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月曾经照古人
——品读古典书画里的中秋
■周惠斌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局部) 明 沈 周作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宋 米 芾作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八月赏月》清 唐 岱、丁观鹏作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阖家团聚、赏月抒怀的欢快日子,是游子怀乡、思念亲人的共情时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以中秋为题,创作了许多感人肺腑、触动人心的诗文、书画,寄托了天涯同望、共此月光的真挚感情和美好祝愿。这里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些经典的书画作品,品读古典艺术之美,借以寄情佳节。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是宋代书画家米芾在中秋登临海岱楼赏月后书写的一件草书名作。诗帖篇幅不长:“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信书亦一难事。”诗作前后抄录了两遍,仅末句倒数第二个字“西”和“东”不一样;其间还有两处批注:一是“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一是“信书亦一难事”。言下之意,一首诗先后写了三四次,仅有一两个字让自己觉得满意。由此亦佐证了米芾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书写态度。
米芾擅长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书法造诣精深。他最为人称道的是行草书,以晋人风韵为根基,参以唐代李北海、颜真卿等诸家之长,兼取六朝风骨,作品严于法度,雄健清新。
诗帖中的海岱楼位于江苏涟水,是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宋绍圣四年(1097年),米芾任职涟水军使期间,喜好登临海岱楼,眺望淮河入海处壮阔的海天景致。《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前两句写登楼远眺,海面波光粼粼,犹如银泻汪洋,天际闪现万道虹光,孕育出瑰丽的珍珠。后两句引出“吴刚伐桂”的典故,暗自遐想若非吴刚日复一日砍伐桂树,桂枝快速生长必然会撑破月轮。诗作托物言志,借自然胜景,喻指自己仕途坎坷曲折,一身才华无法施展。诗帖笔法率意,牵丝劲挺,凸显出既雍容沉稳又豪放不群的独特风格。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是明代画家沈周的山水画代表作。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中秋,沈周邀请友人赴有竹庄共度佳节,后应友人之请,作画描绘在平安亭内饮酒赏月的情景,并写下题识诗和跋语,记述了诗、书、画的创作由来。
沈周工书善画,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沈周家学渊源,专事诗文书画。有竹庄原名西庄,是沈氏世代读书、吟诗、作画的隐居寓所,也是四方名士文会往来的地方。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由画面与书法两部分组成,是沈周书画作品中的煌煌巨制。其中,画面中心为一座茅亭,四周绿竹参差,亭中二人相对而坐,品茗赏月,把盏吟诗。一只仙鹤立于亭边桥上,望向茅亭;小径蜿蜒,不远处山峦之上隐见亭台楼阁,两山对峙间飞瀑倾泻而下,表现了传统文人处江湖之远的山水意趣。画面冷寂清幽,笔墨雄健老辣,格调疏简苍劲,诗意浓郁。书法部分通过一首自题七言律诗,从“少时不辩中秋月”的追忆,到“古今换人不换月”“信是流光不可留”的感慨,最后祈盼“更问中秋赊四十”的复杂心绪,抒写了韶华易逝的伤怀之情。书法字大如碗,结体颀长紧实,线条沉着稳健,突出了文人墨客标举胸中有丘壑的精神境界。整幅作品书画并列,设色淡雅,层层渲染,彰显了文人士大夫抱朴守真的隐逸品质。沈周以楷书笔法入画,又借书法传达画外之意,艺术再现了古代文人诗、书、画融于一体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托物言志的思想襟怀。
《八月赏月》是《清院本十二月令图》中的第8幅。《清院本十二月令图》约绘制于清代乾隆初年,共12幅,分别描绘自农历正月到十二月间的各种节令风俗,及其丰富形象的生活场景,包括: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五月竞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和腊月赏雪等,通常认为是清代宫廷御用画师唐岱、丁观鹏等人的作品。
《八月赏月》摹写了农历八月中秋人们赏月的情景。中秋之夜,气候初凉,天蓝月明,桂花芬芳盛放。清澈的月光洒向高墙屋脊,微风拂过,清香四溢。院落中,丛菊繁盛,妇女们牵携着儿童,在墙阴檐角轻盈碎步,立于庭院平台欣赏皎洁月色。不远处雕栏玉砌的高高露台上,正张设盛宴,人们围坐在一起。阁楼内,乐师吹笙抚琴,悠扬的乐曲萦绕于耳,回荡周围……把中秋佳节的喜庆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幅作品构图精巧,场景宏大,构筑出精细逼真的人物活动环境。庭园建筑从画面左下角富有层次地向上延伸,直至最上端的辽阔苍穹,画面空间因此被巧妙地分割出多个不同区域,饱满而不凌乱。三两成组的人群穿插其间,人物与场景交相辉映,生动演绎中秋时节传统的民俗活动,使人如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