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三个村庄和一支部队的双拥情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陈清民 李星磊 姚欣彤 责任编辑:王韵
2023-06-24 06:53:22

三个村庄和一支部队的双拥情

■陈清民 李星磊 姚欣彤

   题图摄影:史  浩  王成业

生死关头生死情缘

“第一碗饺子”敬先烈

“一鞠躬、二鞠躬、再鞠躬……”今年大年初一,第82集团军某旅“钢八连”连史馆内,官兵代表整齐列队,以视频连线方式,与相隔千里的朱村村民共同举行“第一碗饺子”敬先烈祭奠仪式。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东南的朱村,是抗战时期著名的“堡垒村”。1944年1月24日正值农历除夕,当天拂晓日伪军疯狂“扫荡”朱村。八路军滨海军区四团三营八连闻讯主动出击,与敌人展开激烈搏杀,战斗中24名指战员不幸壮烈牺牲,朱村百姓无一人伤亡。朱村保住了,八连被山东军区命名为“钢八连”,连长鄢思甲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滨海军区四团就是第82集团军某旅的前身。79年来,体制编制虽几经调整,朱村始终是官兵们牵挂在心的“第一故乡”。

每年征兵时节,该旅都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山东省、临沂市两级兵役机关协调沟通,积极征集当地优秀青年到该旅服役。战士马夫浩就来自临沂市,从小对朱村战斗故事耳熟能详的他,2012年应征入伍来到这支部队。

今年春季,该旅3名退役老兵王家宝、张扬、关红利相约共赴朱村,追寻先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们沿着前辈的足迹寻访,体悟传承“钢八连”精神的时代责任。

“我死后,请把我的骨灰安葬在朱村。”40年前,朱村保卫战“钢八连”连长鄢思甲的遗言,给全旅官兵上了生动一课。

“我百年之后要葬在朱村,继续守护朱村。”5年前,朱村保卫战“钢八连”通信员陈忠孝的遗嘱,令该旅官兵为之动容。

“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八连官兵要继承发扬信念如钢、意志如钢、素质如钢、作风如钢的‘四钢’连魂,在履职尽责中更好地服务人民。”该旅临沂籍军官李振华说。

特殊战场特殊考验

子弟兵送来“致富经”

“英雄部队‘飞虎师’来了!” 6年前,时任井尔沟村村委会主任段大春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子弟兵帮扶不会断档。

太行山深处的井尔沟村,位于河北省阜平县,曾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当年人口不足9万人的阜平县,养活了八路军9万余人。而“飞虎师”作为第82集团军某旅的前身部队,经历了抗美援朝的战火洗礼,连续疾行先敌5分钟抢占三所里,成功扭转二次战役局势,“飞虎”威名由此而来。

2017年4月,原帮扶井尔沟村的部队调整改革,改编重组后的第82集团军某旅接过帮扶重任,探索做好“暖心事”、搭好“连心桥”、建好“同心圆”助力帮扶村精准脱贫的“三好”模式。

今年初,该旅帮扶工作小组和医疗小分队再赴井尔沟村,与乡亲们共同探讨乡村振兴新路子。“能用上水渠浇灌田地,多亏了子弟兵!”段大春说。

5月初,几名战士拿着铁锹、推着小车,为旧楼翻新进行最后的收尾。这是该旅通过废弃校舍再利用,帮助创建村办企业的一个镜头。

6年来,从助力精准脱贫到助力乡村振兴,该旅不遗余力帮助“第二故乡”改变面貌,井尔沟村兴建并完善了桃园监控、蔬菜大棚、光伏发电站、公路、护路坝等基础设施。

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战旗方队100面荣誉旗帜整齐列阵,气势如虹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检阅。截至2020年5月,人民军队定点帮扶的4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令官兵们倍感自豪的是,战旗方队中“屡战屡胜连”的战旗来自他们旅;经他们帮扶如期脱贫的井尔沟村,就是4100个如期脱贫的贫困村之一。

共建共享生态文明

“环保纪律”助民护绿

4月初,第82集团军某旅官兵前往某地驻训。为保护生态环境,旅党委提出严禁使用水泥铺地。

“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带到驻训一线,基层官兵有很多事可做。”正在村庄旁搭建帐篷的某连中士毛邓江说道。

往年,因为野外用水受限,免洗的餐具外都会套上一层一次性塑料膜。今年,该旅严禁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采取野战热食前送,餐具统一回收清洗。当地春季气温偏高,降雨量较小。“这样就减少了因使用塑料制品对当地水源造成的污染。”某营司务长李建说。

“利用当地地形地貌组织野外驻训,提升了训练质量效益,也保护了生态环境。”旅领导介绍,村民与驻训官兵共同呵护一方净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驻训官兵救助受伤候鸟,在当地传为美谈。

自然环境是国家与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山水林田湖草沙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各部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演训严守“环保纪律”,阵地实现“绿色防护”,营区采取“林木伪装”,科技助力“变废为宝”。

利用训练间隙,该旅分批次组织官兵代表实地参观驻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湿地总面积14.4万公顷,是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停歇地,每年春秋两季都有大量候鸟过境。”工作人员的一番介绍,更让官兵们感受到肩头的责任:“驻训地就是我们的另一个‘故乡’,我们决不让这里的一草一木受损。”

旅史觅踪

爱民模范爱民情

■张希亮

1943年12月,该旅前身滨海军区四团一营二连副班长李传友开荒生产表现优秀,被滨海军区授予“劳动英雄”称号。

1949年1月,该旅前身某团二连、八连在执行任务中坚持做到“不怕艰苦走得好,关心战士爱兵好,爱护人民纪律好”,被授予“南下进军三好连队”称号。

1949年12月,该旅前身某团三连被授予“爱民模范连”称号。

1969年6月,该旅前身某团五连战士王茂荣守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荣立个人一等功。

1976年7月,在唐山抗震救灾中,该旅前身某团一连副连长郭凤照荣立个人一等功。

1980年底,该旅前身某团与驻地五里铺村开展“军民共建文明村”活动,五里铺村被誉为新时期“全国军民共建发源地”之一。

2000年,该旅前身某团修理连连长李秋贵,4项技术革新获国家专利,1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被军地联合表彰为“全国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

2018年10月,该旅某营战士高阳救助地方群众,获赠“鱼水情深军爱民  危难时刻显身手”锦旗。

2020年9月,该旅驻训结束返营途中帮助火车站清雪保畅通,获赠“风雪鏖战保畅通  军民一家鱼水情”锦旗。

2023年1月,该旅某营拉练途中帮助地方灭火,获赠“临危亮剑彰显本色  军地携手护民平安”锦旗。

2023年5月,该旅某营战士王敬博拾金不昧,获赠“拾金不昧好品德  保家卫国子弟兵”锦旗。

见证者说

“红马扎课堂”特约讲解员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朱村“老支前”  王克昌

“请你批评指正。”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的家中,听我说“总书记讲话我天天听”时说的这句话,如今常常被人们提起。

2021年6月,临沭县“红马扎课堂”在朱村开讲,91岁的我应邀成为“红马扎课堂”的特约讲解员,来听课的人很多。

1948年我18岁,推着小推车加入淮海战役支前队伍,萧县、徐州、蚌埠……我都到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碾庄战役,打了8天8夜。当时我军伤亡惨重,抬担架、救伤员、运粮食,夜间赶路、手脚磕破是常有的事。那时我就想,“钢八连”官兵用生命保护我们村时,没有一个人怕死怕伤,我为前方将士运粮运草运保障,苦点累点算什么,搭上一条命又算什么。

在“红马扎课堂”上,我常常要讲当年的支前口号,“反蒋、保田、保饭碗”“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粮出粮”“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军民一条心,哪有不打胜仗的理呢?

现如今,我们朱村靠着红色资源搭上“旅游快车”,村民年人均收入达3万2千多元,哪家都有车哪家都有楼。红色朱村“好日子示范片区”一村带九村,更多村庄富起来强起来。

我为啥老讲“钢八连”精神?人们为啥喜欢听“钢八连”故事?讲过这么多课后,我琢磨出一个理儿:建设新农村还需要“钢八连”军民团结、不怕牺牲的这股子劲儿!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前的沉思

■第82集团军某旅“钢八连”所在营教导员  杨  伟

我们旅除了与朱村、井尔沟村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和深厚情谊外,还通过军民共建辐射其他6个村。其中,河北省保定市五里铺村是新时期“全国军民共建发源地”之一。

那一天,我们旅优秀党员代表同五里铺村优秀党员代表一起,走进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冉庄村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开展“传承红色信仰,共铸军民情深”共建活动。

“埋伏下神兵千万……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有多少人因电影《地道战》了解到华北抗日战争中的神奇一幕。置身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一件件革命历史文物、一桩桩战斗事迹,让我们又一次重温中华民族军民团结一心、英勇斗争、抵御外侮的壮美诗篇。

“大平原上游击战为什么能继续坚持?”冉庄地道战就是最生动的答案。始建于1938年的冉庄地道长达16公里。地道以冉庄村十字街为中心,分东、西、南、北4条主干线,干线向外延伸20余条线路通往外村,四通八达、村村相通、户户相连,狭窄的地道见证了人民战争的伟力。

如今,结合我们旅使命任务和练兵备战实际,重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战友们和冉庄群众既充满信心又倍感肩头责任重大。对走好新时代军民共建之路,探索新时代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特点规律,广大军民深感任重道远。

‍‍榜 样

■武宇星 杨彦磊 文/图

在开展军民共建的过程中,第82集团军某旅坚持引导中小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与河北省保定市榜样堂学校开展共建活动时,该旅邀请优秀师生代表走进军营参观旅史馆和武器装备,了解这支英雄部队的光荣历史和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