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科研人员要面向产业需求,培育“会下蛋的鸡”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崔爽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0-11-19 15:38:02

10月22日,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开幕,在主题为“新形势下的技术创新之道”的CCF 2020 CTO高峰论坛上,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呼吁重视产业技术的发展。

“国家强盛的基础是企业。”李国杰表示,经济学家统计,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改变了人类生活的160种创新中有80%以上都是由企业完成的,今天全世界70%的专利和2/3的研究开发经费都出自企业。

在他看来,产业技术是国内科学技术发展最薄弱的一环,而企业是夯实这一环节的关键,必须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产业需求是科学研究的原始动力

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很强的拉动力,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应有多层次的互动。

李国杰强调:“所谓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不是看基础研究有什么新成果,而是看产业有什么研究需求,产业需求是引导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的原始动力。”李国杰说。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是没有研究开发活动的“生产车间”。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产业技术。因此,“IT企业的领导们要担起振兴产业技术的重任,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李国杰表示。

产业技术不能做不下蛋的“公鸡”

一般而言,实验室技术是突破单项技术,一白遮百丑。而产业技术则不能有明显短板。

李国杰表示,实验室技术也许能解决90%的产业需求,但剩下10%的需求可能要花10倍的精力去解决,甚至要把整个技术推倒重来。他举例说,机群文件系统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经过三代博士生的努力仍不能商品化,直到其开发人员毕业进入公司后按产业技术的要求又攻关了几年,才形成今天曙光公司的拳头产品Parastor。

不同于实验室技术,产业技术必须考虑推出时间、成本、鲁棒性、兼容性等约束,在有限制条件下的创新有时比原始创新还困难。

产业技术不但要说得清,而且要做得到,不能做不下蛋的公鸡。产业技术人才不能只做“治学之材”,而应当是“治事之材”。

研究目标不要追求发了多少文章得了多少奖

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洛夫特教授曾说:“中国的研究人员对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得到的研究资金数量非常感兴趣,但我的建议是远离这些指标,关注其他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

李国杰强调,做科研申请到多大的科研项目,掌握多少科研经费,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承诺与责任。发表了多少文章,获得了多少奖励都是中间结果,最终要看对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有没有实实在在的贡献和影响。

虽然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不必做出可商品化的产品,但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考虑产业界的需求,基于不合理的假设写出来的论文将被历史淘汰。所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就是指以发展产业技术为主要目标。

健康的产业生态需要企业互赢共生

对中国的产业技术,网上有自吹自擂的“好得很”派,也有妄自菲薄的“糟得很”派,很多意见以偏概全,对我国的科技真实水平缺乏理性的判断。

李国杰直言,发展产业技术一定要有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环境。多年来中国的企业只讲竞争,不讲互赢共生的企业命运共同体。信息领域更是盛行“狼文化”和“赢家通吃”,几乎没有同行企业“竞争前的合作”。

因此,李国杰呼吁:“希望计算机界的企业一起构建企业命运共同体。”从关注自我的输赢升华到关注整个产业生态的发展,理念上要作重大调整,“为中国的IT产业冲出重围作出历史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