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山间有磐石 久琢玉自华——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高玉华

来源:新华社 作者:黄一宸、程成、徐弘源 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1-08-09 15:59:42

战略支援部队某大队一级军士长高玉华操作工程机械(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49岁的高玉华是战略支援部队某大队一级军士长。当兵32年,他数次参与重要设备设施保养,精通50余种装备操作与维修,常常是接到命令就一头钻进深山,再下山已换了季节。

“山里肃静。”高玉华说。他待过最偏僻的山沟,要拐上180多个弯出山,才能看见村镇上空的炊烟。

但高玉华从不觉得寂寞。无论山上山下,他的日常作息始终规律:早起锻炼、白天工作、夜间学习。

今年是三级军士长耿志刚与高玉华共事的第15个年头。在他眼里,高玉华有很多习惯从未改变,比如在起床号响起前跑完5公里,比如下了班就翻书补充理论知识,比如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最好。

“那时山路很长,路的尽头是我们连队的大门。”耿志刚回忆。2006年,高玉华到某部巡修,发现一台发电机组有“旧疾”,当时耿志刚是设备主要操作手:“这是长期故障,打我班长的班长还在时就有了,一直找不到解决办法,不影响执行任务也就在那放着了。”为找出问题所在,高玉华花了2天时间,反复拆卸、安装、比对……终于让设备恢复了正常运转。

“作为军人,机械设备就是手中的武器,我要保证它们一直处于良好运行状态。”32年来,高玉华始终抱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经他手“重焕生机”的设备不计其数。日子久了,高玉华细致掌握了部队配发各型设备的操作方法和维修要领,从整台设备的构造、原理到每个零件的形状、技术参数,都了如指掌。

战略支援部队某大队一级军士长高玉华(右)演示操作要领(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班长,在连队官兵的讲述中仿佛无所不能。“高班长会一手耳听判障的绝招!”排长曹长乐说,她曾亲眼看到高玉华把改锥抵在油机上,耳朵紧贴着改锥柄,一会儿便找出了故障点。

但在高玉华看来,耳听判障只是一种手段。“通过声音发出的具体部位判断故障并不难,只要用心都能做到,迅速把东西修好才叫高。”

近年来,部队机械设备加速更新换代,对维修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兵龄越长,压力越大”或许不仅是高玉华一个人的心声。他迈过的其中一道难关,是机械自动化。除了掌握机械基础,还要了解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知识。

高玉华不懂英文,就在键盘上贴满中文标签。休假在家练习键入时,妻子杨军华笑他手笨:“那手就像铁耙子,一根指头下去摁到两个键。”由于长期从事修理作业,高玉华的手指弯曲、指关节肿大。他搬得动上百斤的重型机械配件,却难以准确地敲击键盘。但他拿出了连接电路一样的耐心,不停地练,直到能盲打。

2012年,在某单装终端标准化大比武中,40岁的高玉华迎战20多岁的战士们,拿下军事体能、重装拆卸等多个课目第一名,剩下最难的一个课目,就是他为之昼夜备战的自动化控制,而对手是一名直招入伍的大学生士官。赛前,高玉华白天跟着地方技校的老师学编程,晚上对着电脑练到后半夜,遇有琢磨不通的理论拿起电话找人请教,碎片时间捧着本子记快捷键。最终,高玉华以微弱优势取胜,第一次证明了自己的机械自动化控制水平。

那年,高玉华捧回了比武第一名的证书,还有一枚二等功章。后来,这枚章也上了连队荣誉墙:高玉华,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2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7次……

在军人职业生涯的下半场,高玉华的岗位角色由操作手转向教练员,先后10余次被聘为全军各类专业培训教头,培养出的500多名技术尖子遍布基层连队。据大队政委银大雄介绍,目前队内多数业务骨干都是高玉华带出来的兵。

战略支援部队某大队一级军士长高玉华(右)现场指导排除工程机械故障(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为更好地发挥“兵教头”示范效应,战区级单位特批设立“高玉华训练室”,作为专业教学、职业鉴定考核等场地。训练室内,常用的修理工具、零配件被高玉华码得整整齐齐,其中还有他发明的便携式拆卸减压阀座扳手、喷油泵驱动齿轮取出器等。

“我在部队学到了技术,只要部队需要,我就铁心跟着部队干。”去年,服现役满30年的高玉华递交了延期服役申请书,想继续为部队人才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件事上,妻子杨军华明白,丈夫的信仰坚如磐石:“军人的职业融到他骨子里了,我支持他。”唯一让杨军华挂念的,就是丈夫的身体状况。“10年前,医生就说他腰椎间盘突出很严重,建议尽快手术,但他不肯。”

得知诊断结果的高玉华回到连队后,依然像往常一样搬汽缸盖、扛风管、拉钢绳,对腰伤绝口不提,体能考核还达到了军事体育特2级标准,拼起命来就像一块不知疼的石头。

“我是普通一兵,能完成好组织交给我的任务,就证明我对部队还是有用的。”高玉华说。

(新华社长沙8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