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调动工作。”
“调哪?”
“不能说。”
“干啥?”
“不能说。”
这段对话,是邓稼先在接受核武器研究任务后对爱人说的话。
1958年,为了支持国家核事业的发展,邓稼先义无反顾服从了组织调动。自此,邓稼先告别结婚仅5年的妻子,开始了长达28年扎根大漠投身科研的时光。他的身影从众多好友的视野里隐去,名字从学术刊物中消失,直到逝世前35天,他的名字才被世人所知晓。
28年间,我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其中有15次是邓稼先亲自指挥的,100%获得成功。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邓稼先要求再去看一眼天安门。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望着车水马龙的长安街,他感慨道:“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
最近,正值高校报考季,清华大学宣布将给本科新生赠送《邓稼先传》,激励清华学子涵养爱国情怀,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今年初,山西临汾,一写字楼广告位张贴出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钱三强的海报。网友们评论:“他们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几十年过去了,邓稼先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邓稼先生平陈列馆、稼先学校、稼先公园、稼先路……纪念他的地标、建筑建在多个他曾工作、生活过的地方。
“邓稼先”三个字,如同精神火炬。人们没有忘记他,永远记得他用一生诠释“中国脊梁”!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条件异常艰难,为了祖国的安全不受到外界威胁,一批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一心扑在核事业的研究上,以敢于攻坚的拼劲狠劲、以岁月无改的深情坚守,让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得到大步发展。
在最艰难的时刻,挺在前面的是他们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是对事业的无私奉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有了爱国主义情怀的滋养时,当有了无怨无悔的基因时,就一定能迸发出强大的能量,过去如此,现在亦然。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他们的鲜明底色。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胸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未来,还有更多的事业等着我们完成,仍有更多的高地等着我们探索。
6月24日,习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近日,一名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被数十万网友点赞,“我决心投身国防,为国家核安全贡献绵薄之力!”毕业后加入国家国防科工局西北核安全中心,这是她的选择和追求。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新的背影即将出现在祖国的大漠深处,与几十年前核工业前辈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身影交相辉映。想国家之所想,应国家之所需,急国家之所急的精神情怀在新时代形成了闭环。
“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像探月工程研制建设全体同志一样,众多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习主席在贺电中指出,你们作出的突出贡献,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邓稼先发出的这一问,既是对过往成就的感慨,同时也饱含着对后人的期望寄托。今天,是邓稼先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们纪念过去、铭记故人,但最好的铭记是加倍努力、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