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 董鸿儒
董鸿儒,男,汉族,1939年6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原场长。
他带领林场职工开拓荒岭、植树造林,把昔日荒山秃岭的苏木山治理成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的华北地区最大人工落叶松林场。
1958年,董鸿儒来到苏木山任护林员。半山腰的护林站是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屋,屋外是满目贫瘠的山坡;山脚下是“多见石头少见人,石垒房舍四面风”的村庄;屋内一盘冰凉的土炕、一个风箱和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锅,就是全部家当。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董鸿儒把家搬到了苏木山上。早年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但是董鸿儒依然坚守岗位,从未放弃种树的信念。
为在苏木山“种下树、种成树、种好树”,造林初期,董鸿儒带着一名林场工人巡林护林,平均每天往返10多公里,终于摸清了苏木山的基本情况。1964年春,他先后去山西和河北学习落叶松栽培技术,并带回籽种开始育苗试验,试验成功之后,开始大规模栽种华北落叶松。苏木山山高坡陡,无法使用交通工具和机械,山上的树都是他带领林场职工一棵一棵背上去栽种的。
从年轻小伙到霜染双鬓,董鸿儒把一生献给了苏木山。如今的苏木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面积达到18.6万亩,天然灌木林9.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8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78.4%,成为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价值可达50多亿元,不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体验基地、国家健走基地、国家登山训练基地,还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绿色宝库”。每年夏季,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观光者达数十万人,山脚下的卢家营村获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每户每年就业增收2万多元。
董鸿儒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