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
“诱敌深入”战略方针的确立与实施
■褚 银 梁 捷
《红军反“围剿”的胜利》(油画)资料图片
一
1930年10月下旬,蒋、阎、冯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立即集中兵力向各根据地和红军发动大规模“围剿”。这种“围剿”和以往有着明显不同。过去一省的“进剿”和几省的“会剿”只是局部性的行动;而这次是全国的反革命军事力量统一起来,重点对“朱毛”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自认为胜券在握的蒋介石调集10万多人,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方针,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进行第一次“围剿”。28日,国民党“海陆空军总司令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奉蒋介石令,正式宣布对各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决定以赣南为“围剿”重点,企图在6个月内解决战斗。同日,蒋介石任命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兼任第九路军总指挥。11月2日,鲁涤平将江西境内的7个师又1个旅编成3个纵队,企图一举消灭红一方面军于袁水两岸地区。
10月25日,为粉碎国民党军“围剿”,在江西省新喻县(今新余)罗坊,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动委员会联席会议(通称罗坊会议),讨论红一方面军打不打南昌和如何粉碎敌人“围剿”的问题。毛泽东根据国民党军阀混战停止后正调集军队向江西根据地推进,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敌强我弱的基本状况还远未改变等情况,提出不应打南昌,主张红军主力应先向根据地内退却,依靠根据地群众的支援和有利地形等条件,发现和造成敌军的弱点,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变化,然后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军于运动之中,以粉碎敌军的“围剿”。
讨论中,参加会议的地方同志极力反对把敌人引到根据地内来打。有些部队同志也认为诱敌深入根据地内危害很大,主张主动出击,在赣江西岸的白色区域同前来进攻的敌人决战。
为使与会的同志理解“诱敌深入”的重要性,毛泽东费了不少口舌,反复说明只有退一步才能取得主动的道理。他解释说:“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时地打烂些坛坛罐罐,就要使全体人民长期地打烂坛坛罐罐。惧怕一时的不良的政治影响,就要以长期的不良影响做代价。”朱德、彭德怀、黄公略等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并一道进行说服教育工作。
30日,获悉国民党军开始“围剿”的消息后,总前委又在罗坊召开紧急会议。会上确定:对敌军的大举进攻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把主力红军开到赣江以东根据地广大区域作战。
二
“诱敌深入”的作战思路,早在1929年6月下旬中共红4军前委为打破闽、粤、赣三省国民党军“会剿”时就曾提出过,比在井冈山时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略微引申了一些。在这个原则中,它被表述为“引诱深入红区,等到把他们耗得筋疲力尽,再一举歼灭”。
“诱敌深入”的最早实践是在1930年2月中旬的水南战斗中。当时,红军放弃了原来攻打吉水的计划,采取“诱敌深入到赤色区域同他作战”的原则,利用苏区的有利条件,歼灭了冒进苏区的国民党军独立第15旅大部。
“诱敌深入”是江西的叫法,在四川则叫“收紧阵地”,实际上就是战略退却。古代的军事家也无不承认,这是弱军对强军作战时在战争开始阶段必须采取的方针。
11月1日,毛泽东、朱德在罗坊发布命令,令红一方面军“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并决定主力移到赣江东岸,相机夺取樟树、抚州,发展新干、吉水、永丰、乐安、宜黄、崇仁、南丰、南城各县工作。军事行动部署是:以红3军团为中路,于本月5日在新淦对河附近渡江,向樟树前进;以红4、红12军为右路,于6日渡江,经崇仁向抚州前进;以红3军为左路,担负赣江西岸一带的扰敌工作。随即,红军各部秘密向南转移到战略退却预定的终点——宁都西北部的黄陂、小布一带,隐蔽集结,待机歼敌。
为诱敌就范,红12军第35师在地方游击队和赤卫队的配合下,佯动诱敌深入根据地腹地山区。红军虚张声势,边阻击边退却,并装出狼狈溃逃的迹象,故意在退路上乱扔刚吃过的饭菜、烂草鞋等。红一方面军总部还派出少量部队在东固附近山头布置伪装工事,做出红军主力准备迎战的姿态。
在红军小部队的诱牵下,国民党军断定红军主力就在东固一带,即令各部从北面和东面向红军和根据地中心大举进攻,企图全歼红军。
国民党军新编第5师最先到达东固,一路平静,却向其上司发电报捷,声称先后在九寸岭和东固与红军激战数小时,消灭一名红军师长和官兵300余人。蒋介石下令奖赏该师,并将其番号由新编第5师改称第28师,使之成为正规军。
三
12月上旬,毛泽东在宁都黄陂主持召开了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扩大会议。会议再次讨论反“围剿”作战方案,认为:“进剿”敌军10万,均非蒋介石嫡系。他们分成多路,每路又分成几个梯队,各路、各梯队间隔距离较大,有利于红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在这些敌军中,第18、第50师为鲁涤平嫡系部队,是“围剿”的主力军。消灭这两个师,敌之“围剿”便可基本打破。第18、第50师各约1万多人,而红军有4万余人,若一次攻打敌一个师,红军占绝对优势。红军实行中间突破,将“围剿”军阵线打开一个缺口,东西诸敌便被分割为距离较远的两个集团,有利于红军各个歼敌。会议决定红1军团正面迎击敌人,红3军团迂回敌后。
25日,红一方面军又在宁都小布召开了反“围剿”军民誓师大会。毛泽东为大会题写了表达反“围剿”战略指导思想的对联。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会上,毛泽东以这副对联为题,生动解释了“诱敌深入”的必要和好处。他还分析了敌必败、我必胜的六个条件:第一,苏区军民一致,人民积极援助红军,这是最重要的条件。第二,红军可以主动选择有利的作战阵地,设下陷阱,把敌人关在里面打。第三,红军集中了优势兵力,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歼灭敌人,一口一口地把敌人吃掉。第四,可以发现敌人的薄弱部分,拣弱的打。第五,可以把敌人拖得筋疲力尽,然后再打。第六,可以造成敌人的过失,乘敌之隙,加以打击。这些分析,极大地增强了苏区军民反“围剿”的决心和取胜的信心。
这时,距红军最近的是敌第50师。红一方面军两次在小布地区设伏,准备出其不意地将该师歼灭于运动之中,却因该师不敢孤军深入而没有打成。红军立即撤出阵地,继续忍耐待机。
28日,鲁涤平命令所属各师向红军发起总攻。一向骄横的第18师立即出动,向东固推进。毛泽东、朱德当机立断,改变作战目标,集中兵力,横扫第18师。第18师兵员充足、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曾有“铁军”之称。第18师师长张辉瓒奉蒋介石、鲁涤平之命,负责前线指挥。他决心打几个漂亮仗,以作为自己加官晋级的筹码。
当第18师向东固推进,准备同第28、第50师会合后攻击东固根据地的时候,由于红军的主动撤离,第28师已先期占领东固,第18师则晚一天到达。在凌晨的浓雾之中,第18师误认第28师为红军,激战4个多小时。直到午间大雾消散,方知对方是自家人。29日,敌前线总指挥兼第18师师长张辉瓒以第54旅留守东固后方,率师部和第52、第53旅进占龙冈及周围地区。
四
龙冈位于永丰、吉安、兴国三县交界处,四面环山,孤江自南而北穿流其间,形成了一个狭窄的冲积盆地,是一个有利于伏击的好地方。红一方面军总部获悉第18师孤军深入龙冈的消息后,立即下达攻击的命令:各路红军向龙冈方向攻击前进,乘敌在运动之时,将其全部围歼。
30日凌晨,龙冈雾色朦胧。毛泽东、朱德来到龙冈、君埠之间的黄竹岭临时指挥所。毛泽东对朱德说:“总司令,你看,真是天助我也!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敌兵;今天,我们乘晨雾全歼顽敌啊!”
果然不出红军所料,第18师师部和两个旅钻进了红军设下的“口袋”中。15时许,红12军沿龙冈南侧从敌人背后发起猛烈攻击;红4军和红3军团从龙冈北面的高山上猛冲下来;被四面包围的敌军突围未果,全线溃散。18时许,战斗全部结束。红军歼灭国民党军第18师师部和两个旅,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兼师长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首战大捷。
在吉安大摆宴席准备迎接张辉瓒“班师凯旋”的鲁涤平获知第18师覆灭的消息后,极为震惊和痛心。他在向蒋介石报告战况的电报中写道:“龙冈一役,十八师片甲不还。”
在南京欢度元旦的蒋介石接到战报后,回电说:“18师失败,是乃事之当然,不足为怪。我兄每闻共党,便张皇失措,何胆小乃尔!使为共党闻之,岂不为之所窃笑乎?”
龙冈大捷,敌人纷纷撤退,红军乘胜追击,在东韶歼灭第50师1个多旅,其他各路敌军仓皇逃走。
5天之内,红一方面军连打两个胜仗,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围剿”。对此,朱德赞誉为“红军史上破天荒的胜利”。毛泽东更是兴奋不已,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其前半阕是:“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意义是重大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建立3年以来对国民党军队取得的巨大胜利,在全国引起强烈震动。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央给中国红军及各级党部训令》中说:“他们在伟大的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已经写上了新的光荣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