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抵达到撤离,白衣战士回望战斗岁月,无限感慨在心中。抗疫一线,他们全力救护患者,期盼他们早日康复与家人团聚;面对不畏艰险全力救护的医疗队员,广大患者也为他们祈福,短短一句话、一个表情就能温暖白衣战士的心。翻看医疗队员的一篇篇日记,这些医患真情故事令人动容……
护士吴静:能得到患者的信任与肯定,是我最自豪的事
翻开在武汉期间写的战役日记,回想起这段日子的经历,我既自豪又感动,同时也有很多收获。每次进入红区穿上防护服,我的护目镜总会起雾,高强度的工作总是会让我里面的衣服湿透,但每次患者病情好转与我流畅交流的时候,我便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病房里,我和62床的潘叔叔成了忘年交,潘叔叔一直有些焦虑,同室患者病情也影响他的睡眠,得知情况后,我主动与潘叔叔的责任医生沟通,帮助他调整床位,在治疗与护理上我也成为了潘叔叔的智囊团,潘叔叔非常感激我对他的帮助。在他康复出院后发来微信向我报平安,并且说:“你们撤离的时候一定要告诉我,我一定要欢送你们,也希望你们重游武汉,重新认识武汉这座城市……”4床徐阿姨由于病情的原因需要转院,转院当天她哭着对我说:“我不想转院,我就想在这继续治疗,我相信你们,你们治病治的好,又温柔细心,我哪也不想去。”这一刻,我深知这是患者对我们的信任与肯定,我很自豪。

吴静护士(左一)在工作中
最让我感动的是33床从敬老院转来的赵大爷,70多岁了,他入院后精神状态不好,也不想吃饭,我就和护士赵维娜一起给他喂饭,陪他聊天,当天老大爷吃了一盒饭,并对我俩感激地说:“谢谢你们,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你们可以平安回家!”听到这句话,我没能控制住自己的眼泪……
护士赵彬彬:与病重柳奶奶的交流在不言中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离开武汉已有时日。夜里辗转反侧,回想起战疫的点点滴滴,许多温馨又感动的画面让我难以忘怀。
30床的柳奶奶,今年70多岁了,是新冠重症患者,不能说话,生活上也全靠护士。我们每次进入红区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柳奶奶,给她做生活护理,喂饭、翻身、清理尿不湿……我们做这些,只希望能让柳奶奶感受到我们就是她的亲人,在这孤寂的日子里给她支撑与温暖。
柳奶奶在我们科室救治10多天后,要转科治疗。闻此消息,一股热流涌到双眼,我迅速抬起头,告诉自己不能哭,柳奶奶在等着我,我还要继续完成最后的任务。我来到病床前为她吸痰,我深知做这种操作风险很大,但这是我的责任——我要对患者负责,减轻她的痛苦。护理结束后,看到她平稳的呼吸,安详的表情,我知道她一定比护理前要舒服得多。她不能说话,但此时老人看着我的眼神分明是在说:“谢谢你们,我舒服了好多。”我心里暖暖的,觉得即使再苦再累再危险,这一切也都值得。

赵彬彬护士(右)与患者合影
医生田弘极:治愈出院的病人夸我是最美的人
在武汉期间,我经历了好多事,接手了好多病人,这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潘哥。
在武汉时的一天,我被一阵急促的铃声从睡梦中唤醒。“田医生,我询问了值班医生,我的核酸终于两次阴性了,我可不可以出院?”“当然可以,我这就帮你安排!”只言片语之间,我收到了来到武汉之后最开心的消息。
潘哥是我收治的第14位新冠肺炎患者,40岁的他单从外表看不出来任何肺炎的表现,而我也第一时间宽慰他:“放心,你这么年轻,症状也不重,可以很快出院的。”不过现实却给了我沉重的回击,第一次核酸检测阴性,第二次阳性,第三次阳性……接连不断的阳性结果让潘哥的出院愿望成为了泡影,看到他情绪从开始的期盼逐渐萎靡下去,我也仿佛被无形的重物压得喘不过气。

田弘极医生与患者合影
潘哥是独生子,父亲因为新冠肺炎去世了,因为需要隔离,潘哥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他只希望能尽快出院,看看父亲的遗物里,是否有父亲想说而未说出口的话语。
经请示上级医生调整新的治疗方案,终于在入院第20天,潘哥的核酸检测结果连续两次阴性,符合出院标准。顺利出院的前一天,在和我合影时,潘哥说:“我虽然不知道你长什么样子,但你一定是最美的人”。
李志军 、高庆德、杜英剑/整理 张梦瑶/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