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集团军某旅一级上士李志标与驻地失独老人结亲十余年——
您有了儿子,我有了家
■孟璠玙 陶 李
李志标(右一)和妻子、儿子看望王德兰(右二)。盖科洋摄
“烤鸭、苹果……这都是咱妈爱吃的。”7月底的一天,第78集团军某旅教导队班长李志标带着来驻地探亲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请假外出看望“妈妈”王德兰。
“上一次全家聚齐,还是过年的时候。”看到两个小孙子,王德兰格外高兴。
放下手里的东西,李志标和妻子熟门熟路地忙活起来,洗水果、收衣服,还不忘询问上个月陪王德兰开的药吃完了没有。
“十几年了,孩子一直这么贴心。”说话间,王德兰拿出了相册。
相册里,王德兰身边总有一群身着迷彩的“兵儿子”。其中,“出镜率”最高的,当属李志标。
2007年,王德兰的丈夫和儿子相继去世。2008年,驻地民政部门携手当地驻军,开展爱心儿女走进失独家庭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该旅前身部队官兵成了王德兰的“兵儿子”。
2012年入伍的李志标,是一名孤儿。第一次见到王德兰的那天,正值隆冬,李志标却感到心里仿佛燃起了一簇火苗。
“听到战友们争相喊妈妈,她也高兴地回应,我觉得特别亲切、特别向往。”李志标说。
那天,李志标在日记里写下一段话:“24年了,叫一声‘妈妈’对我来说是一种奢求。今天,我终于叫了一声‘妈妈’,我一定要当好妈妈的儿子。”
翻看相册发现,从2013年之后,逢年过节,李志标都会和战友一起来王德兰家中看望。“兵儿子”们上门,是王德兰家最热闹的时候。王德兰每次都换着花样做几道菜、包顿饺子,和大家一起过节。
妈妈的事,李志标一直放在心上。家里的水电费、取暖费,他总是提前交上;冬天到了,他给王德兰买来防滑鞋、保暖衣。2015年,李志标结婚。婚后,家属来队探亲,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王德兰。
“他们虽不是母子,但亲过母子,虽不是家人,却情胜家人。”2016年,该旅和驻地相关部门共同举办的春节联欢会上,根据这段故事改编的小品《王大娘和他的“兵儿子”们》,感动了众多观众。
2023年5月,王德兰因病住院,李志标休假到医院陪护。王德兰有时打点滴要到凌晨两三点钟,他一直守在身旁。在李志标的悉心照顾下,20多天后王德兰终于出院。
“去年孩子都累病了。”王德兰告诉笔者,因为在医院跑前跑后,休息不好,李志标患上了心肌炎。
为感谢“兵儿子”们多年来的照顾,王德兰一有时间就缝制鞋垫。新兵下连时,她带着鞋垫和自己包的包子饺子送到部队。这些保暖又舒适的鞋垫,伴随许多新兵度过“兵之初”。
王德兰家的阳台上,一盆盆君子兰长势喜人。“这些都是孩子们送的。”王德兰说,“因为我的名字中带一个‘兰’字,就送来了君子兰。他们说,家里有点花花草草才有生气。”
从厨房忙活出来,见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围着王德兰聊天,李志标不由得笑了起来。“我很感谢部队给了我和‘兵妈妈’结亲的缘分。”李志标说,“现在,妈有了儿子,我有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