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军人丨耿海宁:战鹰从打仗思维里飞出

了不起的中国军人

空军航空大学某团飞行教员耿海宁——战鹰从打仗思维里飞出

中国军网记者 王韵  通讯员 王文博

“选择蓝色,就有了雄鹰的本色;理想插上翅膀,怀抱抚爱山河……”每年带教学员结业,耿海宁总把空军航空大学的校歌《蓝天召唤我》认真地抄录在纪念册上。

翻开耿海宁的履历,耀眼的成绩诉说着他的不一般:学习期间两次获评“百优学员”,在空军航空兵某旅期间驾驶战斗机纵横云海,选择进入院校任教,以总评成绩第二名完成教官改装,带教首期就有两名学员被评为“尖子学员”,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四有优秀军官”……从飞行学员到战斗机飞行员,从战斗机飞行员到飞行教官,每次换羽都做到了振翅高飞。

耿海宁近照。汤涛摄

“朝着什么方向启航,决定你能飞得多高多远。”身份在变,机型在变,任务在变,不变的是荣誉背后那颗向战而飞的初心。

2014年,耿海宁以学分绩点排名第一的优异表现转入空军航空大学校部学习。各门类专业摆在面前,一向“学霸”的他也挑花了眼。一名军事教员的话像流星一瞬,打开了耿海宁的视野:想想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飞行员。对空战知识日积月累地学习和对外军军演动态关注的习惯,让耿海宁敏锐地感知到了体系作战中数据链战术应用的战场前景,遂进入相关专业深造,并以一篇“含战量”十足的论文为这一学习阶段画上完满句号。

琢磨打仗对耿海宁来说,不仅是热爱,更成了一种信念。不熟悉他的人,总会惊讶于这名面容清秀的蓝天师者打仗的劲头竟然这么足。一同任教的飞行教官赵关山说:“耿海宁总是比别人离战场更近一点。”

能精确操控战机的手,要拿起陌生的教鞭,并不容易。走下战斗机登上初教机,那种似乎“离打仗更远了”的感觉曾让他一时迷茫。

2020年八一前夕,习主席视察空军航空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耿海宁一字一句反复研读讲话内容——“院校同部队对接越精准,课堂同战场衔接越紧密,培养的人才越对路子。要围绕实战、着眼打赢搞教学、育人才,做到教为战、练为战。”他认识到:“飞行员对抗在云端,但他们的飞行教员已经先交锋于课堂。战斗机是单舱,是想自己怎么打;初教机是前后舱,要想怎么教学员打。”

耿海宁悉心指导带教学员飞行动作点明注意事项。汤涛摄

离战场近点,再近点。他沉下心,潜心研究教学方法,结合部队作战实际需要,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汲取吸纳各类先进育人理念和成熟的实战化训练经验用于指导授课。他带着学员自主设置实战背景、规划航线动作,让“硝烟味”更浓厚:长机同僚机正执行陌生地域实施打击,需要跨越“敌占区,避开雷达搜索和地对空导弹威胁;学员年纪小志气高,夺取“金头盔”“金飞镖”,耿海宁带着他“泡”战术拓展研究室和飞机模拟训练室,研究战术动作,培养战斗意识,定期组织模拟的飞行对抗。两名“尖子学员”就是这样“炼”成的。也是这一年,耿海宁在深耕飞行教学的同时,和战友们研战的步履不停歇,研究成果荣获了“2020中国国防经济学年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21年,耿海宁和几名飞行教员组成“为战抓教”团队,参加“为战抓教研讨交流活动”。初级飞行训练教学领域是飞行员成长成才的初期。有人不太看好,觉得这个阶段的教学成果没有什么竞争优势。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团队,在军队各院校的共同角逐中脱颖而出,融入耿海宁等飞行教员心血的精品课在全军院校长集训中作为代表示范。

讲台上的他坚定从容。耿海宁详细地讲解自己对空战理论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我军外军的作战情景,深入把握飞行学员生理心理变化……他长久以来的思考钻研、不知寒暑的实装飞行和对培养能打仗飞行员的探索和渴求,在这一刻结出了硕果。

前不久,复盘某次飞行训练任务,一名学员认识到自己的报告词不够精准简洁,有点“懊悔”。耿海宁向他讲清“每一秒都是不容错过的战机”的道理后,在训练间隙却显得很“兴奋”:“这个学员有这个战斗意识,证明他有了打仗的思维,能成长为角逐空天的制胜力量。你说我能不高兴嘛?”

耿海宁的办公桌上有一排永远对准蓝天的飞机模型,格外引人注目。看着歼-16、歼-20等先进战机的奋飞姿态他笃定且骄傲地说:“这些我带教的学员以后肯定能飞好它们。”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