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生大课”融入专业课堂
■赵 强 范江怀
习主席深刻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近年来,陆军勤务学院坚持用课程思政的思想源泉为专业学习注入强大动力,在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政,要求“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必须同频共振”,努力做到“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到哪里,教学内容就跟进到哪里”。
陆军勤务学院学员进行刺杀操训练。胡军 摄
讲一堂有态度的课
每年九月,陆军勤务学院都会迎来一批怀揣理想的莘莘学子。望着盼望已久的学院大门,新学员们都会在自己的脑海中,开始一场与青春、激情、成长有关的美好憧憬……
几天之后,有些新学员的憧憬会变成迷茫。在该院油料系教授管亮眼中,这种情景并不新鲜。
“只要能上军校,学啥专业都行。”当初,学员苏福平凭着一腔热血报考了军校。当他坐在油料系的课堂上,听说油料专业的学员毕业后,目的地主要是边防、山沟、洞库时,苏福平的情绪变得低落起来。每天跟油料打交道还好说,如果年复一年就蹲在偏僻地方,这个思想上的坎确实不好迈过去。
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帮助学员系好军旅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是摆在油料系每一位教员案头无法回避的课题。
“油料是战争的‘血液’,是武器装备的‘食粮’,直接关系到部队战斗力提升……”管亮认为,要让一名学员爱上油料专业,首先要解决的是认同感。所以,他的“开学第一课”就是给大家讲解油料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他把经典事件和实物载体,像讲故事一样为大家生动地讲述未来战争对能源的依赖性,阐明油料是如何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教员们并不满足在课堂上的“灌输”,他们还把教书育人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该院举办的“军事勤务文化周”实战化油料保障模块展览上,一幅幅老照片、一座座奖杯、一件件模型,展示了历代油料人辛勤耕耘的成果,形象地诠释了油料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红色基因。
学员岳诗涛在看了展览后表示:“我们一定要沿着老一辈油料人的足迹走下去!”在参观学习中,大家对油料专业渐渐有了认同感和自豪感。
时间已过去8年多,毕业学员邱江河至今对教员张培理上的《流体力学与泵》油料专业课记忆犹新。
邱江河记得,张教员的专业课是从中国蛟龙号讲起的:“已知中国蛟龙号的基本尺寸和海水平均密度,试求在海平面下7000多米深处,能承受多大的海水静压力?”
这堂课,张教员不仅帮助学员理解和掌握了“压力体”的相关知识,还通过蛟龙号创造载人深潜纪录的讲述,提升了学员们的民族自豪感,让大家明白了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时代价值。
这堂课,在邱江河的心里埋下了奋斗的种子。毕业后,在“老山沟”的战位上,邱江河将所学专业转化运用到向战为战实践中,参加联勤保障部队油料保障业务技能比武荣获第一名,荣立二等功1次,获得联勤保障部队“保障尖兵”、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感动中心”十大人物等荣誉。
“专业课同样也是育人课,专业课堂充分发挥课程育人价值,将德育和科学素养培养融入课程,将枯燥的专业课演绎成深刻的‘人生大课’,就能让学员在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历练与提升。”有着20多年从教经验的教授李平俊,在了解了油料系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后感慨地说。
陆军勤务学院举办红岩革命故事展演。胡军 摄
陆军勤务学院学员在“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练兵备战一线部队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横幅上签名。胡军 摄
讲一堂有温度的课
新学员樊轩报的是军需专业,入学前一腔热血,立志报国。入学后,面对严格紧张的管理、直线加方块的单调,樊轩心里产生落差,甚至打起退堂鼓。
对于一名军人来说,打退堂鼓就意味着当“逃兵”。为此,军需采购系主任龚战胜组织教员研究部分学员的思想波动,并给出对策。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从红军时期“饿死不吃马背粮”到“奔走募捐为抗日”,从解放战争“跨海跨区补给大动脉”到抗美援朝“炸不毁的金刚桥”……回望我军后勤战线辉煌的战斗历程和发展脉络,教员们由衷感到,军需专业拥有丰富和生动的红色教育资源,对上好专业思政课、培塑学员的战斗精神,有着极大促进作用。很快,一本汇集后勤战线的红色故事集《永恒的精神——100个后勤红色故事集》诞生了。
“志愿军战士高全贵身负重伤,为战友们送去了苹果。上甘岭战役中,我军后勤官兵发扬‘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精神,用自己的牺牲和奉献,保障了作战的胜利。”在《战时军需勤务》课上,教员熊亮把“一个苹果”的故事搬上课堂,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深植学员脑海。
这是熊亮在专业课上讲得最多的一个故事。每一次讲,熊亮都能在课堂上看到一张张感动的面孔。他明白,这个故事触动了学员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也坚定了他“上好一堂有温度的课”的信心和决心。
曾经萌发退学念头的樊轩,在课后的一次讨论中,有了自己的新想法:“矢志报国不是3分钟热血,需要的是一份执着和坚持,革命先辈面对生死义无反顾,军校学员岂能因现实落差而当‘逃兵’?”
为了把红色基因更持久地植入学员的灵魂,军需教研室的教员们还借鉴动漫、歌曲等多种形式讲述红色传统故事。
“军需处长的丰碑、担架上的银元、半条被子,最可依赖的红色管家熊瑾玎……”后勤战线上的先进事迹和英模人物,被搬上了学院微信公众号,赢得广泛关注。在学院“红心永向党”文艺演出上,学员自排自导自演,将“尝草队的故事”“130万银元的故事”等以情景剧的形式搬上舞台,生动再现了后勤指战员对党的无限忠诚。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该院发挥体系教学优势,因势利导把红色教育的课题延伸到校外,充分利用好驻地红色资源,打造“两省一市”五条红色教学线路,激励学员继承先辈遗志,争做红色传人。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会组织新学员赴红岩烈士墓、红岩魂纪念馆进行现地教学,使学员在兵之初就打下红色烙印。
伫立在烈士雕像前,教员史志华连发三问:“为何签个字就可以‘自由’却毅然选择就义?为何自知生还无望仍在牢房里进行斗争?为何先烈们制定的‘狱中八条’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带着这些问号,学员们边走边看、边听边议,从源头寻找答案,用思辨拉直问号——这是信仰的力量!
每年毕业季,相处了4年的师生,都会难舍难分。今年,让熊亮感动的是,远在喀喇昆仑的两名毕业学员给他发来的信息——
2018年入学的学员邵瑞,如今是某哨所的一名副连长。那天,他给熊教员发来信息:“这里确实很艰苦,但我也确实爱上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云彩。”
学员聂嘉辉是独生子,家人都希望他回到内地工作,但他主动申请到高原边防。他告诉熊教员:“虽然离家乡远了,但离祖国更近了!我挺享受在雪域高原的巡逻执勤生活……”
视频里,看到远隔千里的学员脸上的“高原红”,熊亮的鼻子有点酸,但也十分欣慰:自己讲述的红色故事,悄悄地在雪域高原开花结果了!
讲一堂有高度的课
高等数学被认为是最枯燥也是最烧脑的课程,文职教员李玻却常常会给学员们带来“惊奇”。
那天,数学课上要讲解贝叶斯公式。一上来,李玻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在黑板上板书公式,而是讲起“狼来了”的故事:“有一个牧羊娃每天上山去放羊,山上经常有狼出没。有一天,他把羊赶到山上后,就想捉弄一下山下的人们,于是朝山下喊‘狼来了’……”
不少学员在心里犯起嘀咕,不知教员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这时,李玻话锋一转:“如何用数学概率论的知识解释这个寓言故事呢?”
李玻娓娓讲述,逐步解剖麻雀、层层剥开洋葱,让之前如坠云雾的学员们豁然开朗。那堂课,学员们不仅弄懂了贝叶斯公式,还明白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数学机理及其延伸出来的“做人须诚信”的道理。
高等数学是本科学历教育必修的一门核心基础理论课,是学员知识结构的基础和支柱。它能帮助学员解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军事运用中的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员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能否在培塑学员的价值观、思想品质等方面发挥作用呢?数学教研室的教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教员们在课堂上不仅给学员传授解析数学难题的本领,还通过数学公式拓展讲述培塑学员们的科学素养和职业操守。由此,数学教研室推出了一份包含了近百个教学案例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清单”:讲授数列极限时,教员们就讲我国古代科学家刘徽的割圆术,这个求圆周率的方法比西方早1400多年;讲到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时,教员们会讲述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的故事,激发大家努力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奋斗精神;解析泰勒公式误差计算时,教员们会结合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沉管的铺设与焊接误差问题,教育大家要在科技创新、研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上不断努力进取……
数学教员们在课堂上,并不是为了故事而讲故事,他们有的放矢,紧贴学院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使命任务。该院学员毕业后,大多跟钱财物打交道,守住忠诚干净的底线,是他们每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从这里毕业的学员,不管学什么专业,要对自己的专业有认同感和自豪感,更要有敬畏感。
教员们用心解析数学公式的奥妙及其相关故事,让学员们既学到了解题技巧,也逐步建立了新时代革命军人应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一次课后讨论交流中,学员杨松蔚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作为未来管钱管物管工程人员,我们必须做到忠诚可靠、干净担当、诚实守纪!”
在数学的讲堂上,教员们不断给学员带来“惊奇”,在另一个赛道上,这个教研室也收获了一连串“惊喜”——近年主编的教材《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获得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主持的一个项目获得军队教学成果二等奖,参加陆军“教坛之星”教学比武获得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