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搭档应该以心换心
■驻香港部队某部干部 杨元超
茅文宽绘
“元超,好久没联系,最近怎么样?”
“心有灵犀不?我刚办完婚礼归队,正准备向你‘汇报’呢!”
“我要问的就是这事儿,一切顺利吧?”
……
这是上周末我和当指导员时的老搭档、黄连长的一段聊天。尽管现在分别日久、相隔千里,我们之间依然默契十足。但我想说的是,这份默契并非一开始就有,要不是我和他相识之初的那场“冷战”,也可能不会这样。
那时,我们连受命外出执行某项任务,黄连长带领先遣梯队先行,我带着其余人员延后出发。几天后,等我带队和黄连长会合,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黄连长天天和我一张桌子吃饭,就是不愿意和我说话。要知道,此前在营区时,我俩每天饭前饭后总要聊上一会儿,把连队的事儿“碰一碰”。
“来而不往非礼也。”当时刚任指导员没几天的我,正是年轻气盛,见他如此,我也憋着一口气非必要不和他说话。一场“冷战”,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打响了。
一周后,某次对抗演练出动前,黄连长钻到装备底盘下查看一处故障,不小心撞破了头。为了让他安心养伤,我主动包揽了包括军事训练在内的大部分工作。
“这些天辛苦你了!”见我忙碌地穿梭在各个点位之间,每天都汗流浃背地回来,一天晚上熄灯前,黄连长率先开了口。我见状“就坡下驴”,道出了心里话:“咱俩还说这个!但是,你最近和其他干部骨干有说有笑,偏偏对我不冷不热,这样下去咱俩以后还怎么开展工作?你要是对我有啥意见,就请直说!”
黄连长见我如此坦诚,也“竹筒倒豆子”般说了这么一件事——“连队执行任务出发前的那个教育日,旅里安排修理工巡修车辆,正好轮到咱们连,我就安排两名修理工前去对接。由于机关有事耽搁,他俩回来上教育课晚了5分钟,结果被你批评了很长时间。当时我就坐在台下,总感觉你是表面上批评他俩,实则批评我这个连长不重视教育……”
原来,问题的“根子”竟然在我身上!我赶紧“认账”:“方式方法确实欠妥,我向你道歉!但我当时没有针对你的意思,我不知道他俩受领了你交代的任务,还以为是故意‘开小差’,所以你真的想多了。你比我大两岁,带兵经验更丰富,往后我有啥做得不对的地方,你要多提醒!”
黄连长点头赞同,我顺带又给他提了一个意见:“最近每次执行任务前,都要召集干部骨干开‘碰头会’,你布置完任务直接宣布散会,压根不问我有没有什么要说的,这让我感到‘插不上手、说不上话’。”
“这是我的不对,我也向你道歉!”听了我的“吐槽”,黄连长不好意思地解释说,部队刚到演练地域,官兵们还没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实兵对抗,所以就想着开短会,多给班排留一些准备时间……
当面锣对面鼓的一番谈心交心后,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了,我俩不约而同地感慨:“这些问题本来很简单,当场说出来当场就能解决,就怕两个人藏着掖着防着,各自憋在心里想东想西,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从那以后,我和黄连长越来越默契,有时通过一个眼神就能知道对方所想,有时不需要提前沟通就能想到一块,没有一次因为人为地制造“复杂”而产生内耗。
如今回想起来,我愈发感到,基层营连两名主官成为好搭档,其实并不难。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天天朝夕相处,“一个锅里吃饭”,虽说难免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但正因如此,也更应该团结一致、默契配合、互相补台。所以,要少一些琢磨人的复杂、多一些琢磨事的单纯,少一些事在事外、话在话外的小心思,多一些坦诚相见、理解包容的大胸怀。只有这样,才能齐心协力牵引连队建设发展的“动车”,跑出强军加速度。
编辑感言
由“想多了”说开去
■张 良
“内耗”是当下一个网络热词,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单位无谓的内向能量消耗。倘论缘由,“想多了”应该在其中。因为人心如湖,若无“堤岸”约束,很容易想多,以至大水漫溢。
细究“想多了”种种表现,会发现其根源往往在于“念头”偏离了具体事,转到具体人身上,进而牵扯各种是非。于是,越想越多、越想越复杂,导致工作越来越难开展、事情越来越难办。
我们常说“依靠事业凝聚人心”,究竟怎么个凝聚法呢?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就是让所有人谋事做事具有相同的出发点——是否有利于事业发展。舍此之外,别无他念。如果做到这一点,大家的心就会凝聚到一起,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具体到部队内部关系上,无论官兵之间、兵兵之间,还是官官之间、上下级之间,尽管带有人际关系、职场关系的特点,但相同的形势任务、共同的目标使命要求我们,必须以纯粹的事业心对待工作、以朴素的责任心踏实履职、以真诚的平常心与人相处,胸怀“坦荡荡”,力戒“弯弯绕”,把心思和精力全部用在主责主业上。
今天,强军事业已经进入加速奔跑阶段,距离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只有短短几年,容不得半点内耗和空转。每一名军人都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一心干事的自觉性,把分内工作完成好、把岗位职责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