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丨“民参军”要什么?不要什么?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魏宏涛责任编辑:杨帆
2018-02-05 10:18

人才回流“流”向哪

“海归五人组”的告白

“民参军”要善于“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令人瞩目的中国“人才回流”,为何大多“流”向国家战略?深圳一家集团公司的探索实践,可谓一个生动解答。

8年前,26岁的刘若鹏回国,怀揣向母亲借来的20万元,与海外归国的4位学子一道,满怀一腔热血扎根深圳创业,立志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力量。

8年后,企业专门从事超材料技术装备、创新航空器及人工智能研发制造,举世瞩目。

这8年,正是军民融合战略从播种培育到落地生根的关键时期。“海归五人组”如何带领出一家“民参军”优势企业?这得益于他们不负国家重托,始终朝两个方向努力:第一努力成为“新时代的钱学森们”;第二努力“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一个努力有了初步结果,集团的部分超材料技术已经应用到我国重要的军事装备上。”面对记者,刘若鹏欣喜地介绍,第二个努力正在显示出威力:集团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等战略,实现了跨代式发展,向世界级创新企业迈进一大步。

在“海归五人组”看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更需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于“择”,他们有两个比喻:一是像八爪鱼那样,触角伸向四面八方,遇到人才就一定紧紧抓住不放;一是像地瓜藤块茎那样,根始终扎在泥土中,接地气广吸养分。通俗地讲,军民融合既要“仰望星空”,瞄准未来二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需要;又要“脚踏实地”,满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急需。两者的统一,呼唤在更大范围内配置人才资源。

采访手记

瞄准沙场“痛点”

做长企业“短板”

风冷柴油机、海水淡化器、超材料技术,这些“民参军”优势产品技术成功的秘诀之一,无外乎瞄准了战场上的“痛点”。稳定可靠的动力源、大洋内陆稀缺的饮用水、颠覆性的隐身材料,无一不是沙场定胜败的要素。

这些战场上的“痛点”可不好解决呐!有人曾打趣,这些需求“痛点”就是一个个“坑”,需要有心人来填充。坑坑洼洼的“民参军”征途上,确实很难立得住脚跟,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被某个军用指标绊一脚,跌入“坑”中。如果低头向下,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脱坑”也就遥遥无期。相反,如果抬头向上,把这些“坑”当作弥补产品缺陷,做长企业“短板”的良机,这些“坑”自然成了个人快速成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台阶。同样一个“坑”,态度不同,结果迥异。从某种程度上看,军民融合战略有助于实现个人成长、企业发展、国家强盛三者的有机统一。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这也许是洪里荣、张广德、刘若鹏们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