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贵州省习水县人武部官兵和红军后代,来到当年红军长征浴血奋战的土城镇青杠坡,深切缅怀长眠在这里的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强军斗志。
贵州省习水县人武部官兵在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前开展缅怀先烈活动。何舜 摄
贵州省习水县人武部官兵在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擦拭墓碑。何舜 摄
他们在高高耸立的纪念碑前肃穆而立,向红军先烈敬献花篮,在烈士陵园细心擦拭墓碑。在烈士陵园的一处墓碑前,四渡赤水纪念馆的解说员、习水县的征兵宣传员何莉,向官兵们深情讲述自己的爷爷——老红军何木林的事迹。
由此,更多人知道了“青杠坡火种的四代接力传承”的故事。
1927年,何木林从老家江西会昌参加红军,长征到习水时,是红三军团第五师的一个班长。1935年1月28日,红军与尾追之敌在青杠坡激战,何木林在激战中左腿受伤,失血过多昏倒在阵地上,战友们以为他牺牲了。战斗结束的第二天,他被冰冷的雨水浇醒,后来当地群众发现了他,把他救了下来。
当时,因敌人严密搜查受伤红军的下落,从江西老家入伍的何木林担心自己的口音会暴露红军的身份,便“装聋作哑”14年,直到1949年习水县城解放,他的红军身份才被揭开。
“爷爷的红军身份得到确认以后,政府每年发给他196元的生活补贴,但他没有领取。他常说,自己能够过,不能给国家添负担。比起战友们来他已经幸运多了,多活了几十年。”
土城镇武装部长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何木林即开始在习水军地宣讲红军的故事,一讲就是25年,他成了青杠坡的火种!曾多次受邀前往贵阳为贵州省军区官兵宣讲红军故事,赢得广泛赞誉。
老红军何木林生前为部队官兵讲长征故事。(资料图)
何木林的宣讲,不仅让红军精神在当地传得火热,更是对家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何莉的母亲也就是青杠坡火种的第二代传承人林成英,在公公的影响下,不仅在年轻时当过民兵排长,把工作干得风风火火,还一直是一名红军精神义务宣讲员。在“文化长征”活动中,林成英组织家庭成员积极参加重走长征路系列文化公益活动,被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文化产业工作委员会授予“2019年全国十佳公益家庭”。
走进土城老街林成英家的住处,古色古香的木板房门头上“老红军何木林住居”的红色标牌格外醒目,白发银须的何木林生前神采飞扬的照片映入眼帘,有为学生宣讲的、有为部队官兵讲战斗故事的、有在土城渡口指导民兵开展渡河演练的……屋内充满了浓厚的革命文化气息。每当有游客走来,现已71岁的林成英都会热心地为他们讲述公公的红色故事。游客们翻阅着何木林的影集和记事本,无不心生敬仰,为红军精神点赞。
林成英说,“我公公在世的时候常给我讲,去世后要把他埋在青杠坡,他要和他的战友们在一起。我完成了他的心愿,也想做我公公想做的事,把红军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老红军何木林儿媳林成英接力传承为游客宣讲红军在习水的故事。(资料图)
何木林去世后,林成英便长期活跃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地讲述红军在习水的故事。母亲的坚持,曾经让身为女儿的何莉很不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军精神的种子也在何莉心中悄然萌发。
“我的母亲70多岁了还在坚持宣讲,她不在乎有没有钱,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从没停止过。她的热情和坚守,让我看到了爷爷的影子,也让我看到了革命战争年代红军的信念。”
在爷爷和母亲的影响下,2020年,何莉通过考核,成为了四渡赤水纪念馆的解说员,并担任了习水县的征兵宣传员,成了“青杠坡火种的四代接力传承”中的第三代传承人。
老红军何木林孙女何莉在四渡赤水纪念馆为学生们讲解爷爷的故事。(资料图)
何莉说,“我后悔年轻时候没能像爷爷一样参军入伍,也没能像母亲一样加入到民兵组织。作为红军后代,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接过母亲的接力棒,把爷爷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近三年,她深入村居为适龄青年宣讲,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在青杠坡烈士陵园为游客们宣讲达120多批次,被四渡赤水纪念馆评为“优秀宣讲员”;两次在“红色遵义”“红色习水”宣讲比赛中获奖;2022年被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工作委员会评为“优秀培训教师”。
老红军何木林重孙女何克英为同学们讲红色故事。(资料图)
扎根红色沃土,孕育红色传人。如今,何莉10岁大的女儿何克英,也在学校当起了红色宣讲员,以新一代人对革命先辈的崇敬挚热之情延续着“青杠坡火种”第四代人的接力传承。
何克英经常教同学们唱红军歌谣、给同学们讲红军故事,多次在学校、四渡赤水纪念馆组织开展的红色故事宣讲赛中获奖,在“365重走长征路大型系列文化公益活动”中被授予“2019全国十佳助力红娃”荣誉称号,续写着前辈的荣光。
老红军何木林儿媳林成英、孙女何莉、重孙女何克英重走长征路。何舜 摄
习水县人武部政委严古军说:我们县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我们会挖掘更多的红色故事和红色典型,大力传承长征精神,让当代青年了解我党我军的伟大历史,了解青年人应当肩负的责任和担当,走好新的长征路,积极投身富国强军伟大事业,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刘远懋、何舜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