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史诗的美术载体
——3幅同题油画《跨过鸭绿江》赏析
■周惠斌
跨过鸭绿江(油画)侯一民作 一九五五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跨过鸭绿江(油画)郑洪流作 一九七七年
跨过鸭绿江(油画)吴云华作 二〇〇九年 中国美术馆藏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新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0月19日夜,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安东(今辽宁丹东)、长甸河口、辑安(今集安)三个口岸跨过鸭绿江,秘密进入朝鲜战场,掀开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战争。
7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美术工作者用画笔激情描绘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视觉史诗,凸显了美术作品独特的宣传作用和鼓舞力量。以创作于不同年代的3幅油画《跨过鸭绿江》为例,3位画家选取不同视角,表现相同命题,以丹青翰墨凝聚成记录和反映真实历史的磅礴力量,深情谱写志愿军指战员的英雄赞歌,讴歌中朝两国军民的深厚情谊,艺术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精神,为新中国美术史留下了感人肺腑的篇章。
一
1955年,画家侯一民创作的油画《跨过鸭绿江》(入选了1957年第一届全军美展),是较早描绘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这一历史时刻的美术佳作。侯一民是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美术教育家,2013年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1950年冬,他作为《人民日报》特约随军记者前往朝鲜,创作了系列战地速写。
油画《跨过鸭绿江》采用横向构图,视野开阔。画家以焦点透视手法组织画面内容,低沉的色调喻指战争的惨烈、残酷。屡遭美军轰炸的朝鲜大地硝烟弥漫、满目疮痍;白雪皑皑中,跨过鸭绿江大桥的志愿军指战员以数列纵队呈“之”字形蜿蜒前行。他们肩荷武器,整齐划一地奔赴战场。画面左侧,负伤的朝鲜群众或站立依偎、或坐在马车上,欣喜地迎接入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展示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的国际友谊。
回顾创作过程,侯一民曾感慨地说:“我们与祖国的命运难离难舍”“我们是在用激情与信仰表现那个伟大的时代”“每一件成功的作品都是血肉的寄托、内心的抒发,是用自己的生命和情感来创作。”画家以饱满的激情、敏锐的眼光和深厚的艺术造诣,运用丰富厚实的绘画语言、磅礴大气的构图、真实感人的形象,正确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视觉图像与艺术图式的关系,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整幅作品造型严谨、凝练、硬朗,用笔概括、雄健、酣畅,其整体构架、黑白节奏、情节衔接,人物的身姿、神态、动作都生动传神。
二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鸭绿江上,连接两国的边界桥承担着志愿军入朝以及物资输送的重任,战略意义显著。为了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1950年11月8日,美军先后派出数百架轰炸机日夜对位于朝鲜境内的鸭绿江大桥,包括沿途的公路、铁路,进行狂轰滥炸,持续近半个月时间,意图摧毁大桥、破坏志愿军的后方运输线。周恩来总理在主持志愿军后勤工作会议时,提出“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的口号,要求建成“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面对美军的轰炸和被炸毁的桥梁,中朝两国军民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前赴后继,屡毁屡修,以生命捍卫鸭绿江大桥,确保物资、装备等源源不断运送至前线阵地。
1977年,画家郑洪流创作的油画《跨过鸭绿江》,着重表现了朝鲜人民抢修道路、保障志愿军前进的恢宏场面。郑洪流于1951年随军奔赴朝鲜战场,投身文化宣传和美术创作,并因此而负伤;1958年调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作。
郑洪流笔下的《跨过鸭绿江》,重点突出、内容丰满,人物众多、场面热烈,情节设计和人物组合匠心独运,主题立意的挖掘开阔深刻,艺术形象的塑造生动感人,体现了画家驾驭大场景绘画的扎实功底和非凡能力。这幅作品由4组内容构成,上半部分的中景是画面的主体,志愿军指战员气宇轩昂,如雕塑般刚劲挺拔,豪情满怀迈步在修整好的道路上;左右两侧,分别描绘两国军民握手拥抱、亲切交流,以及站在路边的朝鲜人民夹道欢迎志愿军的场景。下半部分的右侧,则以3个身穿黄、白衣裙的朝鲜妇女的背影和侧影,刻画了她们挥动铁锹,边抢修道路边抬头向志愿军致敬的情景。整幅作品构图严谨,人物塑造洗练明快,色彩渲染温暖感人,富于浓郁的时代气息和英雄主义光芒,给人极大的精神感染力。
三
2009年,画家吴云华创作的油画《跨过鸭绿江》,将画面时空聚焦在遭到轰炸的鸭绿江大桥下,反映了寒冬夜晚,志愿军指战员义无反顾、英勇过江的壮阔场面。作品紧扣“跨”字,细致描绘了寒夜、探照灯、被炸的大桥、疾行的队伍、雪地……旨在突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行军的坚定、果决、隐蔽、快速。
为了贴近史实,再现历史场景,展现时代精神,画家在创作前曾深入某边防团,与部队战士同训练、同行军,并大量阅读了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各种资料,深入倾听了入朝作战的志愿军老兵、战地记者和摄影师的讲述,潜心学习前辈画家相关题材的画作,为作品的问世做功课、夯基础。
这幅《跨过鸭绿江》中,夜幕笼罩,冰雪覆盖江面,鸭绿江大桥和踏雪疾行的志愿军指战员横贯画面上下。远处天际,几束闪耀的探照灯光划破暗蓝色的夜空,将部分坍塌的鸭绿江大桥映照得通亮,烘托出战争的激烈氛围。志愿军指战员顶着凛冽寒风,神色坚毅从容,虽然积雪没踝,但是他们斗志昂扬,肩扛钢枪,迈着沉稳步伐,从画面的纵深处呈“之”字形向右方蜿蜒前进。由于战事紧急,当时部队的冬装还没来得及上衣领,志愿军战士将白毛巾系在脖颈处,凸显出特殊形势下战争的紧迫性。
如何适应时代对革命军事题材美术作品的审美要求,对于画家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新的思维再次诠释和解读重大历史题材,既要真实地再现历史,还要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上有所发展和突破;既要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又要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吴云华在《跨过鸭绿江》中,以自己的感悟,诠释了新的时代语境下的深刻思考、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和历史认知。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3位画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不同维度创作的3幅同题油画《跨过鸭绿江》,皆以横跨中朝两国的鸭绿江大桥为视觉背景,气势恢宏、波澜壮阔,成为美术作品再现这场正义之战的叙事符号,也成为我们传承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