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海南舰舰长张美玉:远航的人,最明白祖国的分量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何铁城 雷彬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3-08-22 07:04:59

舰长之路

■何铁城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雷  彬

   ■他走出大山,考入清华大学,又从水木清华走向远海大洋;■他,在一线舰艇部队战风斗浪,一步步成长为人民海军首艘两栖攻击舰舰长; ■2023年,他被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准备起航!

海面上,一支雄壮的舰艇编队迎风列阵,威武的战舰在旭日下反射出耀眼的光。

这是春日的军港,水波澄澈、清风和煦。编队指挥舰——海南舰的驾驶室里,一位海军上校目视前方,从容镇定,果断下达着操纵口令。

他叫张美玉,是海南舰舰长。这次,他将驾驭战舰奔赴大洋深处,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远海战训任务。

作为一名履历丰富、沉稳老练的海军舰长,对于这样的远航任务,张美玉经历过许多次。但当脚下的军舰由传统的驱逐舰、护卫舰变成全新的两栖攻击舰,吨位由“千”变成了“万”时,张美玉发现自己竟然难抑内心的激动。此前的漫长时光中,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能站上潮头,成为人民海军首艘两栖攻击舰的舰长。

眺望远方辽阔的海面,张美玉感慨地对身边的战友说:“人生也像一次远航,有期待中的星辰大海,也会有不期而遇的惊涛骇浪,但我永远向往更远的远方。”

“离开清华,不是放弃,而是一种选择”

汽笛响起,编队解缆出征。

海南舰一马当先,魁梧的身躯蹈海前行,劈开层层浪花。在它身后,曾经让人惊叹的驱逐舰、护卫舰、综合补给舰,此时都显得有些“苗条”了。

站在高高的驾驶室里,张美玉听到战舰犁浪发出哗哗的声响,看见海鸥在远处挥翅翱翔,云朵不断向后退去。一阵风吹来,海面泛起层层褶皱,清凉的感觉似乎透过玻璃扑面而来。望着眼前寥廓的海天,他感觉视野越来越宽广了。

海面风平浪静,战舰稳稳前行。张美玉向舵手简单交代了几句,转身推门离开。顺着曲折回旋的舷梯大步踏进,经过纵横交错的通道,推开好几扇不同的舱门,不断向下,向下……3分钟后,他来到了车辆库。部门长郑康波拿出一摞提前备好的数据资料,向他汇报了战备情况。

郑康波早知道舰长会来,这里是他最关注的部门之一。在来到海南舰之前,张美玉十多年的任职经历都在驱护舰部队。对于两栖舰艇,他自称是一位“新晋选手”。上任第一天,他就坦诚地告诉官兵:“别的专业大同小异,我都不怕。但两栖投送,我之前不熟悉,所以这段时间我会经常过来学习。”

两栖投送是两栖攻击舰的特色专业,从头学起,并没有那么容易。然而,让郑康波没想到的是,不到一个月,舰长就来到战位,现场检验学习成果。

更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张美玉并不满足于搞懂装备性能和操作使用。站在装备旁边,他一边推算,一边讲解,还对系统原理、内部构造进行了提问和解答。不少舰员都没想到,舰长上一次来还在请教问题,这一次就可以来给大家上课了。

大伙儿连连感叹,“学霸舰长”名不虚传——

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的张美玉,毕业时本可以保研,但他选择成为人民海军的一分子,进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最终成长为一名海军军官。

有人说,放弃清华,意味着放弃许多学习资源,无形中也失去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

年轻的张美玉才不这么看。他认为,本科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的塑造和科学思维的培养,而硕士阶段,就必须要清晰标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离开清华,不是放弃,而是一种选择。”张美玉说。中国近代的屈辱多来自海洋,未来也必然需要建设一支更加强大的海军,他早就渴望成为海军的一分子。

清华“学霸”华丽转身,成为一名军校学子。刚入学时,为了提升军事素质,张美玉主动申请参加新训,与本科学员一起练军姿、走队列、拼体能。3个月后,他又申请参加航海实习,终于见到了期待已久的大海。

海是什么样的?平静的、狂躁的、汹涌的、豪壮的……现在,张美玉可以给出许多种答案,但那时的他还只能说出一句“海是蓝色的”。

海的样子,要在漫长的征途中一步步丰满起来。第一次出海,张美玉穿着白色军装,扶着栏杆眺望远方,看着海面被风吹动涌起碎金点点。那时的他昂扬、自信,眼睛里装着星辰大海,脸上挂着笑意。

没过多久,海面开始泛起波澜,军舰出现小幅度的摇晃。张美玉抓着扶手,尽量让自己保持平衡,但眩晕感还是慢慢涌了上来。一个大浪打来,张美玉被狠狠地撞在墙壁上。他一把掏出预先准备的呕吐袋,一阵翻江倒海地呕吐……

那些日子,张美玉随身揣着呕吐袋参加各种训练。他和战友们经历过浪涛的考验,领略过潮汐的力量,也对抗过风暴的袭击……一开始,眩晕的感觉像一头狂躁的狮子在身体里不时咆哮,他只能喝一口粥,就一口榨菜,勉强补充体力。慢慢地,他可以跟战友们一样正常就餐,在不断地摇晃中也能走得稳、睡得着了,他的身体终于适应了大海的“脾气”。

两年之内,张美玉补齐了军校学员所有的本科专业课程,并完成了海上实习任务。

2008年初,张美玉完成学业,来到南部战区海军某部报到,登上了一艘排水量只有1000多吨的小军舰。他知道,在基层部队,不论“清华北大”,能力和责任最大;不管硕士博士,首先要当好一名战士。

他决心把根扎在基层。有时,战友们看到他趴在装备缝隙里捣鼓着什么;有时,又见他拿着刷子给军舰除锈;还有的时候,他和战士一起爬上桅杆升挂满旗……

在部队宽广的舞台上,张美玉如向日葵一般不断向下扎根,向阳生长。慢慢地,他的学识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绽放。

那时,支队想要研究一项新战法,但装备技术手册没有明确答案。张美玉翻阅资料,从原理上推算导弹射击条件,综合考虑舰艇航向、航速等一系列具体参数,得出了可行性结论。当他抱着推算材料找上级汇报,还没来得及开口,支队领导就笑了:“光看这一连串公式,我就知道你带来了好消息。”最终,他们在海上演习中,成功验证了这一新战法。

一艘战舰的小空间,可以成为开拓创新的大天地。这些年来,张美玉对所在军舰进行深入研究,开展一系列技术创新,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后来,他又牵头编写《双语指挥学习手册》,还总结形成了20余万字的联合演习手册……与此同时,他也从副部门长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光荣的海军舰长。

“这不是成绩高低的问题。如果是在战场上,这就是关乎生死的较量”

太平洋深处。

编队一路航行,一路练兵。一场大风浪不期而至。海上乌云集卷,疾风吹来,激起几米高的波涛,用力拍打着船舷。

此时,官兵的内心也随着战舰的晃动七上八下。按计划,他们要在这里开展实弹射击任务。可是,水面浮标靶一放下去就随海浪快速移动。在这样恶劣的海况下,观测设备难以捕捉目标,编队指挥所给各舰下达指令,自选航向航速,择机开火。

狂风恶浪中,有一处是平静的:海南舰作战室。只见张美玉眉头紧锁,目光在战舰和目标运动参数间来回转换。沉默过后,一套公式已经出现在他脑海中。他快速计算出机动时机,最后一拍桌子:“妥了!”

按照张美玉的推算,海南舰依然具备抗击条件。他果断下令,指挥战舰掉头转向,使用副炮进行自主射击。风浪中,战舰上下起伏,靶标忽隐忽现、快速移动,张美玉的命令精确到具体方位、射击时长和修正参数。一切准备就绪,炮手宋智伟的心悬到了嗓子眼儿……

“开火!”舰长的命令传来,宋智伟立即按下发射按钮,副炮喷出火舌,一颗颗炮弹破膛而出,直刺阴沉的海面。风浪中,海南舰高高翘起的舰艏,好似一把出击的利剑。

炮弹成功命中。浮标靶开始漏气,体积渐渐变小,最终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张美玉对官兵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敢打敢拼。这不是成绩高低的问题。如果是在战场上,这就是关乎生死的较量。”

坚定豪迈的语言,展现出一名舰长的自信果敢。在向着深海大洋的征途中,张美玉身为舰长,不断摸索着大海的脾性,也不断塑造着自己的性格。如今的他,少了几分书卷气,多了几分“虎气”。

3年前,张美玉还是一艘驱逐舰的舰长。某国军舰在我周边海域挑衅,他带着部队进行处置,恰好遇上台风。凭借对装备的了解、对官兵训练水平的自信,张美玉指挥战舰顶着风浪驶向指定海域。

狂风搅动乌云,掀起巨浪,天空和大海之间扭曲成一个逼仄的空间。此时,浪高超过6米。起伏之间,舰艏破浪前进,卷携的巨浪拍打着十几米高的驾驶室。此时,副舰长杨振华大喊:“舰长,赶紧上来,看不到天了!”

张美玉连忙从作战室赶到驾驶室,亲自指挥操纵,通过广播向全舰官兵喊话:“同志们,狭路相逢勇者胜。今天,我们就是要与天斗、与海斗、与台风斗,让外军看看我们中国海军的能力和决心!外舰不撤,我舰不退!”

拼了!官兵用背包绳把自己绑在战位上,操纵战舰快速机动,占领有利阵位。惊心动魄的较量过程,犹如那首激越磅礴的古筝名曲《战台风》,在舰员们心中奏响。最终,外军军舰只得悻悻而去。

激战结束,张美玉在大家大汗淋漓的脸上看到了胜利的豪情。那一刻,他和全舰官兵不仅战胜了台风,战胜了对手,更战胜了自己!

来到海南舰之后,张美玉常在官兵耳边念叨,两栖攻击舰是战斗舰艇,如果大家仅仅满足于保障兵力投送,那就与“船夫”无异。“我们这批人,必须把海南舰打造成一把令敌人胆寒的海上利剑。”这就是一位打仗型舰长的战备观。

时间一长,官兵渐渐发现舰长喜怒哀乐的规律——

有了信息化新装备,有的官兵仍会抽出时间捣鼓传统装备,张美玉很高兴,“也许关键时刻都用得上”;系统突发故障,有的官兵不敢动,希望联系厂家修理,张美玉皱着眉头质问:“真正打仗时,你找谁?”

按照标准流程,官兵将导弹从码头吊到飞行甲板,再运到发射架,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看到这一幕时,张美玉陷入了深思。后来,他带着官兵现场研究论证,提出了全新的方案,导弹装载时间大幅缩短。

每天深夜,值班舰员交完班,总能看到舰长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有时候,他们路过时,看到舰长坐在椅子上睡着了,桌上的书页摊开着……

被压缩的时光,刻在了战舰的航迹上。去年,海南舰顺利通过全训合格考核,开启了搏击深海、亮剑大洋的崭新航程……

“我们赶上了向海图强的新时代,更应该带着梦想勇敢远航”

大海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有时暴跳如雷,转眼又破涕为笑。

穿过厚厚的云翳,刺眼的光线首先打在女舵手吴桐操作舵盘的手上,随即整个驾驶室都变得明亮起来。1994年出生的吴桐,是人民海军首批上舰女兵,也是支队首位女操舵班长。

驾驭这样一艘排水量几万吨的钢铁巨舰,吴桐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张美玉告诉她,不仅要学会操作,更要明白系统原理和战术运用,一旦海上情况有变,必须确保“舰由你操纵,你听党指挥”。

女舰员、女班长,在舰艇部队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张美玉觉得,一支青春的部队就是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他鼓励年轻人加入两栖舰艇,只要善于学习、勤于钻研,任何人都能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头羊”。

在这样的理念下,海南舰吸纳了一大批优秀官兵。有时候,几十个专业的官兵聚在一起交流讨论,看着他们朝气蓬勃的样子,张美玉常常感慨,他的任务就是带着一群年轻人,“在全新的赛道完成一场青春的赛跑”。

此刻,吴桐操纵战舰稳稳向前。大海已经恢复了平静,舰艇编队像是从深渊中驶出一般,赫然出现在宽阔的海平面上。最紧张的射击任务已经完成,趁着风平浪静,张美玉来到学习室。在这里,他的身份往往不是指挥员,而是教员、评委、辩手,有时也当学生。

这项名为“两攻课堂”的特色活动,由张美玉精心策划组织。起初,他要求所有干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自己所在的专业进行授课,其他部门的官兵都来听一听。

有时,看到一些干部的课讲得并不那么“通俗”,张美玉便接过教鞭,亲自上场:讲雷达,他关掉灯光,拿出手电筒射出一束光,描述什么是波束;讲液压,他让官兵联想100米高水柱的压力,想象“兆帕”有多大;看图册不够直观,他就带着大家到战位上拆开实装……

就像这样,张美玉总有办法,将不同层次的官兵,带入他所构建的知识世界。渐渐地,官兵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许多战士也想上台分享。

后来,这场活动常态化固定下来,范围拓展到全体官兵,学习内容也不再仅限于本专业。这间小小的学习室,为官兵打开了一扇拓宽认知的新视窗。

“不学习,无以立。”一句简单的开场白,凝结着张美玉的人生信条。在“两攻第一课”上,张美玉给官兵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我出生在贵州黔东南州一个叫做‘上菜园’的小村子。插秧、种菜、砍柴、做饭……小时候的我眼里只有大山,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去最蓝最远的大海。”舰长的成长故事深深打动了年轻的舰员。

读小学时,不识字的父亲买来一本《新华字典》,让张美玉学会了教他。就这样,读书的种子在小小少年的心里扎下了根。中考时,苗族少年张美玉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进理想的高中。3年后,他考入清华大学。

2001年,张美玉背着塞得满满当当的编织袋,第一次坐上火车,来到首都北京;2005年,他穿上海军军装,走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走向深海大洋……个人命运的曲线就这样与时代发展的脉络重合了。

“正是坚持不懈地学习钻研,让我不断开阔视野,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两攻第一课”上,张美玉不讲技术,只讲情怀。在他眼里,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认识世界、寻找自我的过程,只有明白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年轻官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价值选择中,坚定前行的方向。

“我希望大家能珍惜来之不易的优渥环境,终身学习、敢于追梦。我们赶上了向海图强的新时代,更应该带着梦想勇敢远航。”说这句话时,张美玉的眼睛里闪着热切的期待。

听完舰长的课,官兵理解了为什么他会如此重视学习、狠抓学习。有时候,张美玉走到战位,会冷不丁地随机提问,谁回答不上来,他就现场开始教学。副部门长杨超记得,他和舰长好几次一起值班,张美玉提的问题,大到未来海战样式构想、军兵种联合作战研究,小到电工维修知识、军事英语应用。“都不知道舰长的知识储备是从哪里来的。”杨超敬佩地说。

答案,写在张美玉的点滴时间里。这几年,他带的战舰以年轻官兵为主,他向网络求知,向年轻人请教,丝毫不甘落后——

他的阅读APP会员一口气买到了2028年,手机里保存最多的是学习资料。没有手机信号的日子,他就在海量的知识里保持思想的活跃;

他与年轻舰员约定一起参加马拉松,长期保持着一个月300公里的训练量。在海上,他喜欢绕着机库跑步,跑完了直接钻到兵舱里查铺……

热血的舰长驾驭青春的军舰,驰骋在深蓝大海上。

远航归来,当军舰驶入中国领海的那一刻,张美玉站在明亮的驾驶室里极目眺望,感觉到心潮激荡。

远航的人,最明白祖国的分量。

版式设计:王  凤;图片摄影:乔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