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突围
——来自海军某基地的观察报告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钱晓虎 通讯员 倪致远
该基地舰艇开展实战化训练。葛 欣 摄
风高浪急,战舰驰骋。
“丁零零……”战斗警报骤然响起,波谲云诡的海面上,海军某基地舰艇编队突遇“水雷”,一场实战化演练随即拉开帷幕。各舰迅速展开扫雷队形,挂载炸弹、平稳起吊……随着灭雷具拖带光缆潜入水中,水下探头随即开启,慢慢向目标靠近。
伴随一声声巨响,一个个水柱冲天而起……“雷患”消除,编队顺利突围。
“这次演练,意义非同一般!不仅是打破水雷封锁的成功突围,更是基地打赢能力的一次突围。”据介绍,改革调整中,该基地人员编成、装备编配、要素编组等实现重塑与跨越,但小型舰艇信息通联能力不强等问题,一度制约了部队战斗力水平的提升。
小型作战平台如何尽快融入联合作战大体系,实现能力突围?使命如山,战鼓催征。破解指挥链路难题、加强作战体系构建、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实践转化和应用……一连串措施压茬推进,基地官兵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满格状态加速突围——
随着一艘艘小型舰艇从“信息孤岛”加速驶入体系练兵大舞台、一项项战法训法加快进入联合作战大体系,该基地官兵在强军画卷上犁出一道锐意创新、勇闯险滩的奋进航迹。
(一)
海上演练结束,很多工作才刚刚开始。
华灯初上,记者推开该基地某处会议室大门,只见偌大的会议室内,10多台电脑亮屏运行,一摞摞厚厚的资料放在桌上,参谋们伏案忙碌着,演练结果正加速汇总。
“时间真的不够用!”数据检验、得失盘点、方案修订……在参谋们面前,一份依托此次演练结果制订的首长机关强训计划新鲜出炉。记者粗略数了一下,这份即将实施的强训计划,短短4天共安排14项课题,还不包含连贯开展的指挥训练和交流讨论等内容。
“只有加速、再加速,才能赶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正在审阅强训计划的基地参谋部领导深有感触地说,编制调整后,基地部队实现重塑跨越,对基地机关谋划作战、领兵打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朋友圈”扩大了,战斗力如何同步提升?
“扩圈,并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过去,我们谈联合,大多是考虑力量的峰值之和;现在,体系作战的现实要求,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要‘1+1﹥2’。”
“将小型作战平台无缝融入现有作战体系,方能实现‘1+1﹥2’的效果。面对这一崭新课题,我们每个人都是‘新手’。怎么办?不懂就容易走弯路影响‘施工’进度,不会就无法领导和指挥体系建设。领导机关唯有不断学习,从思维理念和能力素质上先学一步,方能尽快推进这一建设。”
基地某处参谋们用“风暴”一词来描述转型之急迫——一场“转变观念、提升能力”的思想风暴席卷基地上下,“第1个月,基地机关全要素分批次赴上级指挥机构跟班见学,参与组织了3次全要素指挥演练。”
“1年多前,我们还对这项建设一知半解;如今,基地机关的每一个人,都能说个一二三。”回首那段夙兴夜寐学习补课的情景,他们告诉记者是什么支撑自己和战友渡过难关——
当年战场上,前辈们舍生忘死、不怕牺牲,一次次勇敢突出重围,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新征程上,我们面对困难不能退缩,更需要敢打必胜、勇往直前,突破体系建设的难关。
“强军事业需要,战斗力提升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突破思维之障、能力之限。”参谋们有一种被“推着学”的紧迫感,“必须把自己的本领从‘过去时’变为‘正当时’”“60分合格不够,必须90分以上”……
破茧成蝶,从来都是痛苦的过程。对于机关干部的“每周一课”“每月一考”,他们记忆犹新。去年以来,官兵夙兴夜寐的身影,在该基地座座营盘随处可见——
深夜,某护卫舰支队学习室内依然灯火通明。和机关正在经历的转型阵痛一样,分层分级、“多岗合训、一专多能”等新的训练方法,正在基地各部队深入推开。
“以前是‘一锅煮’,现在是‘一盘棋’。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的训练方案,让学习更有针对性、更体系化。”记者注意到,支队领导也带头出现在学习补课的行列中,“这种训练,不仅针对各战位职手专业短板,也针对各级指挥员联合能力不足等问题,瞄准的是4个字——强能胜战!”
“提前行动、争取主动”“瞄准一流、创造一流”……在这场自上而下、主动求变的能力突围中,基地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释放。
一组数据,折射了基地官兵思维理念的加速嬗变:短短1年多时间,某护卫舰支队上舰新兵能力生成周期明显缩短,士兵晋级考核通过率100%,支撑使命任务的人才方阵加速形成;一线指挥员出海遂行任务能力形成时间大幅缩短,一大批素质过硬的优秀年轻干部接茬涌现……
中流击水,勇进者胜。走进基地作战指挥大厅,巨幅屏幕上光标闪烁,指控系统显示着战场的完整态势。
“这是实时更新的战场态势。要知道,过去这张态势图上没有小型舰艇的影子。”对于指控能力的变化,参谋们如数家珍。短短1年多时间,他们就完成指控能力的一系列突破;首次以蓝方身份参演,自行与红方多军兵种组织对抗,完成从战役参与者到组织者的升级转型……
(二)
夜色中的军港,静谧中透着警觉。
登上刚靠泊的一艘舰艇,记者没有感到一丝休整的轻松气氛。相反,驾驶室内异常紧张,比演练的时候更显忙碌。
“演练中出现数据丢失、速率不稳等现象,必须找到原因,决不能过夜。”基地参谋部一名正在调试系统的工程师对官兵叮嘱道。这次演练,让这名工程师对他们的成果——某指控系统,更有信心了,“就像开车时打开了远光灯,指挥员对战场态势看得更远、更清了!”
“万事开头难啊!”说起突围的艰辛,他十分感慨,“从资源加载到数据引接,从平台适配到海上实测,天天铆在舰上,没日没夜地调试,就怕辜负了组织的信任、官兵的期待!”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不懈努力,新系统成功贯通指挥链、杀伤链、保障链,“相当于把近海作战的海、陆、空力量,拉进了一个可实时掌握态势、高效传达指令的‘群聊’。”
突围,以点上突破为序幕。某指控系统成功研发,推动了基地部队内部朋友圈的“大融合”,实现了基地体系构建能力的“大跨越”。
“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以引发一场龙卷风。以点带面的能力突围,可以带来体系作战能力的蝶变。”走进基地领导办公室,一张巨型综合态势图和转型建设推进图引人注目,“当前战场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制约基地发展的能力短板在图上一目了然,时刻提醒着我们:为了打赢,必须只争朝夕!”
点上突围,为面上“破冰”打开局面。以指控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开。基地党委从顶层设计开始,坚持全局统筹、体系推进。记者从转型建设推进图上看到,10余条信息化建设推进措施内容具体、时限明确、责任清晰,推动着基地体系建设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在办公楼一隅,一个挂着“作战重难点问题研究专班”门牌的房间吸引了记者。该基地某团参谋长正与某处参谋,就如何提高复杂电磁条件下某型装备命中率展开讨论。
这是该团主动争来的课题。今年初,从基地机关到基层单位,领导干部“揭榜挂帅”,瞄准能力弱点、方案要点、制胜重点,年初筹划、阶段会商、到点评估。专班成立以来,数十项作战问题、数百项研究成果形成体系,衍生发展出多个群众性练兵品牌……
“把练兵备战遇到的重难点,作为作战问题研究和备战打仗创新的聚焦点,实现从‘被问题牵绊’向‘带着问题奔跑’的转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基地领导更坚定了突围信心:越是难度大,越要坚定意志、勇往直前,决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记者在该基地部队采访,紧迫感迎面而来:“如期”“加快”……在基地官兵眼中,这是建成一流的“硬指标”,也是奋力奔跑的“方向标”,一点都不能含糊,一刻也不能耽搁。
主题教育展开后,该基地把调研成果转化率、官兵急难问题解决程度、基层一线满意度等,作为教育成效的实际检验标准,统筹推进解决梳理汇总出的8类20余项备战急需、打仗急用、官兵急盼的“问题清单”与10余项转型建设难题。
“现在,困扰部队多年的老大难问题陆续销账,练兵备战脚步可谓蹄疾步稳。”基地领导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种信心,记者在与某仓库领导交流时,也能深切感受到。
战斗力建设需要什么,创新的重点就瞄准什么。在这个仓库采访时,一款新型信息化管理系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装备数据信息一目了然,远在海上的舰艇编队也能实时掌握。
“作战部队在加紧备战,我们保障部门岂能懈怠?”这名领导向记者提起去年的一次演练时,依然有些激动。那次夜间拉动,应急助航灯光车因故无法到位,导致任务未能准时完成。“如果演练就是实战,我们该怎么办?”面对能力短板,他们奋起直追,依靠集成创新实现装备保障能力的飞跃,让保障力量加速融入联合作战体系。
夜阑人未静,记者结束在基地某大队的采访时,正赶上某中队教导员刚参加高强度演练归来。还没休整,他又连夜投入下一阶段实战化训练的准备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的论述,为我们这支尖刀力量吹响了冲锋号。”这名教导员告诉记者,中队组建之初,战斗力建设没有先例可循。要实现换道超车,注定要走一条爬坡过坎、披荆斩棘之路。
两年间,他们先后派出60余人次赴专业机构学习,邀请军内外科研院所专家培训授课200余课时,探索创新适应各种复杂水域环境的训练方法10余项,在海军组织的比武竞赛中一举夺魁。
向战奔跑步履疾。从组建到首战告捷,从单打独斗到常态融入联合作战力量体系,他们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0”到“1”的创新突围之路。
(三)
台风过后,海面上出现短暂的宁静。此刻,一场红蓝“背靠背”实兵对抗演练在辽阔海天间悄然打响。
目力所及,战机在空中盘旋,某型快艇快速机动占据攻击阵位,武装直升机听令前出,迅速构设一张海上联合火力打击网。态势图上,在包括扫雷舰在内的多种探测兵力引导下,海上巡弋待战的水面舰艇群、陆上引而待发的某分队对目标同步实施突击……
演练指导组专家评价:此次陆海空联合演练,探索打通联合作战指控链路的新思路,实现了小型舰艇与陆、空等多个指挥机构的互联互通,也拓展了友邻部队作战力量引导打击链路,是体系能力建设的突围之举。
“体系作战,不仅是自成体系,更要把目光放在战区海军、放在整个战区。从这个意义上讲,‘突围’就是要打破固有界限、固有思维,跳出‘舒适圈’,找准‘舒适圈’外的能力‘拉伸区’,最大限度激发打赢潜力、最快速度提升打赢能力。”与记者交流时,该基地领导提出了他们对“突围”二字的见解。
在该基地领导看来,突围不仅是勇气的比拼,更是速度的较量。
练兵重心聚焦本级演训“小体系”,备战目光锁定未来战场“大体系”……记者在基地部队采访时深切感到,战训耦合、体系练兵的思路深入人心,各级指挥员的目光聚焦“舒适圈”外,时刻在为下一场突围做准备——
椰影婆娑,基地某中队中队长第一次走进海军某旅演训场。“前不久,我们首次在海上开展多兵力联合训练,检验了战时协同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攻关研练、能力耦合、融合突破,如何缩短专业能力生成周期?如何淬炼战场制胜的刀锋?这个中队的官兵对未来海战场有了更多理解。
这天,1艘护卫舰与多型扫雷舰组成的基地舰艇编队深入复杂海区。狭窄的航道上,与扫雷舰协同作战的护卫舰发挥指挥平台信息共享优势,为扫雷舰精准提供态势信息支持。这样的“战友携手”,让该护卫舰舰长思考良多:要突破单舰能力边界,不同武器平台间的协同训练迫在眉睫。
融群入链、破圈联合……随着体系硬件建设的加快推进,类似这样自我加压式的“走出去搞对抗,请进来搞联合”的场景,已成为该基地深化体系练兵、加快转型建设的常态要求和刚性标准。“以体系为牵引训强战斗个体、练强作战编组,处处瞄准体系施训,为基地部队联合作战能力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该基地领导感言。
采访期间,记者注意到,随着海上执行任务越来越多,利用任务间隙开展联合训练,融入更大的作战体系,已成为基地部队能力突围的首选项——
沿海某机场,战机呼啸升空,奔赴目标海域;沿海某岛礁,机动火力单元精准接收信息,对预定目标进行远程跟瞄;正在某海域执行任务的舰艇抓住难得的体系练兵机会,快速研判战场信息,对目标实施立体突击……
“时间不等人,机会要靠自己把握。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打通军兵种壁垒展开攻防演练,是突破复杂战场环境指挥梗阻、提升灵活对抗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这种争取来的训练机会,该舰舰长感觉很有价值。
远眺波谲云诡、变幻莫测的大海,记者仿佛看到强军路上一群追梦人,正朝着世界一流的目标奋力奔跑、勇敢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