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武器装备采购领域面临供需矛盾。化解供需矛盾,“民参军”是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民参军”市场主体,以需求为主导,向着源头找需求,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进行一场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民参军”呼唤“供给侧改革”
当前,武器装备采购领域面临供需矛盾。
需求侧,国防和军队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国防和军队建设亟待提高建设质量效益,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
在供给侧,现阶段国防科技工业体系难以满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化解供需矛盾,“民参军”是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民参军”市场主体,以需求为主导,向着源头找需求,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进行一场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个“民参军”故事,可以看作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横切面。
“民参军”要什么?不要什么?
——从三个故事看新时代民间力量参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创新路径
■中国国防报记者 魏宏涛
中国制造“痛点”在哪
“风冷柴油机”的启示
“民参军”要有“甘坐冷板凳”的执著劲
“再过几年,我们这家企业就一百年了。”对着眼前一款风冷柴油机,两鬓略微斑白的洪里荣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谁也没想到,在中关村首届科技军民融合专题赛,这款小小的风冷柴油机竟然得了一等奖。这家源于民国时期的百年企业由此开始为人所熟知。
军方为何偏爱这款风冷柴油机?其设计、性能均远远超过国内同类产品,拿到国际上也毫不逊色。军用可以为特种车辆、液压设备、自动装填、发电机组等提供充沛动力;民用可以广泛适配各类柴油动力无人机、小型船舶、交通运输,适配范围广,市场需求巨大。
“仅仅研发环节,就花费了我们近10年时间。”总结“民参军”经验,这款老字号柴油机除满足军用需求外,坚持做到了核心技术“人无我有”,产品工艺“人有我优”,生产、质检等环节一个“不马虎”。产品倍受青睐的背后,正是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支撑。
放眼国内,一些“民参军”产品技术难题早早攻克,却卡在了缺乏成熟可靠的“工艺”上,以至于“量产”遥遥无期。这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诸多“痛点”中的一个。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化解中国制造这个“痛点”,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恰都离不开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塑造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