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多地民兵和退役军人积极参与土地开发与保护利用的一组新闻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王 磊 乔振友等 责任编辑:李佳琦
2024-06-25 10:46:02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多地民兵和退役军人积极参与土地开发与保护利用的一组新闻

图①:6月18日,贵州省最美退役军人、安顺市经开区幺铺镇阿歪寨兵支书韦俊(左三)在大棚中指导村民种植技术。刘海波摄

图②:6月19日,江西省湖口县大垅乡马步村兵支书金斌(右一)在村合作社大棚,指导村民培育高产量优质秧苗技术。杨盛波摄

图③:近日,安徽省萧县民兵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助力农业生产,助推乡村振兴。段艳梅摄

图④:重庆市黑溪镇改革村高标准农田俯瞰图。李  清摄

写在前面

6月25日,是我国第34个全国土地日,活动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对保护耕地、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为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方向。

近年来,广大民兵和退役军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土地保护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以实际行动为乡村全面振兴添砖加瓦,为守好耕地数量底线,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耕地高效、可持续利用等作出积极贡献。

吉林省梨树县民兵韩凤香——

科技助农,唤醒沉睡黑土地

■王  磊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乔振友

盛夏的松辽平原,翠色欲流、一碧千里。记者走进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蔬菜村,只见数百亩玉米地绿意盎然,民兵韩凤香正站在田间地头,指导村民操作农用无人机。

韩凤香是一名“80后”,2006年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并作为农业技术能手加入民兵队伍。10余年来,她创办的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耕地全部采用“梨树模式”,如今已成为国家级示范社、吉林省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吉林省百强示范合作社。

“‘梨树模式’,就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将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田间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的技术体系。”韩凤香介绍,通过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使耕地越来越肥沃,还能更好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和机械化,大大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韩凤香告诉记者,在早期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梨树模式”还有一定怀疑。韩凤香用自己的土地作试验田,先给乡亲们“打个样”,通过自己的成功实践,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一模式,她也因此成了黑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形象代言人。每年进入农忙季节,省内外的种植大户、农业专家和高校学生纷纷来到合作社参观学习。

“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最近,合作社承办全省农民农业技术培训,来自全省各地的100余名新型农民来到凤凰山,围绕新型农业相关话题展开交流探讨,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中共同进步。

如今,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58人,拥有大中型农机设备73台(套),集约土地近1000公顷,覆盖2个乡镇9个村800多户农民,每公顷土地每年可增收2000元。2023年,合作社粮食总产量突破2000万斤。韩凤香本人先后获评全国百优保供先锋、吉林省劳动模范等。在她的带动下,百余名民兵成为科技种田带头人和黑土地保护志愿者。

“梨树模式”让乡亲们走上了科学种田的路子,也让韩凤香对合作社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有了新的思考。“未来的农业是朝着管理科学化、经营现代化、配置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方向发展的。”韩凤香说,“我将继续依托合作社发展现代大农业,持续在黑土地上推广新技术、新理念,藏粮于技,同时,带领乡亲们更好地保护、开发黑土地,推动大家增收致富,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

重庆市黑溪镇退役军人李清——

规模种植,山村拓宽致富路

■周艳红

上千亩的标准化粮油种植基地内,水稻、玉米、大豆长势喜人,村民戴着草帽劳作,一片繁忙景象。盛夏时节,走进重庆市黑溪镇改革村,一眼望去,满目生机,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退役军人李清喜上眉梢:“稻香满山谷,又是一个丰收年。”

这座规模化经营的种植基地,一年多以前,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这一变化,离不开李清的付出。

2017年,李清告别16年的军旅生涯退役返乡,成为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耕地保护工作。

改革村地处武陵山脉北部腹地,生态环境好,绿水青山间,有着数千亩良田。然而,由于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和孩子,劳动力严重不足,耕地撂荒情况较为普遍。

“那段时间,我们一有空就往改革村跑,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动员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种地,但收效甚微。”李清告诉笔者,“除了离家近的菜园子,稍远一点的地都没人种。村民都不愿意回来,毕竟种粮没有外出打工赚的多。”

“政府主导,引入社会资本,规模化种植。”2023年,镇党委研究决定,以100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的建成使用为契机,吸纳有资质的企业到改革村,发展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规划好项目,李清再次上门,详细为村民介绍长短期收益,动员他们积极参与。

“土地荒着,大家看着都心疼。让企业来咱们村开发,由他们整合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大家不仅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每年还有额外的土地租金收入,何乐而不为。”李清的一番话,说到村民心坎儿里。此后,他又多次组织村民一同开院坝会,讲清楚种植模式、土地租金等相关内容,得到全村父老乡亲的支持。

村民纷纷把项目即将开工的消息告诉自家在外打工的亲戚,不少年轻人借返乡之机考察,眼见为实,企业开出的工资不比外出务工低多少,而且还能照顾家人,许多人选择在家门口就业。

农机进场,翻耕土地,播种移苗,规范种植。2个月后,1000亩的全托管农业项目全面启动,第一季种下的是油菜苗。当年丰收,产量达140吨,销售收入112万元。基地还吸纳40多名村民务工,村民平均月工资达到3500元。油菜丰收后,他们又通过水稻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的稻油轮作模式,提高土地使用效能,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恢复耕地,让大家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李清介绍,到金秋水稻丰收,再种植油菜,一轮轮耕种下来,荒地不荒,真正实现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十里粮油、十里果香,更显富裕和兴旺”。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葛胡村兵支书葛运良——

盘活土地,撂荒地变成良田

■张海龙  伍树清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王士刚

仲夏豫南,机声隆隆。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葛胡村一处整治荒片地、撂荒地工程现场热火朝天,随着挖掘机铲斗翻飞旋转,不一会儿,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得平整松软。

“庄稼人过日子指望的就是几亩地,能把这些撂荒地拾掇出来,多亏了俺村里的兵支书。”提及整治撂荒地带来的好处,葛胡村村民纷纷对兵支书葛运良竖起大拇指。

大伙口中的兵支书葛运良,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1998年参军入伍。退伍后,葛运良选择到北京创业,先后成立3家公司。

2020年11月,青年镇领导带着村干部到北京找到葛运良,希望他能够回村发展,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回乡意味着放弃在大城市的优渥生活,意味着要与妻子孩子两地分居,意味着人到中年又要在一个陌生领域重新开始……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打小“吃百家饭、借百家粮”长大的葛运良,把公司业务交由专人管理,只身回到家乡,扛起了带领村民致富的重任。

葛胡村位于漯河市东南部,是典型的偏远农业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缺乏特色农产品以及相关产业支撑。

为掌握村子状况,寻找发展良策,葛运良每天入户走访。在这个过程中,他了解到村里有大片土地闲置撂荒。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耕地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葛运良坚定地说,“既要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也要想方设法盘活撂荒地资源,让耕地焕发新活力。”

葛运良以大力整治荒片地、撂荒地为抓手,带领村“两委”成员深入田间地头,逐个地块实地核查甄别,仔细核对位置、数量、面积。随后,他们严格对标上级相关政策要求,根据前期排查汇总数据信息,按照“化零为整、农户自愿、村委流转”原则,鼓励整户外出、无劳力耕作及产出效益较低的农户,将土地统一流转给村委,由村里出面成立集体合作社经营,按照农户土地比例进行分红。

村东头有一处低凹坑塘,零散种植了一些蔬菜、果树,但由于长期无人管理,无法形成有效产出。葛运良主动协调区土地资源及农业农村等部门投入资金,对低凹坑塘及周边摞荒地进行全面平整复耕,增加耕地面积20余亩,当年就为村集体创收2万余元。

3年多来,在葛运良的带领下,全村通过退林还耕、坑洼平整、小田变大田等撂荒地整治行动,为全村新增耕地面积100余亩。

走在田间地头,葛运良的眼睛亮亮的,他说,“盘活撂荒土地,让昔日的撂荒地‘活’起来,这样乡亲们才会更有盼头,村里生态也会越来越好,我这个兵支书才算尽到了责任。”

版式设计:王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