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壮山河的光影记忆
——抗美援朝主题文艺作品回眸之影视篇
■阿 昕
影视作品中的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国影视作品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70多年来,广大影视工作者用一部部精品力作展现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塑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形象,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梳理了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它们既是我们认识和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抗美援朝精神的立体呈现。
一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一方面组织摄影队奔赴前线,另一方面根据送回国内的诸多影像资料,制作抗美援朝纪实影视作品。其中,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有《慰问最可爱的人》(1953)、《钢铁运输线》(1954)等,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有《抗美援朝》(第一部1951、第二部1952)、《英雄赞》(1958)等。在艰苦卓绝的战斗环境下,为鼓励前线将士英勇作战,增强在国内进行生产建设的同胞的信心,战地摄影队用镜头记录了真实战况,将志愿军将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呈现在祖国人民面前。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人们对抛头颅、洒热血的志愿军将士充满敬仰之情,渴望聆听扣人心弦的英雄故事。这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中国电影史上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高潮。
这一时期的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涉及抗美援朝战争的诸多层面。有表现战场动态、战术运用题材,如《上甘岭》(1956)、《英雄儿女》(1964)和《打击侵略者》(1965);有空战题材,如《长空比翼》(1958);有坦克战题材,如《英雄坦克手》(1962);有侦察作战题材,如《奇袭》(1960);有交通运输线作战题材,如《烽火列车》(1960);有反特谍战题材,如《铁道卫士》(1960)、《三八线上》(1960);有反映后方建设题材,如《前方来信》(1958)、《慧眼丹心》(1960);有表现中朝军民情谊题材,如《友谊》(1959)。
这些影视作品情节跌宕、冲突激烈,艺术感染力较强。《三八线上》讲述了志愿军谍报人员识破潜伏的敌特,并粉碎其阴谋的故事。影片着重强调主要人物在敌我斗争中的内心转变。主人公双重身份所营造的焦灼氛围,使影片颇具张力。《长空比翼》描写了一名空军飞行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历经严峻的战斗锻炼获得成长的故事。影片透过个人成长过程,折射一场空中战场比拼,展现志愿军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壮举。《友谊》中,志愿军侦察兵和医护人员接续抢救朝鲜临产妇女金顺玉。孩子出生后,她给孩子取名“友谊”。后来,金顺玉为救志愿军排长,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一波三折的剧情,生动展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真挚淳朴的友谊。
这些影视作品,从不同侧面刻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群像。《上甘岭》讲述了在艰苦惨烈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将士坚守坑道、阻击敌人、视死如归,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影片生动刻画了志愿军战士群像,他们在艰苦的境遇中奋力抢救和照顾伤员,分工明确、密切协同、互相鼓励、顽强斗争,表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深厚的革命情谊。《奇袭》中,志愿军某部连长率领精悍的侦察排深入敌后,果敢地炸毁康平桥,阻断了敌军援兵之路,有力配合了大部队作战。《英雄坦克手》讲述了排长张勇率领坦克部队赶赴350高地配合步兵打伏击战的故事。影片展现了多个在坦克内部的场景,描绘了志愿军战士在狭窄的舱室中与敌方激烈交锋的画面,剧情动人心弦。
同时,这些影视作品也塑造了形象鲜明的英雄个体。如《英雄儿女》中手持爆破筒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王成;《打击侵略者》中被烈火吞噬,仍强忍伤痛、不暴露部队行踪的丁大勇等。志愿军将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激起了观众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也让观众领悟到崇高的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
改革开放后,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既积极促进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又努力提升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这一时期的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再现了英雄事迹,体现出志愿军将士和中国人民誓死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坚强意志,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作品有电影《飞虎》(1978)、《同心结》(1981)、《心弦》(1981)、《心灵深处》(1982)、《战地之星》(1983)、《毛泽东和他的儿子》(1991)、《神龙车队》(1992)、《铁血大动脉》(1998)、《三八线上的女兵》(2000)、《北纬三十八度》(2000)、《邱少云》(2010)、《我的战争》(2016),纪录片《坚守文登川》(1978)、《较量——抗美援朝战争实录》(1995)、《冰血长津湖》(2011),电视剧《三八线》(2016),动画片《最可爱的人》(2016)等。电视剧《毛岸英》(2010)、《彭德怀元帅》(2016)也用较大篇幅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
这一时期的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开始关注战争中的个体记忆和个人情感。《心弦》讲述了在战斗中,受伤的战士小枫被朝鲜母亲救下并收养,康复后重返前线的故事。小枫、朝鲜母亲关于战争前的美好回忆与残酷现实的对照,构成影片主体,表现了个体在面对战争时的心路历程,从个人视角传递了向往和平的渴望。《心灵深处》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讲述了女军医欧阳兰面对自己的婚姻和牺牲的战友之子,毅然选择抚养烈士遗孤的故事。
塑造真实、立体、饱满的历史人物形象,成为这一时期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的一个特征。《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中,毛泽东得知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场牺牲后,竭力克制丧子之痛,将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影片通过众多细节,展现了毛泽东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广阔的家国情怀。《彭德怀元帅》以彭德怀元帅为主角,纪实呈现了彭德怀的革命生涯,将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善战、关爱部属表现得淋漓尽致,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可亲可敬、敢于担当的元帅形象。观众通过元帅的视角,也进一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战争。
这一时期的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中,女性视角成为新的叙事角度。《战地之星》中的女主角白露从在前往战场的路上欣赏路边野花、到看到炮火攻击下的志愿军阵地,内心深受震撼。敌人用炮火轰击我方广播站时,她用身体守护机器坚持播音,鼓舞战友与敌人战斗到底。《三八线上的女兵》聚焦5名志愿军女战士,讲述她们在敌人的围追阻截中,遇到一名朝鲜临产妇女,用生命守护她生产的故事。《我的战争》中,王文珺思想进步,用生命激发了恋人的斗志,促使其从一名知识分子成长为军人。
值得一提的是,抗美援朝题材动画片开拓了一种新的传播形式,赢得了青少年观众的广泛喜爱。《最可爱的人》生动讲述了7个真实的抗美援朝英雄故事。这7个故事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以不同视角展现抗美援朝战争。这类动画片以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加深了青少年观众对历史的理解。
三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一批影视作品涌现。这一时期,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在内容创作上,战争场面和人物情感并重,集体叙事与个体叙事相结合;在价值呈现上,展现人性光辉的同时凸显维护和平的国际主义精神,兼具观赏性与思想性。
电影《英雄连》(2020)、《金刚川》(2020)、《长津湖》(2021)、《跨过鸭绿江》(2021)、《浴血无名川》(2021)、《淮水情》(2021)、《长津湖之水门桥》(2022)、《狙击手》(2022)、《特级英雄黄继光》(2022),纪录片《不朽的英雄赞歌》(2020)、《不朽的丰碑》(2020)、《英雄儿女》(2020)、《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2020)、《为了和平》(2020)、《英雄不朽》(2020)、《热的雪》(2021)、《英雄回家》(2023),电视剧《战火熔炉》(2020)、《跨过鸭绿江》(2020)、《功勋》单元剧《能文能武李延年》(2021),动画电影《最可爱的人》(2020)等作品,生动彰显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在人物塑造上,近年的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在个体英雄和英雄群像的展现上都有创新。《能文能武李延年》展现了鲜活的志愿军战士群像:敢打敢冲的陈衍宗、渴望立功的罗厚财、快速成长的“秀才兵”王毓文、拼命奔跑传递军情的司号员、单纯尽责的通信员顾本忠、舍生取义炸毁弹药库的张绍杰等。他们以高昂的革命斗志为了胜利浴血奋战,在斗争中淬炼出坚强的意志。《浴血无名川》中“人在阵地在”的誓言深深感染着观众。片中蕴含的价值观令人感动:这些战士的名字可能永远无法被知晓,但这些鲜活的生命在祖国需要他们时,选择了义无反顾、冲锋陷阵,只留下一个共同的名字“最可爱的人”。他们无声地回答了“抗美援朝战争意义何在”的问题,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深层的人性呼唤——每一位志愿军战士的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在个体英雄的书写中,近年的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没有回避对手的强大。如《长津湖》中,当志愿军攻入下碣隅里机场时,敌军经过短时间的部署安排,带走敌方大量伤员。同时,这些作品也不回避英雄的平凡,将人物与琐碎的生活、复杂的情感连接,向观众展示一个个立体鲜活、多面多样的英雄。《金刚川》中,关磊曾因违反纪律被降职,但他战斗时毫不含糊。生死存亡时刻,他将生的机会留给排长张飞,自己不幸牺牲。张飞身负重伤,仍靠着勇气和毅力,从一个炮台爬到另一个炮台,与敌人殊死搏斗。这些细腻的人物描写,让观众看到普通战士成长为英雄的历程。
近年的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引领观众体会先辈的热血无畏,触摸他们深沉博大的内心情怀。在《长津湖之水门桥》中,抱着炸药包冲向敌坦克的战士平河被坦克碾压,炸药包未爆炸。紧要关头,他用眼神祈求伍千里开枪引爆炸药包,最终他也在炸药包炸毁敌坦克的瞬间壮烈牺牲。指导员梅生为给战友争取炸桥时间,驾驶着燃烧的战车、咬着女儿的半张照片冲向水门桥,吸引敌火力。在战车爆炸的瞬间,被燃烧残缺的照片飞扬到空中。通过这些细节刻画,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也被志愿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品格深深感染。
四
音乐在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成功运用,为主题的升华起到有力的烘托作用,使人在欣赏作品中获得情感共鸣。在《上甘岭》中,当女主角王兰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时,旋律将志愿军战士对故土热爱的情绪蔓延至全片,成为一代人的经典观影记忆。在《狙击手》中,侦察兵亮亮因身负重伤而逐渐意识模糊,班长刘文武带领战士们高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试图唤醒他。这样动人的瞬间,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从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铮铮誓言,到梅生“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的赤胆忠心,不同时期的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与社会发展、时代语境和观众心理需求共振。这些作品通过多维叙事呈现了真实的战争历史氛围,用丰富的细节传递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的真情实感,形成了悲歌慷慨、气韵浑厚的影像风格,体现了志愿军将士为正义事业而奋战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在这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战争中,志愿军将士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构筑起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期待广大影视工作者不断创新,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在信念传承与精神赓续中,厚植中国人民的底气、骨气、志气。
版式设计:王 凤、游超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