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太行山 处处是课堂
——山西省武乡县军地传播八路军文化弘扬太行精神新闻观察
■中国国防报记者 张 蕾 张轩玮 通讯员 张学敏
山西省武乡县城关小学组织师生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郝 亮摄
当提起八路军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什么?百团大战、小米加步枪、亮剑、地雷战……
要使这些词语落地、可感可触,来趟武乡就够了。
山西省武乡县,位于晋东南、太行山西麓,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长期驻扎地。朱德、彭德怀、左权等八路军将领曾在这里部署指挥,坚持持久抗战,领导创建了晋冀鲁豫、晋绥、晋察冀、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当年只有14万人口的武乡县,有9万余人参加各种抗日救亡组织,1.4万余人参军参战。因此,武乡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
5月底,第十二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举办之际,记者走进红色武乡,探寻武乡发展红色旅游、传播八路军文化、弘扬太行精神,助推全民国防教育的实践。
在八路军文化园,参加研学的学生体验制作地雷模型。
参观·互动
“立体课堂”全景呈现红色历史
一颗星星,或代表一个指挥机构、一场战斗,或代表一名将帅、一位烈士、一件革命文物……游客点击屏幕上的星星,可以进一步了解详细信息。烽火太行,群星闪耀。一幅数字星谱图,点亮武乡的历史星空。
“武乡数字星谱”将红色资源进行数字化、可视化处理,构建起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件之间的关联,形成一张全景展示武乡红色文化的知识图谱。这是太行精神数字体验馆的应用之一。
立体的展陈、新颖的互动形式、全新的视听综合体验,增强了参观体验感。“年轻人喜欢这种沉浸式的互动。我们这里有‘动’也有‘静’,全面了解八路军抗战历史,资料详实、文物丰富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首选。”刚参观完数字体验馆的武乡县人武部领导介绍。武乡红色资源丰富,革命旧址开发开放的时间不一,呈现方式多样,但都在寻求展现时代特色,符合时代审美的表达。
“以前都是在课本、影视剧里看到八路军,和自己距离比较远。来到武乡后,看到了很多八路军的照片和他们生活的场景,听说了很多故事,感到和八路军的距离更近了。”在武乡游览3天后,山西传媒学院学生杨嘉琪对实景剧《太行山上》赞不绝口。该剧采取小孩与老人对话的形式,让他容易代入人物,理解太行军民浴血奋战、共同抗日的感人史实。
“行进式转场的方式,恢宏的舞台设计,绚丽的灯光效果,非常贴近年轻人的口味。”剧场负责人介绍,该剧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成为武乡弘扬太行精神、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立体课堂”。
红色旅游吸引人,红色精神感染人,丰富旅游业态留住人。近年来,武乡县积极探索“红色+”发展模式,推动红色文化与自然观光、乡村旅游、旅游演艺、研学旅游等业态融合发展,让更多红色元素可触摸可感知。
打开武乡县全域旅游攻略,游客可以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纪念馆等红色景区,与板山风景区、太行溶洞等自然风景区进行交叉规划,将教育熏陶与观景相结合。这是武乡不断整合红色旅游、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成果。举办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八路军文化研讨会、全国国防教育竞技大赛,也是武乡吸引游客、传承红色基因的平台。
“八路军总部在武乡长期驻扎,部队在武乡战斗、休整、补充兵员,与武乡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此外,还有柳沟兵工厂、野战卫生材料厂等军工、后勤企业,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校等大量的院校在这里办学,华北新华日报社、太行山剧团等文化团体在这里活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原主任郝雪廷告诉记者,八路军在武乡留下了非常多的旧址,他们一直在对相关的历史进行挖掘梳理,摸清底数,建立红色资源档案,为后续保护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实景剧《太行山上》演出现场。
打卡·研学
现场教学点体验八路军文化
参与军事拓展训练、体验模拟射击、运送一次“军粮”、看一场情景剧《反扫荡》……前不久,太谷师范附属小学组织60余名学生赴武乡县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学生们在八路军文化园体验八路军文化。
“每年春季组织短期研学,暑期举办‘小小八路军’红色夏令营……”八路军文化园负责人张慧介绍,团队研发了针对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研学课本,设计了5条研学路线,学员可以根据时间长短、研学需求自主选择课程。
“同其他旅游活动相比,研学活动以‘学’为主线,具有一定的深度,而不是简单打卡、走马观花。”武乡县民兵排长张伟长期担任研学活动指导教师,他经常向学员讲述李峪村民兵“地雷大王”王来法的故事。在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张伟引导学生体验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战法,了解什么是游击战,为什么要灵活机动地与敌人周旋,什么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长乐村战斗中,身患重病的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团长叶成焕带头冲出工事与敌人拼杀,打退日军8次反扑,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拥军模范”胡春花组织妇女为八路军做军鞋、补军衣、织布送军粮,在太行区首届群英会上受到表彰……巍巍太行,红色武乡,流传着无数军民浴血抗战的故事,留下了众多的战斗遗址遗迹。千山万岭,处处皆是课堂。
“游客经常会问百团大战具体的战斗过程,问为什么八路军总能以少敌多、以弱胜强。”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纪念馆讲解员韩松岩说,彭德怀、左权等指挥员在这里指挥了百团大战,他经常推荐大家到战斗发生的现场,看看地形地貌,听听战斗故事,寻找问题的答案。
长乐村急袭战,创造了歼敌2200余人的辉煌战绩,为粉碎日军“九路围攻”起到决定性作用;关家垴歼灭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基本上结束了日军一个大队就敢在根据地内横冲直撞的局面。像长乐村、关家垴村这样的现场教学点有20余处,山西太行干部学院、太行少年军校等经常在这里组织参观研学。
千山万壑,铜墙铁壁。“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山那边是黄崖洞兵工厂,属黎城地界,日军就是从那边过来的。那边是辽县,也就是现在的左权县,右边就是砖壁……”站在关家垴村垴顶,顺着原村支书关晋昌指引的方向看去,沟壑纵横间,纸上地图变为实景,地名与山头重叠,山河历史就在眼前,枪炮声仿佛从深处传来。
垴顶是一块方圆几百米的平地,北面是断崖峭壁,下面是一条深沟,东西两侧坡度较陡。在这个易守难攻的山岗上,如今高高矗立着一座“关家垴歼灭战纪念碑”。烈士守护的土地,谷子新生,梅杏初黄。
“我们希望游客来这里,有所见、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长乐村战斗遗址讲解员倪淑娟说。
位于山西省武乡县凤凰山顶的八路军抗战纪念碑。
老区·新貌
“太行一号”公路串起红色村庄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对八路军形象门神画,左书‘抗战胜利’,右书‘军民合作’,是当年文艺工作者们在下北漳村创作的。当时他们来到这里正值春节,发现家家户户会贴门神画和年画,于是将民间传统门神改成了八路军的形象,还刻印了一批战斗、参军、支前等内容的年画,广泛宣传抗日政策。一经推出,被一抢而空。可见,当时在老百姓眼中,八路军就是‘打鬼门神’。”在鲁迅艺术学校下北漳旧址,讲解员肖建廷向游客介绍特殊的门神画。
1940年1月1日,随着鲁迅艺术学校开学,下北漳村聚集了大量文艺工作者,成为当时华北抗战前沿的文化中心。
现在,村里开发研学项目,推出文创产品,拓展红色旅游产业链条,打造了集特色住宿、餐饮、红色旅游、木刻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旅游区,以红色资源带动乡村旅游,群众增收。
下北漳村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的一个点。武乡县是著名的“抗日模范县”,“村村住过八路军、户户出过子弟兵”,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留下了大量革命旧址。这条旅游专线将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砖壁旧址、长乐村战斗遗址等串珠成链,由此开发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
沿着公路穿行太行山间,一幅幅抗战题材墙绘、一座座八路军主题雕塑、一面面“红色武乡”标语不断闪现。
来到大陌村抗大一分校旧址,记者走进“敌后办学的先锋”抗大师生上课时的教室。
“村里很多老一辈的党员和群众都在这里听过课。”今年77岁的刘福祥老人告诉记者,由于学员和战士很多,且流动性大,为了缓解住房紧张问题,村里百姓和学员一起用木棍夹高粱秆扎篱笆,搭临时建筑。为了取暖,大家到村西挖浅层煤炭供学校生火。村里的老戏台是宣传抗日救国的舞台,学员每周去周边村庄发动群众,军民同仇敌忾抵抗侵略。为了抗战胜利,大陌村倾其所有,有27名烈士为国捐躯。
大陌村党支部书记韩国斌说,因为村庄位置隐蔽偏僻,抗大一分校才选择在这里落脚。村里自然条件较差,资源匮乏,一度发展困难。如今,在国防大学(由抗大发展而来)的援助下,修建了与砖壁村等处连接的道路,修缮了旧址、布设展览,建起了采摘园。
弘扬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武乡县推进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1+4”、砖壁旧址“1+9”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等项目,促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谈到今天如何传承八路军文化,弘扬太行精神,郝雪廷说,八路军的好口碑是在战斗中形成的,是在与群众的交往中形成的,这些旧址遗迹是军民鱼水深情的见证,保护好利用好旧址,不仅让游客受到教育,也要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八路军将领群雕。
图片由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文化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