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大地飞扬“红飘带”
——甘肃省军区推动军地合力打造国防动员红色文化品牌的探索与实践
■朱丛箫 莫福春 南丁红
甘肃省红色资源丰富,境内分布着红军长征沿线、西路军征战沿线、解放甘肃沿线和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两当兵变发生地等战斗遗址、革命旧址。这些红色遗址旧址串连起来,犹如一条条飞扬在陇原大地的“红飘带”。
近年来,从陇东高原到河西走廊,从甘南湿地到黄河之滨,甘肃省军地各级携手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有的组织专门力量,精心修缮革命遗址遗迹;有的多方筹措资金,新建或改建红色纪念场馆;有的采取多种方式,抢救性挖掘记录反映我党我军历史的鲜活故事。
“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甘肃省军区发挥职能作用,汇聚军地力量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国防动员红色文化品牌,引导广大军民传承红色基因,聚力强国强军。
图①:甘肃省古浪县城关第四小学师生在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开展教育活动。李天鹏 摄
图②:甘肃省两当县“陈红军民兵连”民兵在哈达铺镇参观见学。田力 摄
图③:甘肃省临夏县民族团结民兵排民兵抗震救灾期间在帐篷小学为学生授课。徐晓庆 摄
图④:甘肃省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地球上的红飘带”雕塑。常琦彪 摄
系统性整合
串珠成链,红色文化“响”起来
在甘肃这片热土,有重要红色旧址900余处,分布在全省14个市州。
“我们把红军长征沿线、西路军征战沿线、解放甘肃沿线的红色资源串珠成链、连线成片,与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两当兵变发生地共同打造‘三线两点’红色地标。”甘肃省军区领导介绍,面对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红色资源,军地双方发挥各自优势一体筹划、系统推进保护利用工作。
“红色飘带,会师华章”“攻克天险,北上通途”“平庆沃土,峥嵘岁月”“赤色丝路,西征长歌”……近年来,甘肃军地整合红军长征会师地、长征落脚点决策地、解放西北决胜地等重要红色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红色地标,推出多条精品红色文旅线路。同时,深入挖掘西路军征战、兰州战役等战史战例和英模人物故事,大力弘扬革命精神。
“兰州战役打响后,第一野战军第11师31团作为主攻团激战10余个小时,歼敌数千人,团长王学礼壮烈牺牲……”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魏岭乡沈家岭村的“王学礼民兵连”荣誉室,全面展示了王学礼的英雄事迹。
沈家岭村是王学礼的牺牲地,区人武部联合地方有关部门保护修缮沈家岭战斗遗址,建立纪念亭,组织人员走访王学礼后代、赴王学礼生前所在部队了解英雄事迹、邀请党史专家研讨核实史实,整理出版《王学礼传》等书籍,丰富英雄形象,宣扬英雄精神,将相关成果融入兰州战役纪念馆展陈和解说词。
“我们制定专门措施,进行任务分工,明确军分区和人武部重点抓好本级军史长廊和荣誉室展陈完善、驻地红色资源整合上报等工作落实。”甘肃省军区政治工作局领导介绍。
近年来,甘肃省先后出台《甘肃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革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进一步促进军地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红色资源——
定西军分区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针对红军长征时曾鏖战全境的实际,以全市健在的老红军和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为主要对象,拍摄制作26部《老兵记忆·口述历史》系列短视频。
两当县是习仲勋同志组织发动两当兵变所在地,也是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的故乡。该县人武部会同宣传、文旅和教育等部门,梳理全县红色资源,编著《习仲勋与两当兵变》等红色读本、《干粮袋》等红色故事集。他们还走访陈红军亲友、生前所在部队及就读学校,协调铸造陈红军烈士铜像,将县民兵应急连命名为“陈红军民兵连”,设计制作连旗连徽,提炼连魂连训,传承弘扬烈士精神。
为助力地方保护利用红色资源,该省军区还协调军地单位筹资支持陇南市文县建起烈士陵园,支持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修建雕塑,帮助宕昌县哈达铺镇修建象征红军走向胜利的“红军门”……
多样化呈现
善于利用,红色传播“火”起来
为增强传播力、扩大影响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精心配置直播设备,建成红色文化网络直播室,讲解员、“董振堂民兵连”民兵李菲菲采取网络直播方式,带领观众“畅游”纪念馆,了解西路军将士英勇奋战的历程。
“一次直播,多人受益。”李菲菲告诉笔者,与现场讲解相比,直播不受地点限制,全国各地的观众都能够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观看,传播范围更广。
直播室联通天南地北。李菲菲和同事说文物、讲故事,吸引越来越多人关注,让西路军的英雄故事为更多人知晓。
如何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文化“火”起来,是甘肃省军地各级共同思考研究的课题。笔者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腊子口战役纪念馆等10余个场馆参观时发现,除了有实物、照片、视频和文字等展陈形式外,还有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设置的战场情景和体验环节,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受到感染熏陶。
“好的内容离不开好的表现形式。”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孙瑛说,甘肃红色旧址涉及地域广、类型多,激活红色资源,弘扬革命精神,创新方法手段尤为重要。
“善于利用时代元素、科技手段和艺术手法开展红色文化品牌创建,才能使红色文化更接地气、聚人气、励士气。”甘肃省军区领导介绍,为高标准建设甘肃革命军事馆,他们组织人员赴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先进展陈技术,同步建设甘肃红色历史数字展馆,分专题打造网上系列展厅,在所属单位同步设立可视端口,使大家不出营门就能游览场馆、接受教育。
让红色资源可看可听、可读可感,离不开文艺精品的创作和传播。该省军区精心组织力量,编撰《兵要地志》等10本陇原“红飘带”系列丛书,编印《红色南梁》《血战高台》等10本特色宣传画册,整合一批红色影片、情景剧目等文艺作品,受到广泛欢迎。
《会师颂》《红色会宁》《圣地之春》……会宁县持续推出大型红色文艺专场演出,用精彩的演绎吸引观众,将剧场变成课堂。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和宁夏将台堡胜利会师,长征精神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世代相传。“我们希望创作出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繁荣发展红色文化,传承发扬长征精神。”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红色艺术团团长崔掌天介绍,近年来,他们通过歌舞、朗诵、说书、快板等形式,让红色文化走上更广的舞台。
体系化传承
特色鲜明,红色品牌“树”起来
2023年岁末,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给甘肃省积石山县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甘肃省军区第一时间组织官兵和民兵奔赴灾区,全力抗震救灾。救灾一线,临夏县民族团结民兵排帮助受灾群众搭建帐篷、拆除废墟、卸载物资,在安置点开设热食供应点和便民服务站,还在帐篷小学教学生唱歌、画画,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受到广泛赞誉。
“作为红色民兵示范分队,就要勇于担当、立起标杆、擦亮品牌。”民族团结民兵排排长杨兴龙说。
该民兵排是甘肃省军区联合省委省政府命名的16个红色民兵示范分队之一,是甘肃省军区重点打造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防动员红色文化品牌。其中,有以卫国戍边英雄命名的“陈红军民兵连”,有数十年如一日支援保障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航天民兵连”,还有默默守护高原交通线安全的“乌鞘岭护路藏族民兵连”……这些受红色文化滋养的红色民兵示范分队,是全省后备力量建设的榜样力量。
一域一特色,一地一品牌。2023年以来,该省军区联合地方有关部门,积极建设完善革命军事场馆、组织革命精神流动展览、成立红色金牌讲师团等,逐步构建起多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红色文化品牌矩阵。
武威市天祝县哈溪镇河沿村,是“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的故乡。走进该村村委会,只见“英雄学坊”4个大字熠熠生辉。村党支部书记吕光祥介绍,在县人武部支持帮助下,他们精心打造“英雄学坊”,广泛开展“英雄故乡学英雄”活动,引导村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新兵入伍前,镇武装部都组织新兵到“英雄学坊”参观见学,激励他们学习英雄精神,矢志建功军营。
着眼体系化传承红色基因,该省军区建立军地共享共教宣传教育协作机制,遴选20人成立红色金牌讲师团,常态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国家安全形势等。他们还依托驻地红色场馆、遗址遗迹、烈士陵园等,推开现地讲授、仪式教育和情景教学,广泛开展“学习战史战将、培育战斗精神”“感悟红色基因、争当优秀民兵”等群众性活动,引导军民筑牢爱党爱国、崇军尚武的思想根基。
红色文化凝心铸魂、服务备战,激励官兵把传承红色基因焕发出的政治热情,转化为推进国防动员建设的实际行动。“砰砰砰……”新年伊始,祁连山东麓某训练场枪声大作。当天,该省军区组织首长机关长途机动至此,在冰峰雪谷间进行走、打、吃、住、藏训练。官兵们顶严寒坚持苦练精训,锤炼指挥决策、动中通联、支战援战硬功,展现出建设打仗型国防动员的昂扬士气。
图⑤:甘肃省两当县人武部组织人员在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参观见学。田力 摄
图⑥:抗战老兵李国仁家属向甘肃革命军事馆捐赠立功喜报等文物。李明东 摄
图⑦:兰州战役纪念馆工作人员为参观者讲述甘肃解放历史。李建 摄
本版制图:王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