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军人丨王留根:步兵连队里的“长机”指导员

了不起的中国军人

王留根:步兵连队里的“长机”指导员

■中国军网记者 李景璇

深夜,月朗星稀。

盛夏的豫北,燥热的空气弥漫在整个大地上,热浪一波接着一波。即便坐在屋里不动,一会也是一身汗。

刚查完岗回来的指导员王留根,轻轻拧开桌上的台灯,一份手写的“演训中无人机对未爆弹实施排爆动作设计分解图”赫然印入眼帘。在几张薄薄的A4纸上,分别用蓝笔、红笔和铅笔,标绘着各种符号和线条。

等不及脱去身上的迷彩服,王留根拿起了这几张A4纸,在橘色灯光下仔细翻阅查看。

“嗡……”由远而近的一阵直升机轰鸣声,在王留根的头顶上传来。

两年了,这声音都快成了王留根就寝前的“熄灯号”。但要搁两年前,作为一名武装直升机飞行员,此时的他应该正与战友驾机穿梭在夜幕中,或编队飞行,或配合攻击。那时的王留根,脑袋里只有飞行航线,战术动作,和耳机中传来的各种飞行指令。怎么把武装直升机飞得更“刁钻”,更“泼辣”,是每次夜航归来后,王留根和战友们热议的话题之一,也是他们之间暗暗“较劲儿”的地方。

这样简单而充实的日子在2021年的那个盛夏戛然而止。为提升部队一体化作战能力,王留根所在的空中突击旅推出了一项探索性举措——遴选优秀飞行员到步兵连队任职,一边按训练大纲完成飞行任务,一边与地面分队的战士们共同生活训练学习。然而,在这项举措出台之初,也曾出现了一些质疑之声。用一位“老飞”的话说,“怎么飞都感觉飞不够,哪儿还有时间去考虑别的事情!”

其实,对于飞行员们来说,最难的不是飞行时间的减少,而是克服从“天上”到“地下”的那道坎。就拿王留根来说,刚到连队之初,战士们“众星捧月”般的待遇,却让他感受到了“高处不胜寒”的落寞。

“战友们尊重我、佩服我,甚至崇拜我,主要源于我飞行员的身份;但在步兵连队当指导员,就要有步兵的样子,就要忘记身份从零开始!”看着内务柜中叠好熨平的飞行服,王留根在日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这段话。

角色的改变,先从脚下开始。第一次站在10米高的索降训练台上,王留根一时有些腿软眼花。以前开武装直升机,瞬间从地面腾空直刺而上,还感到不太过瘾;现在从“一树之高”瞧下去,眼前5厘米粗的索降绳,却让手心里密密麻麻都是汗。

“没有人天生就是勇士。在咱们连,要想成为勇士,就得靠胆子和茧子!”每当新兵下连,王留根的第一堂思想教育课,总会从自己那次索降“初体验”讲起。新兵们听得激情澎湃,老兵们也会下意识地搓搓自己的手掌。

在连队工化班班长多吉看来,指导员的本事可远不止此。战士们要是碰到了困难,经他一点拨总能云开雾散,让人听得明白、干得有劲儿。

那是2021年底的一次演习。当时,连里受领了一个全新的训练课目:依托某新型引导系统召唤空中火力支援。这个新系统对空地协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步兵从登机搭载到搜寻目标、锁定目标再到索降突击,需要与直升机进行实时联动、分秒不差。

任务下达后,大伙儿立即热火朝天的投入到前期试训当中。但练着练着,多吉和几个班长就开始犯嘀咕:咱战术搞得再熟、点儿卡得再准,就能保证和直升机配合得天衣无缝?

王留根很快就看到了战士们的顾虑。每次训练间隙,他都会叫上连里的训练尖子,和直升机飞行员一起复盘研究,鼓励大家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在这个过程中,王留根结合自己的索降经验提出的飞行建议,不仅让多吉暗暗竖起大拇指,更是让飞行员眼前一亮。

演习正式开始后,随着任务的下达,直升机就像长了眼睛一样,通过不断主动调整飞行角度,给后舱的步兵创造出行动良机,很快实现了空地配合的“精准对标”。

两年来,从指导员王留根的身上,多吉和连里的班长骨干学到了很多。在强军征程上,既要有所作为,更要主动作为。这不,为减少排除未爆弹过程中造成的人员伤亡隐患,多吉和新分配来的军校学员胡科一起研发的那个“无人机排爆方案”,经过反复修改论证后,在这个平静而又火热的夏夜,又一次悄悄搁在了指导员王留根的案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