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风暴
——来自空军航空兵某部的观察报告
■解放军报记者 王通化 魏兵 李秉宣 特约记者 范以书
战鹰列阵。董 威摄
向南,就是南中国海。向东,就是西太平洋。
盛夏,记者来到空军航空兵某部采访。一场雷雨正在酝酿,乌云在天边翻滚。极目望去,漫长的机场跑道仿佛向风暴的漩涡延伸,咸涩的海风裹着云雾,流水般掠过庞大的机群。
山雨欲来。几架归航的战机,偶尔从乌云的罅隙里降落,轰鸣声转眼像被一块巨大的海绵吸走,四野重归寂静。飞行员们面色平静地走下战机,丝毫看不出他们刚才在高空经历了什么。
一场复盘研讨随即展开。他们刚刚在巡航中收集的数据,像亮晶晶的瀑布,呈现在指挥员面前的显示屏上。只有军人才能读懂的代码和波形,还原着他们在海上、空中跟对手激烈博弈的态势。
这是一场寂静的风暴,战争虽然还没有打响,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已扑面而来。
2019年7月24日,《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发布,这支航空兵部队所代表的新时代的中国空军新质作战力量揭开面纱,备受瞩目。
两个多月后,国庆70周年阅兵,首次独立受阅的中国空军某型战机,以前所未有的联合编队,飞越天安门上空。驾驭长机的,正是这支航空兵部队的飞行员。
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赋予这支部队衔枚疾走、静水流深的独特气质。
(一)
深夜,记者来到该部训练科。推开门的那一刻,门外的人和门内的人,不约而同地瞥了一眼墙上的挂钟——指针,已经跳过了23点。
办公桌上,铺展的图纸、厚厚的几沓资料交叠在一起,几支彩色铅笔斜躺在键盘上,还有一瓶眼药水埋在纸角下……
科长刘键的眼里布满了血丝。正在修改的训练计划表上,各色长短的线条,从下一个飞行日的上午一直延续到深夜。代表不同兵种要素、不同类别课目的符号画得满满当当。粗粗一数,仅飞行特情课目就有20多个。
刘键告诉记者,这场训练中,空中指挥长潘义进指挥的战机,将战斗在“第五维作战空间”——那是空战“电磁丛林”最茂密最诡异的地方。
“电磁信号无影无踪,却如万箭穿心。现代空战,你永远不知道惊喜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潘义进对记者说。
“过去我们参加演习相对轻松,绕着外围远远地飞。不管红方还是蓝方,大家看我们的眼神里,似乎都有一句没说出口的话:别添乱就行。但我们也想真刀真枪地上去较量。”
一次演习,把这种“眼神”改写了。
“当时,导演部导调蓝方1架战机突击红方目标。蓝方派出另外2架战机掩护,同时调派我们的飞机实施支援。接近红方防空火力边界时,蓝方指挥员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撤回2架掩护的战机。”
“我明白蓝方指挥员心里的算盘:红方防空火力强,怕自己的3架战机都被打掉,丢分多,干脆让1架战机来个孤注一掷。可这个算盘没把我们担负特殊任务的飞机算进去,或者说压根儿不相信我们。”
这份“不相信”,让全机组憋了一口气。潘义进带领战友们全力以赴,巧妙干扰、压制红方信号,打开了安全的电磁通路,让“羊入虎口”的蓝方战机,上演了“千里走单骑”的好戏。
潘义进记忆犹新:凯旋时刻,兄弟部队的战友自发地鼓起掌来,可他们的眼神又很复杂。“因为他们清楚地看见:他们所熟悉的空战规则,被改写了。”
潘义进还记得那句沉甸甸的发问。一次重大演习,首长直接将电话打到天上,打到潘义进的席位。首长的话直截了当:“你们能不能压制住对手?如果能,我就把战线再往前压!”
“我们的意见影响着首长决策,我们的能力影响着整个战局,我们能不能、敢不敢?”潘义进心中陡然涌起一股跃跃欲试的热浪。
“能不能?敢不敢?”这样的锥心之问,恰恰蕴含着新时代中国军人风生水起的机遇。
2021年2月4日,习主席视察部队时强调:“现代战争中,制信息权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要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加紧培养专业人才,加强针对性对抗性训练,推动新质战斗力加速提升。”
“加快、加紧、加强、加速,我们没有任何借口,唯有全力以赴,才配得上这种厚望。”从此,潘义进和战友们开始加速奔跑,让每一个加载进战机的数据都经历千挑万选,让每一项运筹于空战的战法都精打细算。
“兄弟部队的战友说,现在打仗,你们得有‘首战意识’了。我说,不,我们必须有‘决战意识’!”潘义进说。
(二)
风暴,盘旋在看不见的大脑深处,酝酿在一个接一个深夜。
这天晚上,记者走进该部一名领导的办公室,航线图、地形图、区划图、频谱图……林林总总11幅图,挂满了墙面。
“过去打仗,一张图上就可以运筹帷幄,现代战争中就不行了。”这名领导说,“就像这会儿的天空,看上去寂静无声,可你从电磁频谱上一看,密密麻麻,波谲云诡……所以平时训练,大家都是在密集的电磁波中寻找蛛丝马迹,以为到了实战环境,肯定信号更多更热闹。”
“可是你能相信吗?真上了战场,指挥员面前的屏幕居然很‘干净’!”这名领导话锋一转,“为什么呢?后来大家想明白了。对手该藏身的藏身了、该隐蔽的隐蔽了,战场越是静悄悄,越是杀机四伏。”
随着飞向战场的一次次抵近,这里的军人们头脑中的问号越来越多,大家忍不住去想:“我们究竟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战场?”
向战寻路,这注定是一条艰难、寂寞而又布满风险、荆棘的路。
如果说,别人是在“已知”中反复刻苦训练,直至形成“肌肉记忆”。这支部队的官兵更多的则是在“未知”中探索。即使飞过已知的航线,对他们来说都常常是一次全新的未知之旅。
未来战场是什么样的?这是“当你感觉自己慢了,就不对了”的战场;这是“昨天还是领先的,今天就可能落后”的战场;这是“前一段闯关,接下来还要攻坚”的战场。
女工程师罗蕾的战场,就在面前的方寸屏幕和键盘之上。端坐、凝神、思考……这是罗蕾常年如一日的状态。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罗蕾甚至没有一句话。
那年,罗蕾主动申请跟着部队去演练。戈壁大漠的沙尘暴,没有吓退罗蕾的脚步。反倒是一场寂静战场的无形厮杀,将这名女工程师拖进“头脑风暴”的漩涡。
当她冲进机房,打开显示屏,点开文件夹,饱含着心血的新成果,竟然没起到应有的作用!罗蕾懊恼地敲打着键盘,盼望一排排一行行的命令字符,化作疾驰的战舰、俯冲的战机、旋转的雷达、巡弋的导弹……
突然,灵光一现,指尖飞快地弹跳,她把所有的奇思妙想输进键盘。
那场厮杀,他们最终赢了!
迎着风暴前行,才有可能抢在风暴的前面;穿行在风暴中,才有可能窥见风暴的秘密。谁能想到,仅仅数年,机房里的这个瘦弱身影已手握多项战法成果。
“前两天,有名指挥长说,在这支部队最大的苦是思想的苦。我说,这个苦值得吃、必须得吃。” 在该部一名领导看来,“想到”意味着更远的眼界、更广的胸襟和更大的格局。
“讲到现代战争,OODA环很受推崇,也叫博伊德循环或决策周期环。它是由观察、判断、决策、行动4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而来。”
“可是你知道吗?早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就指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
“你瞧,红军版的OODA环!老一辈的军事家,虽然手里武器落后,但想法一点也不落后。现在我们接过接力棒,在强军新征程上加速跑,想法更不能落后。”
“飞机在空中最怕遇到风暴,但我们早已身处风暴之中——部队转型的风暴、军事斗争的风暴、战争演变的风暴……”这名领导感慨地说,“这些年,一场场突如其来、迎头相撞的遭遇战,逼着我们思考:这是什么样的天、这是什么样的海、这是什么样的对手!”
(三)
记者再见到这个单位的“一号指挥员”,是午餐时。早上的寒暄话别,仿佛就在片刻之前。
如果不了解训练计划,难以想象,他刚结束上午的飞行,连续进行多场对抗。
紧锣密鼓的实战化训练,在这里就像“家常便饭”。“家常”,意味着一种状态,也意味着一种频度。翻开训练统计,去年以来,互为条件的对抗训练达到了数百架次。平均下来,几乎每天都是多场厮杀。
他告诉记者,今年的方案计划中,对抗训练项目达到了去年的4倍。对手涉及陆海空天电的多支劲旅,有专攻精练的切磋,也有体系融合的大戏。
这种“家常”,让记者深切体会到这支空中作战力量的“过载状态”。
“歼击机训练,有个词叫‘过载’。飞行上了难度,强大的离心力,能把飞行员抗荷服的带子挣断,把血液逼出毛细血管,手臂淤出块块血斑……那么,我们这支部队,怎么飞出无形空间的大载荷、极限值?”
“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作战,我们是关键的一环,要把必须承受的载荷扛在肩上。”他说,党委会上,一班人算了一笔账:一转眼,党的二十大闭幕已经过去半年多了,距离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有不到4年……
他回忆说:“一下子,大家觉得,时间像一把刀一般锋利。”
说到自己的“过载”,副大队长刘孟珂频频提到一个词:“密度”。
训练空域里,飞机越来越密。一次演习,由4架歼击机组成的编队好像“拦截”似的直直冲了过来,机上的告警状态直接从“交汇”转到了“决断”,刘孟珂正要做规避动作,歼击机编队一个大坡度贴面而过。
时间没有富余了,天气不能选择了。一次训练,飞机已经中度结冰,也要在云头穿来穿去。冰一会儿结上一会儿又化了,大家的心也跟着一紧一松。“过去训练遇到这种事,可能就叫停了。”
时间的质感不再是“长度”,而是变成了“密度”。刘孟珂恍然大悟,肩负的重担,已经由不得他们放慢脚步、缩小步幅,必须只争朝夕、大步向前。
“现在组织训练可不是容易事儿,融合组训、体系练兵,就像搭积木……”在刘键眼中,训练计划表明显比前两年“长大了”,有时仅打印纸就得用上厚厚一摞。手里的“积木零件”,也从自家的特种飞机,拓展到了歼击机、轰炸机、无人机和雷达、地空导弹,甚至还有战舰、卫星……
“过去在训练科干几年,就成老手了。现在越干越像新手,不加紧学习都不行。单位领导带着我们走出去,跟上级机关学、跟训练基地学、跟科研院校学,逼着大家‘换脑袋’。”
那个深夜,记者面前的刘键越说越激动:“新的威胁、新的场景、新的目标层出不穷,越练越感觉有能力差距,形势催着人做加法。”
课目不够,加!要素不够,加!场景不够,加……加一个变量,就要加几倍的工作量。“年度一本账,季度一本账,月度一本账。能力生成的时间‘后墙’摆在那里,差距也摆在那里,不拼能行吗?”
今年春节,两地分居的妻子来队过年。才团圆了一天,大年初二一大早,刘键就钻进了办公室。到了深夜,睡醒一觉的妻子发现刘键还没回来,起身站在家属楼的窗口,眺望机关大楼。
年关时节的深夜两点,机关大楼灯火通明。妻子拭去眼泪,给刘键发了一条微信:“终于知道平时为什么打电话总也找不到你了!”
(四)
这是一片数字的“汪洋”,也是信息聚合的“风暴眼”。每一次飞行的数据,都会汇集到这支部队最神秘的部门。
与大自然的“风暴眼”一样,周围狂飙激荡,中心反而是安静的——窗帘紧闭,机房大门紧锁,飞行员们喜欢把这里称为“黑箱”。
记者走进这个部门的办公楼,迎面的门厅文化墙上,没有别处常见的锦绣河山、长城旭日,一条条波段构成的底图正中,赫然是两个高等数学公式。
没有枪炮的炸响,也没有战机的轰鸣,甚至没有铿锵有力的口令。在大队长马珂眼里,这是一种对外界的屏蔽和暂时遗忘,“‘黑箱’里的时空可以是凝固的,你不必分心。”
然而,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军人头脑里,都是电闪雷鸣。
“一次飞行就能侦收到数不清的电磁信号,赶上任务,全天候运转一天产生的数据量往往就要以更大量级来计算。过去,大家头疼的是‘看不清、看不远、看不准’。现在,数据采集能力上来了,大家更担心‘吃得进去、消化不了’。”
每到这个时候,马珂和战友们就会习惯性地把自己锁进“黑箱”。
马珂说,每一次日出日落,就像是某种倒计时,让他的心跳怦然加速。坐在电脑前,屏幕里的滚动条似乎拖不到底,每一秒钟都在不断更新着。大家紧盯着一份份神秘的数据包,仿佛里面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马珂说,了解这些“可能性”要看大家的表情:谁眉头紧皱,肯定是遇到难题了;谁脸上露出笑容,那可能抓到了一条“活鱼”。
说是“活鱼”,其实一点都不鲜活——高级工程师熊金石那天提取的第6个分析结果,依然是一串数字。在记者眼中,它和前5个长得一模一样。但在熊金石眼中,这些看似一样的数字背后却是不同的装备、不同的行为、不同的威胁……
这天的任务,是对上一个飞行日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马珂指着屏幕说,“就像每次射击训练结束要‘擦枪’,分析数据就好比是我们的‘擦枪’动作。枪越擦越好用。经过分析加工的数据,才能生成高价值的情报,变成有‘智慧当量’的子弹、炮弹。重新加载进机上设备,就是破敌的利器。”
听罢介绍,记者一抬眼,墙上的标语写着:算法支撑战法。
“信息化战场,只有算明白的仗才能打明白。算准了,才能将不确定的变为确定的,发现、识别、干扰才能有的放矢。”马珂意味深长地说。
采访那天,马珂一键敲定,一项最新的数据处理方案迅速上传。下一刻,天南地北的兄弟部队都可下载使用。
这项成果不同凡响——基于最新数据、最新技术、最新态势整合设计,更符合实战需要,更具针对性,堪称一柄电磁战场的“利剑”。
这项成果来之不易——马珂带领数据分析室的博士硕士团队,24小时倒班轮战攻关,付出了近一个月的心血。
成果刚刚出炉,他们不仅将核心算法、应用方案和盘托出,而且面向三军部队提供后续支撑服务,为部队战备训练提供科学的数据评估。
“没必要藏着掖着,搞出个宝贝,不是留着自己欣赏的。”在马珂看来,新质战斗力建设一环扣一环,舍得把“0到1”的原创突破拿出来共享,兄弟部队乃至整个体系的战斗力才能有“1到N”的迭代积累。
这种大格局,产生了“磁石一样的能量”。千里之外的一支支兄弟部队,被吸引到这里“砺刃”,官兵们说:“这里有真东西,磨磨刀,真长本事。”
“今天,在党、国家和军队工作布局中,频频出现‘系统观念’‘体系建设’这些词。这说明,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个体系来支撑。”
一名单位领导说,“如果只做自己责任边界内的事,仅仅盯着自己‘这一棒’,而不想着与系统对接、同左右衔接,看似人人都努力了,却难以形成体系优势。所以这支部队有一个性格:只要涉及战斗力,责任在不在我都要担起来,是不是我的活儿都要干!”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这支军队就有这么一种精神和担当。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没有后方,异常困难。邓小平同志告诉大家:我们多背一些敌人,自己多忍受一个时期的艰苦……这对全局是极为有利的。”
“今天,向着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速迈进,依然需要我们挑起最重的担子,排除万难去完成。”这名领导说。
(五)
寂静的风暴,吹尽狂沙始见金。
这里的军人见过世面——他们飞戈壁、上高原、巡远海,闯出了我军电磁空间练兵用兵的诸多“第一次”。
这里的军人善于创新——近两年,他们谋打仗、深钻研、敢实践,数十项课题成果在全军获奖,新质战斗力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可在采访中,记者又分明觉得他们都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我感觉自己没作出那么大的贡献。”得知自己被评为空军首届“空天先锋”,潘义进在房间里默默坐了一下午,最终敲开单位领导的门,道出肺腑之言。其实,他已经在这个领域深耕十几年,为我军填补了多项空白。
“我感觉,现在最难的是把‘兵’当好。”说这话的罗军武,是二级军士长,已经有21年兵龄。因为在空中战勤岗位上成绩突出,他2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 2次荣立二等功。他的拳印,刻在中国航空博物馆的尖兵墙上。
“你这样的老班长,还怕当不好兵?”记者问。
罗军武给记者讲起一段往事——
一次战备巡航,外机恶意逼近,挑衅式地亮出机腹导弹……
“怕不怕?”一旁的战友问。“怕?”罗军武说:“这么近,我不正好逮住它的信号嘛?”
“当时感到自己身体里有股热血在涌动。后来想想,要看一腔热血的奉献,更要看一腔热血的贡献——对战斗力的贡献值。” 罗军武感慨地说,“高技术战争,可不是仅靠咬牙拼命就能赢的。”
那次执行任务归来,罗军武悄悄干了两件事:一是把自己银行账户、密码写在纸上,塞进了内务柜。二是一口气删掉了手机里所有的娱乐软件。
现在,这名二级军士长总是会在训练中给自己加码。“每天不累就会怕,累了才能睡着。不是因为累了身体会疲惫,是累了才睡得心安理得。”罗军武说。
“习主席的关怀和重托,指明了我们这支部队建设发展的时代方位、战略定位,也给全体官兵布置了一道奋进强军新征程的宏大试题。”单位领导的言语激昂又冷静。
试题需要解算,打赢需要谋算。用一名单位领导的话说,“我们是以赶考的心态面对工作,就怕练得滚瓜烂熟,战场已经换了考卷。”
夜半,模拟训练中心里突然亮起了一盏灯,管理员被声响惊醒,结果发现是空中战勤人员、二级上士贾权。
为了第二天的对抗,他反复计算,直到深夜,可是躺下了又感觉不托底,爬起来悄悄跑去用模拟训练系统推演战术的可行性。
“后来跟他聊起这件事,贾权说,算的时候他忍不住在想,说不定在某个地方,对手也在夜以继日、紧锣密鼓地算着呢。”潘义进说,“这句话我毕生难忘。我们在赶路,别人也在赶路;我们在变,别人也在变。我们与时间赛跑,更要与对手赛跑。在无形战场和敌人‘拼刺刀’,清醒是一种最有力的算法。”
清醒!采访期间,记者随手记下了更多官兵脱口而出的金句:“战场上,导弹就是顺着你的惯性思维打过来的”“盲区,永远藏在敌人的脑子里”……
统帅的嘱托,激励着这支部队加速前行。连日来,在这支部队遇到的人、听到的事、看到的画面,始终挥之不去。一个个急切的眼神、一个个匆忙的身影、一次次紧急起飞……一个飞行员们常用的高频词,深深印刻在记者心中:推背感。
这种强烈的“推背感”,既是他们身体的具体感知,也是他们头脑的真实感受。
那天,结束采访,走回住处的路上,飞行大队门廊上的“三问”,在灯下格外醒目:
问一问,我们的使命任务是什么?
问一问,我们的实战能力如何?
问一问,我们准备好了吗?
点击链接 浏览更多内容
https://web.junhao.mil.cn/cms/rmt9502_html/735/735qjxzcpcjsd/index.shtml?share=true&type=8&articleid=446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