周边高强度的建设开发、高速的人口增长,37平方公里内数十万居民的生活污水、300多家工厂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湖内,成为筼筜湖难以承受之重,湖水发黑变臭、污泥淤积、生物绝迹、禽鸟避飞。一份1983年10月的调研报告显示,湖水有机质污染指标大大超过了国家有关水体指标,生态功能基本丧失。环湖住户常年窗户紧闭,苦不堪言,人们用“厦门厅堂的马桶”“美丽的脏厦门”等形象戏谑的说法,表达着心中的强烈不满。
“治不好筼筜湖,何颜见江东父老?”面对人民群众发出的灵魂之问,厦门市政府立下“军令状”,开始寻找治愈筼筜湖水环境污染的“良方”。1984年年底,厦门拉开了筼筜湖治理的帷幕。作为首批4个经济特区之一,当时的厦门,正处于改革开放艰苦创业时期,地方财政十分紧张,治理工作举步维艰。
“既要防止资源环境的愚昧性破坏,更要防止建设性破坏”“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坏来进行另一方面的建设?”“厦门市不能以这种代价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1985年至1988年,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极具前瞻性、战略性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工作思路和决策部署。
历史会永远铭记这一天。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打响了筼筜湖治理的大硬仗。市政府决定连续三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约占当时全市基本建设支出的10%,同时利用排污费、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借款和技改资金,以空前力度加大投入。
“几十年前,讲出这句话是何等的不容易!那时候,厦门的工业发展刚刚起步,正在嗷嗷待哺,厦门财政也没什么钱!”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卢昌义教授与筼筜湖有着不解之缘。他自厦门市政府刚刚启动筼筜湖综合治理工程之初,就参与了生态监测等研究课题。在其编著的《从筼筜湖到筼筜港》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细节:1988年市政府召开的筼筜湖治理工作会议明确:“筼筜湖的治理资金要放到确保的位置上,如果有困难,即使少上一些工业和其他项目,也要确保筼筜湖按计划治理。”
“在经济特区建设起步和加速阶段,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及时规避了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发展方式,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势头。”36年后,厦门市政府负责人说,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由筼筜湖综合治理起步,城市生态价值观念由此觉醒。在习近平同志言传身教和前瞻理念指引下,厦门市坚定决心、保持定力,从解决最迫切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下手,持续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建设。
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看来,筼筜湖的治理理念深刻蕴含着“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的中医整体观。从1984年至今连续开展的五期综合整治,是一个从单一的污水治理到生境修复、再到多要素的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过程,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的过程,是生态文明实践和理念不断深化的过程。
“截污处理”,是为湖区治理和改善水质除去“病源”。初期,筼筜湖以“湖水基本不臭”为目标,依法关停、搬迁污染企业,建设厦门第一座污水处理厂,止断污染源。
“清淤筑岸”,是为筼筜湖根治“病灶”。筼筜湖以“截留新增污水,保证防汛排洪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清淤处理后筑岸,堆起湖心岛,修筑生态驳岸,种植红树林,进行生态修复探索和实践。
“搞活水体”,是为筼筜湖畅通“经脉”。筼筜湖以“晴天污水不入湖,改善水动力,提升水生态系统和城市活力”为目标,建设闸门和外导流堤,利用外海潮汐纳潮入湖,铺设污水截留管,建成排洪泵站、海水输送管,实施流域范围内雨污分流,开展常态清淤。
“美化环境”,是通过生态治理调理“气色”。筼筜湖对沿岸进行绿化美化,连通环湖步道,提升片区生态文化建设水平。
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依法治湖”这一首要原则,为筼筜湖综合治理保驾护航。1988年9月,厦门市人大通过《关于加速筼筜湖综合整治工作的决议》;1989年11月,厦门市政府颁布《筼筜湖管理办法》;1992年9月,厦门市政府颁布新的《厦门市筼筜湖管理办法》;2020年2月,厦门市人大通过《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在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洪华生看来,正是当地人大的有力监督和法律法规的有力保障,确保了筼筜湖治理工作持之以恒。
昔日黑臭的筼筜湖换了新颜,水环境大幅改善,水清岸绿,88种鸟类在此栖息,约90种游泳生物、浮游植物、底栖生物在此繁衍,其中不乏粗皮鲀、中华鲎等珍稀保护动物。高质量保护修复带来了高质量发展,如今的筼筜湖片区“腾笼换鸟”,引进大批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企业,已成为厦门标志性的行政、金融、商贸、旅游、居住中心,生态产品价值不断凸显。
筼筜湖是厦门生态环境之变荡开的第一朵涟漪。海洋是厦门的优势和生命线。厦门海域资源种类丰富,但海域面积小,开发强度大,海洋承载能力和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改革开放初期,受人类活动影响,海洋环境质量有所下降,海洋生态健康受到一定损害。以筼筜湖为原点,36年来,厦门市不断成功复制、积极实践,筼筜涟漪持续向海域、流域、全域荡漾开来。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盛赞厦门“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日之筼筜湖,已成为国内外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成功范例;今日之厦门,已成为全球海湾型城市高水平生态修复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
1994年,筼筜湖综合整治工程获评“东亚海域污染防治和管理”示范工程。2007年以来,筼筜湖治理工作列入中国政府对外援助项目“海岸带综合管理”研修课程,面向全球100多个发展中国家、近2000多名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经验推广;美国、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及欧盟生态环境机构也前来考察。
近年来,厦门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东亚海岸带综合管理杰出成就奖”“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成就奖”“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2023年11月,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参加厦门国际海洋周期间,高度肯定厦门生态与经济之间取得的平衡,期待其为国际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厦门样本”。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曾论述:“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辨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36年前,在绿色发展还没有成为时代主旋律、社会唯GDP至上发展观强势的时代,筼筜湖综合治理对人民呼声真切倾听、积极回应,针对污染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问题导向、系统观念。
36年后,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今天,再度审视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其与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十分契合。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负责人认为,20字方针贯彻了既要防止资源环境的愚昧性破坏,更要防止建设性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护思路,引领和推动经济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体现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方针着眼于解决筼筜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一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强化目标协同、部门协同、政策协同,彰显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方针注重利用潮汐作用引入海水“搞活水体”,凸显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
“20字方针既是实践经验总结,又是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鲜活运用,具有十分鲜明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具有强大的实践指导意义。筼筜湖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范本,生动体现了厦门的发展理念之变、发展方式之变,昭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厦门市政府负责人说。
溯真理之源,汲实践伟力。筼筜回响,驰而不息。
供图:厦门市委宣传部、曲冰洁(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