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特功八连”战旗——
英勇顽强,功勋卓著
■夏 澎
开栏的话
战旗,是一支军队的历史,也是一支军队的灵魂。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一大批功勋荣誉单位。一面面立功受奖的旗帜,记录着志愿军将士英勇无畏的战斗历程,承载着克敌制胜的不朽功勋。
初心不改,军魂永驻。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国防报“战史”版推出“抗美援朝战争荣誉战旗巡礼”专栏,希望读者通过战旗背后的故事,从人民军队的战斗历程中,深切感受中国军人的热血和忠诚。
存放于空降兵某旅“上甘岭特攻八连”荣誉室里的“英勇顽强,功勋卓著”锦旗。
在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志愿军攻占了“联合国军”多个营以下防守阵地。“联合国军”为摆脱被动局面,对志愿军的战术反击作战进行报复,以上甘岭地区为主要进攻目标,发动了规模空前的“金化攻势”。
10月14日4时30分,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指挥“联合国军”,向上甘岭地区发起强大攻势,上甘岭战役正式打响。“联合国军”先后投入超过3个师共6万余人的兵力,动用3000余架次飞机、 300余门大炮、 170余辆坦克,对上甘岭以南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志愿军各1个连防守的2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阵地,进行了43天的猛烈攻击。志愿军先后投入超过3个师4万余人的兵力、 140余门火炮,依托坑道工事与“联合国军”展开激烈争夺,虽然表面阵地工事几次被“联合国军”占领,但地下坑道工事始终被我军控制并最终将“联合国军”全部赶出阵地。上甘岭战役共歼敌2.5万余人,志愿军伤亡1.1万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奇迹。
战役初期,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围绕阵地反复进行争夺。阵地经常在一天之中几度易手,而每次易手都伴随着天翻地覆的炮击和天昏地暗的拼杀。持续的拉锯战使守卫上甘岭阵地的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参战连队大部伤亡过半,有的连队只剩下几个人。
战至第五天,在“联合国军”大量炮火进攻下,上甘岭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为夺回597.9高地,我军决定派出第45师第134团3营8连实施增援。18日夜,8连连长李保成率领8连战士,向上甘岭597.9高地运动。最终,8连仅以伤亡5人的代价通过1500余米长的火力封锁区,秘密进入主阵地1号坑道。至此,8连开始了坚守坑道14昼夜的英雄壮举。
19日17时30分,按照预定计划,第45师组织“喀秋莎”2个营一次齐放,继之以山、野、榴炮急袭,令突击分队在师统一号令下,对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发起攻击。随着火力向597.9高地以南延伸,8连官兵迅速冲出1号坑道,相继攻取1号阵地,最后攻克主峰3号阵地。战斗中,8连涌现出赖发均和龙世昌两位英雄战士。他们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毅然与敌人同归于尽,用血肉之躯为战友扫清通往主峰的道路。
20日一早,“联合国军”出动30架B-26轰炸机对上甘岭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并投掷了燃烧弹。激烈的炮火使整个上甘岭都被硝烟所笼罩。黄昏时分,8连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伤亡巨大,在弹药耗尽、后援无继等情况下,只得放弃表面阵地退入坑道。7天的时间里,8连先后打退敌人13次冲锋,歼敌650余人,仅剩的15人转入坑道后,与4连仅剩的16人一起接替了全营阵地。
为对抗我军的坑道战术,敌军想尽办法进行压制,用手榴弹、炸药炸,用汽油弹、喷火器烧,用土石堵,用硫磺熏,甚至投放毒气弹来破坏坑道、杀伤我军。坑道内条件异常艰苦,没有任何光亮,空气不流通,大量物资损失在运输的路上,缺粮断水成为坑道部队最大的威胁。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8连官兵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在革命英雄主义的感召下视死如归,轮流出入坑道口与敌人殊死拼搏、顽强战斗。
从10月14日到29日,经过阵地反复争夺和艰苦的坑道斗争,志愿军在战斗中大量消耗了敌人,挫掉敌人的锐气,并从各方面做好了反攻准备。30日21时,志愿军以133门大口径火炮和30门120毫米重型迫击炮,向597.9高地发起猛烈的炮击,炮击持续了4余个小时。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志愿军进行了有重点的决定性反击,大量歼灭了敌人。8连官兵奋不顾身、勇猛冲击,首先恢复了1号和3号阵地,歼敌200余人,最终将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插上了上甘岭主峰,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1月1日,8连受命后撤。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8连共参战138人,连队3次打光、3次重建,先后从16个单位补入355人,共伤亡254人,坚守坑道14昼夜,组织各类战斗100余次,以歼敌1765人的辉煌战绩,被志愿军第3兵团荣记集体特等功,并授予“英勇顽强,功勋卓著”锦旗一面。战后,毛泽东主席在接见第15军军长秦基伟时称赞道:“历史上没有攻不破的防线,上甘岭防线没有被攻破,这还是奇迹。”
文物链接
两段布满弹痕的树桩
在空降兵某部军史馆里,存放着两段上甘岭战场上遗留的树桩。短树桩长66.1厘米、重1.1千克,长树桩长84厘米、重4.5千克。两段树桩均布满弹孔,部分桩体已被烧焦,它们真实再现了上甘岭战役的惨烈和战场火力的密集。
43天的鏖战中,敌人向我军不足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火力密度有时高达每秒6发,超过了二战时期的最高水平。猛烈的炮火把上甘岭主峰削低了2米,志愿军部队2座高地表面工事全部被毁,许多坑道被打短了5到6米,山上的岩石被炸成30余厘米厚的粉末,整个上甘岭遍布焦土。
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志愿军官兵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攻不破的防线,与敌人激战43天,击退敌人无数次进攻,将阵地牢牢钉在三八线附近,加速了朝鲜停战谈判的进程,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这两段树桩不仅是上甘岭战役的最好见证,也是教育该部一代代官兵的生动教材,时刻激励着官兵高擎上甘岭英雄战旗,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行。
一封凝聚士气的信件
在空降兵某旅“上甘岭特功八连”荣誉室里,志愿军第15军党委给坚守上甘岭前沿坑道各支部的一封信显得格外醒目。
上甘岭战役坚守坑道作战期间,志愿军第15军党委得知坑道内建制打乱、人员打散、缺水缺粮等情况后,为实现军党委坚守坑道的作战决心,将1号坑道里的部队全部编入8连,并成立坑道临时党支部,由8连连长李保成统一指挥,并派人带着这封信借着夜色的掩护潜入1号坑道。而后,8连指导员王土根在坑道内宣读了这封军党委给坚守前沿坑道各支部的信,极大地凝聚了军心士气,使得坑道部队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71年过去了,这封军党委给坑道各支部的信件,成为空降兵部队“把支部建到坑道里”的最好见证,“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深深地根植于一代又一代官兵心中。
(陈立春、夏 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