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军优良传统中感悟密切官兵关系的要诀”系列谈之十
用共同事业凝心聚力
——团结一心、目标一致
■张兴民
●正所谓“德同而相聚,志同而道合”,“道”一致了,密切内部关系就有了坚实基础,就能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官兵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1936年底,在谈起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时,陈云同志感慨:“红军兵心之团结及士气之旺,为国内任何军队所不及。”红军团结的根源在哪里?在于红军将士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目标奋勇前进,最终把可能的“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了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正所谓“德同而相聚,志同而道合”,“道”一致了,密切内部关系就有了坚实基础,就能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官兵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回顾我军历史,来自五湖四海的官兵之所以能够“团结得像一个人”,正是因为“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有着共同的革命事业,从而同心同德、众志成城,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敢于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由此可见,密切巩固官兵关系,最根本的是有共同的目标和事业作基础。基层带兵人要从我军优良传统中充分汲取智慧和力量,善于用强军事业聚合兵心,用强军目标凝聚力量,把官兵紧紧团结起来,成为一个无坚不摧的战斗集体。
“古今中外,最有战斗力的军队是理想型的军队,而不是利益型的军队。”一支军队,官兵之间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团结统一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1927年南昌起义后,贺龙在安民告示中写道:“此次南昌起义,原为救国救民。转战千里来粤,只求主义实行。”这个“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此后,我们党坚持用这种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人民军队之中,并用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从而把崇高理想信念深植每名官兵的血脉灵魂,使官兵紧密团结在一起。应当看到,官兵关系在不同时期虽然会呈现出不同时代特征,但永远离不开理想信念这个“黏合剂”。基层带兵人要教育引导官兵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铸魂育人,使广大官兵思想上政治上充分接受洗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巩固思想认同,从灵魂深处建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从而汇聚起同心同德向前进的磅礴力量。
能打仗、打胜仗,是革命军人刻进灵魂、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也是重于泰山、高于生命的使命担当,更是官兵团结一心干事创业的根本所在。正因为广大官兵始终把胜战作为共同的目标追求,不管哪支部队,在炮火硝烟的战场上,在人民有难的危急时刻,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义无反顾,哪怕付出巨大牺牲也在所不惜。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服从战略需要,千里挺进大别山,兵力几乎损失一半。刘伯承形象地说:“我们中原野战军以一个人扭住三个敌人,就可以使兄弟野战军用三个人去打一个敌人。”由此可见,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源自目标一致,就是“一切为打赢”;团结就是胜利,这胜利来自众志成城,人人“敢挑千斤担”。一支部队,当所有官兵把心思和精力都集中到建好部队、能打胜仗的目标上来,官兵关系就能更加团结融洽,单位建设就能蒸蒸日上,强军事业就能顺利推进。基层带兵人要引导官兵充分认清能打胜仗是军队存在的根本价值之所在,是军人职责使命之所在,赓续先辈敢打必胜的胜战基因,形成共同的意志和共同的目标,坚持“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从而做到万众一心,凝聚起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
共同的目标需要共同的担当,共同的事业需要共同的奋斗。干在一起、拼在一起,不仅是锻造铁拳利刃、推进强军事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密切官兵关系、巩固战友情谊的最好途径。因为,在为实现共同目标和事业而团结奋斗的过程中,同甘共苦的经历让人难忘,生死与共的情谊弥足珍贵。事实表明,一个单位建设活力迸发,恰恰就在于官兵团结一心、目标一致,同绘蓝图、同干事业。相反,如果带兵人不愿与官兵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心里想的都是自己的事情,盘算的尽是个人利益,官兵之间必然难以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战斗力。力量源于团结,事业成于奋斗。基层带兵人应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坚持处处模范带头、时时严于律己、事事走在前列,积极投身实战化训练,敢于承担重大任务,与官兵在难局险局困局中合力冲锋,在患难与共、风雨同舟中涵养战友深情,推动各项目标任务高效完成,齐心协力把新时代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这一组10篇系列文章刊发完毕,延伸阅读请点击下方链接。
“从我军优良传统中感悟密切官兵关系的要诀”系列谈 https://jf-h5.81.cn/article/sync1686415064871333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