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英雄吕梁的峥嵘岁月
■方子 胡密密
纪录片《吕梁山上》宣传片。
近期,纪录片《吕梁山上》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该片以红军东征、抗战时期创建根据地等历史事件为背景,呈现了可歌可泣的吕梁革命英雄事迹,展现了“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的吕梁精神形成过程。
在叙述脉络上,该片系统梳理了1936年至1948年间,我党在吕梁地区领导军民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1936年,为打通抗日路线和巩固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东征。东征历时75天,向当地群众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为日后创建晋绥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东征中,红15军团第75师参谋长毕士悌率先头团横渡黄河,不料船到河中央被敌人发现,他不顾个人安危率领官兵强行渡河,成功突破了敌人河防阵地,却在后续作战中不幸牺牲。战争年代,革命先烈血洒吕梁山,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诚。
纪录片《吕梁山上》海报。央视纪录频道提供
在叙述形式上,该片多次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呈现吕梁地区革命历史,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便是其中的讲述者之一。1937年,福尔曼和时任第120师师长的贺龙在延安初次相识。不久,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第120师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创建晋绥抗日根据地。1944年,当福尔曼和贺龙在晋绥边区再次相见时,这里残酷的战斗生活与军民乐观开朗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给这名美国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为了让部队始终保持昂扬的战斗精神,贺龙组建“战斗篮球队”,以丰富官兵文化生活。同时,片中还通过“山药蛋派”作家马烽的回忆,展现边区群众顽强坚毅、奉献牺牲的英勇事迹。1940年,离石县碾墕村妇女张秋林在晋绥边区抗日工作团的号召下,成为全村第一个送丈夫参军的妇女。后来,面对儿子被杀的残酷现实,她化悲痛为力量,大力组织边区妇女织布纺棉做军鞋,有力支援了前线战斗,她也因此被评为边区妇女劳动英雄。“为群众服务就是为孩子报仇,搞好合作社就是与敌人在经济上作斗争。”张秋林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马烽。马烽将采访的120位边区劳动模范事迹写成了连载故事并出版,这便是家喻户晓的《吕梁英雄传》。
在叙述内容上,该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采访亲历者,真实展现了当年吕梁地区的战斗和生活往事。片中,如今90多岁高龄的徐爱民曾担任中央机要员。1947年,她随中央后委一同转移至吕梁临县三交镇,因保密工作需要,她和同事平日以“文化工作队队员”为掩护身份,担负着中央机关与各部队电报通联的重要任务。为解决大功率电台供电缺陷,中央后委机关挑选部分有战斗经验的人员重返陕北。他们在敌人重兵之下取回发电设备与器材,建立起固定通信基地与通信总台,保证了中央与各野战军通信联络通畅。吕梁士绅刘少白为创办边区第一家银行——兴县农民银行,带领员工克服纸张与设备上的困难,创造性地用土质纸替代印钞纸,发动员工用钢笔为钞票编号,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第一组钞票印刷,保证了抗战时期第一组钞票的成功发行。此外,兴县农民银行还涉及存、放款以及农业贷款等业务,为边区群众经济生产提供了巨大帮助。兴县农民银行后改组为西北农民银行,发布了陕甘宁晋绥五省第一种通用货币——西农币。1948年,西北农民银行与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合并,共同组成了中国人民银行。边区政府积累的建设经验是我党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土地改革等方面的初步探索,更是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彻底解放和伟大复兴的漫漫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