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北京,寒意尚浓。清晨,端门与午门之间的中轴线上,站满了去故宫参观的游客。
靠近中轴线一侧,是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国旗护卫队营区的西门。在这里,中士岳振国支起了一张简易桌子,摆好暖瓶和水杯。路过的游客,可以随时喝上一杯热水。
这个小小的暖心之举,在寒冷的日子里显得格外温暖。在游客们眼里,国旗护卫队的官兵就是“雷锋”。
前不久,该大队军乐团演奏员刘泉偶遇一名摔伤的老人。他上前搀扶起老人并联系其家人,及时将老人送往医院。
后来,老人的子女专程赶到军乐团致谢时,刘泉才知道当时的凶险——再晚一会儿,老人的腿就保不住了。在获救老人心中,军乐团的官兵就是“雷锋”。
雷锋,一个让中国军人温暖和自豪的称呼。自从1963年学雷锋活动开展以来,每当人们褒奖一种高尚行为时,总会不自觉地与这个称呼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被誉为“中国军队名片”的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一睹新时代“军旅标兵”的学雷锋风采。
来自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的报告——
“雷锋”永远在我们的队列里
■李捷 周辉 邱婧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钰凯
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官兵执行任务。隋晓 摄
“我们胸膛里装着的,既是国家的荣耀,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心”
走进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雷锋的身影,出现在墙壁上的英模挂像中;雷锋的故事,出现在与“雷锋连”战友的视频连线中……
“那种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提起雷锋,仪仗队员刘学斌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身边的“雷锋”——副队长张天龙。
一次休假,刘学斌收到了家乡武装部制作的纪念日历。他一眼就认出,日历上印的是副队长张天龙的照片。
张天龙常在阅兵中担任护旗手。他身着空军礼服走在队伍最前列的那张照片,有着非常高的“出镜率”——在全国各地的征兵宣传海报中,人们经常会见到这名面庞英武、身姿挺拔的仪仗兵。
在年轻人眼中,张天龙和战友们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称号:“地表最帅天团”。那是一次海外阅兵,张天龙站在队伍排头。他和战友们在异国阅兵场上,展现出“我代表祖国、我就是中国”的气质。
“作为仪仗兵,学雷锋不仅要体现在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上,更要体现在用心展示国家形象、捍卫国家尊严上。”张天龙说,“我们胸膛里装着的,既是国家的荣耀,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心。”
练就过硬本领,展现大国威仪。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仪仗方队迈着铿锵的步伐走向天安门广场。在距离天安门广场50米的位置时,护旗手张天龙的视线突然被随风飘扬的军旗遮挡住了。
万众瞩目的时刻,动作有任何调整都会被无限放大。张天龙稳住心态,拼尽全力控制身体。最终,他凭借扎实的功底保持步幅不变、步调一致,带领方队精准通过天安门广场,圆满完成受阅任务。
在仪仗司礼大队,仪仗一队四营营长程诚被大家称为女兵的形象代言人。
入伍18年,程诚在军旅路上留下了一串闪光足迹:共和国首批仪仗女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志愿者形象大使……
“从2014年组建到现在,女兵队已经完成200多场仪仗司礼任务。我们的岗位决定了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女军人良好的形象。”程诚说。
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国旗护卫队官兵执行升旗任务。丁志凯 摄
“对国旗的热爱,就是我们对祖国的热爱”
这可能是全军最拥挤的宿舍——高低床一字排开,间距不足一米;衣柜、鞋柜只能摆在屋外走廊上。
这里,是北京故宫端门东朝房,也是国旗护卫队官兵的宿舍。
由于场地有限,政治教育、党团活动通常也在宿舍进行。临近3月,指导员刘鹏飞拿着《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挤进屋里和战友们一同学习。
品读《雷锋日记》,分队长褚泽亮被一句话深深触动:“我要以黄继光、董存瑞、方志敏等同志为榜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人。”
仪仗兵们将对祖国的热爱,融进了每天升起的五星红旗。“国旗,是国家主权和荣誉的象征。对国旗的热爱,就是我们对祖国的热爱。”褚泽亮说。
在国旗护卫队,有这样一组数字令人动容:从新战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国旗护卫队队员,至少要经过7个月的严格训练考核;每年,每名队员正步行进的距离长达数千公里;每天,官兵们起床时间都比太阳升起早1个小时,起床后,他们还要在路灯下训练40分钟,才执行升旗任务。
岁月更迭,风雨无阻。从天安门城楼行进到金水桥,然后过长安街到升旗台……每天,国旗护卫队在固定路线上往返。长年累月的行进,在这条路线上留下了4条深浅不一的擦痕。
褚泽亮来到国旗护卫队已有11年。作为教练员,每天升旗时他都会站在金水桥的正中间,观察队员们的一举一动。
当国歌奏响,褚泽亮就会暂时忘记自己教练员的身份。他的目光跟随五星红旗,缓缓升起。“这么多年,每天重复地观看升旗、降旗,但每一次都会心潮澎湃。”褚泽亮说。
国旗护卫队有一个规矩——无论何时,国旗绝对不能落地。
2018年10月5日,国旗护卫队执行完降旗任务返回途中,周围群众纷纷避让,地面通道留下了一面小小的五星红旗。走在第一排的升旗手袁晋爽,下意识地弯腰,迅速将这面小国旗捡起,队伍继续整齐行进。
“当时,无论是谁发现那面国旗,都会将它捡起来。”在褚泽亮看来,这个被网友誉为“最帅弯腰”的动作,不只是个人行为,还代表着整个国旗护卫队。因为,每天清晨他们从睡梦中醒来,第一眼就会看到宿舍墙壁上的标语——护卫国旗,重于生命。
2013年,“雷锋班”命名50周年之际,“雷锋班”历任老班长从五湖四海聚到一起,开展“重走雷锋路”活动,其中一站就是天安门广场。
时间回溯到1958年。那天,18岁的雷锋背上行囊,离开家乡望城,远赴鞍山支援祖国建设。在北京换车的间隙,他第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在金水桥前拍下了一张照片。
半个多世纪后,时空转换,仪仗兵与雷锋的身影,映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悄然重叠……
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军乐团官兵执行司礼任务。刘炘烨 摄
“人生也是一门功课,只有坚持下来,才能取得好成绩”
正阳门以北,广场两侧,最新式庆典礼炮呈“八”字形等距列阵。
随着一声令下,西侧炮阵的28门礼炮轰然鸣响。随后,东侧炮阵齐声轰鸣。接着,两侧炮阵交替鸣放……
礼炮每次鸣响时的电压、电流、接触阻值等数据,都被仪仗司礼大队礼炮中队火控技师张生鹏一一记在笔记中。这样的工作日志,他已经记了足足19年,摞起来有半米高。
对张生鹏来说,重复的记录并没有让他厌倦,反而令他多了一份敬畏之心:“平时记得越仔细,执行任务的时候越放心。”
张生鹏记工作日志,是跟老班长胡业学的。胡业坚持写日志,是跟雷锋学的。
那本《雷锋日记》,胡业不知道翻了多少遍。起初,他从中感受到的是一名普通战士的人生体验、理想信念、读书体会以及工作学习情况等;后来,读的次数多了,他突然意识到:“人生也是一门功课,只有坚持下来,才能取得好成绩。”
从此,胡业养成了写日志的习惯。“我们执行任务时一定要仔细、仔细、再仔细,平时更要多钻研、多思考。”对胡业常说的这句话,张生鹏开始并不以为然。
那年,张生鹏接替老班长成为礼炮主控手。当他心里发慌、手忙脚乱时,才明白班长的良苦用心。“就像是带孩子,照顾得越仔细,越不容易出问题。”张生鹏渐渐有所领悟,从此也养成了写日志的习惯。
礼炮鸣放有4个标准:响数必须绝对准确,响声必须在同一点上,礼炮鸣放必须与国歌声同步,礼炮兵必须形象一流、动作规范。
张生鹏积累下来的工作日志,成为确保礼炮齐射的重要依据。翻阅这些日志,战友们可以追溯几天前甚至几年前的相关信息。“如果遇到故障,就可以结合数据,快速分析事故原因。”张生鹏说。
前些年,礼炮升级换代,内部的控制系统越来越精密,张生鹏的笔记中和电子、电路相关的字眼越来越多。为了掌握新技术,张生鹏主动学习模拟电子技术、晶体管电路技术和脉冲数字电路等专业课程。
得益于多年的不懈钻研和学习,张生鹏现在不仅取得了本科学历,还成功申请了3项礼炮鸣放国家专利。
与张生鹏相比,下士罗嘉祥学的新技能似乎有些“小儿科”。入伍后,罗嘉祥学会了理发。“帮战友们理完发,看着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我特别高兴。”他说。
罗嘉祥的老家,在湖南长沙望城区雷锋镇。入伍前,镇武装部组织所有新兵参观雷锋纪念馆。那时,父母站在人群中,自豪地跟旁边人介绍说:“这是我儿子。”
那时,罗嘉祥便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像雷锋一样的好战士。
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礼炮中队官兵执行司礼任务。隋晓 摄
“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一切献给祖国”
每年8月1日,“雷锋”都会出现在国家大剧院或北京音乐厅。
这一天,《接过雷锋的枪》这首曲子在舞台上奏响。那干脆有力的曲调分外有感染力。“音乐就是有这种魅力,它会穿越时空、直达内心。”军乐团小号手雷宇说,就像学习雷锋,光喊口号是没用的,关键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雷宇是仪仗司礼大队军乐团最年长的一位演奏员。站在演出队伍中,他的一头银发格外显眼。时至今日,他一吹起军号就激情满满,就像军号奏响的激越嘹亮乐声一样振奋。
每次军乐团登台演奏,都会有很多观众被乐曲打动。有一次,一位老兵激动地冲上舞台,抓住他们的手大喊:“谢谢!谢谢!”
雷宇出生于1963年,正是毛主席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那年。13岁那年,他参军入伍来到军乐团,学习演奏小号。当时,老师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干一行爱一行”。
不过,那时的雷宇还不理解这句话。他觉得,吹小号只不过是一项任务,和战士站岗没什么两样。直到1997年,雷宇随队执行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演奏任务。
那是我国在国际外交场合首次使用礼号演奏迎宾曲。作为演奏小组成员之一,雷宇必须尽快掌握这门新乐器。为此,雷宇开始了长达2个月的高强度训练。
那天,在万众瞩目下,雷宇和战友们登台高奏《回归号角》。“见证祖国强大,为祖国高奏凯歌,是军乐战士的荣耀。”雷宇回忆当时的情形仍激动不已。
1999年,澳门回归当天,雷宇和战友再度登台演奏。接连亲历和见证重大历史时刻,深深触动了他,让他对“干一行爱一行”有了新的认识。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已经50多岁的雷宇坚定表态,一定要和战友们一起坚守岗位,奏响军乐。
入伍以来,雷宇几乎每天都会吹小号。即便休假在家,他也会给小号装上静音器,照样训练。他常说:“一天不吹,自己知道;两天不吹,同行知道;三天不吹,观众知道。”
2022年年底,北京卫戍区举行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雷宇受邀登台。“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党和部队给的。”他深情地说,“一身绿色军装、一个平凡岗位、一把强军小号,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把一切献给祖国。”
今年2月28日,仪仗司礼大队的“雷锋讲堂”迎来一位特殊的战友——北部战区总医院原副主任医师孙桂琴。
60多年前,还是小学生的孙桂琴,曾受过雷锋的辅导。如今,通过课堂交流,孙桂琴发现,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已深深融入仪仗队员们的血脉。
嘹亮的军号响起,军营里走来了一列列雷锋传人的身影……
(采访中得到孟杰、刘炘烨大力支持,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