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地 激荡拥军潮

——上海市闸北区做好新形势下拥军工作纪实

来源:国防报作者:钱 静 缪爱军 本报记者 丁绍学责任编辑:张兆国2015-08-26 08:24

8月13日,上海闸北党政军民联合在“八一三”淞沪抗战重要战场——上海四行仓库旧址开展纪念活动,教育告诫军民勿忘历史、强我国防。(白仲云摄) 

8月上旬,多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活动在上海市闸北区举行。1937年8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八·一三”事变,向上海大举进攻,闸北就是当时中国军民抗击日军侵略的主战场之一。

铭记抗战历史,汲取精神力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闸北区始终不忘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先后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和平年代,不能忘却远去的硝烟,要在每个人心里筑起烽火台”

关心支持国防建设、深入普及国防教育,是闸北区拥军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和平年代,不能忘却远去的硝烟,要在每个人心里筑起烽火台。”闸北区把国防教育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在区委党校开设国防教育课,邀请知名军地专家围绕国防和地缘政治热点话题作安全形势报告,定期组织区委班子成员和处级以上干部过“军事日”。各个基层武装部还建立“国防园”,定期开展人民军队英烈事迹专题展、国防和双拥知识网上竞赛活动,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已经成为全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闸北红色资源丰富,每逢节假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部遗址、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湖州会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总会有许多群众自发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有强大的国防,才会有和平安宁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要真正关心国防建设、真情支持部队发展。”感受着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群众纷纷如是感慨。

“立足小区域,建设大国防”,是闸北区各级抓好拥军工作的共识。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先后投入资金改装通信应急指挥车,为全区各个街道、镇建设战备器材库和添置民兵应急排装备器材。2014年,在规划某商业区建设时,区领导得知方案影响某部军事设施安全后,及时调整方案并采取多项措施,保护了军事设施安全。

“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是双拥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在新形势下开展拥军优属工作,闸北区党政领导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是双拥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为使拥军工作驶上快车道,闸北区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计划,区领导与各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定期召开双拥工作会议、军地联席会议,健全完善双拥服务网络,形成军地互动、齐抓共管双拥工作的良好局面。

2013年,着眼解决驻军单位干部住房问题,闸北区将场中路等5个部队居住小区列入旧公房综合改造工程计划,减免部队建造经适房配套费,并划拨土地为某部建造幼儿园、修建荣誉馆。他们还开展“故乡指导员”活动,通过签订一份爱兵协议书、定期发送一封慰问信、工作日组织慰问军属活动、老兵退伍时举办一次就业推荐会等方式,让子弟兵倍感“第二故乡”的浓浓亲情。

闸北区内共有高新科技企业130多家,科技资源雄厚,为加快辖区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他们一方面把科研成果直接嫁接于驻军军事训练,依托地方人才、场地、设备帮助驻军开展科技练兵,组织开展“送知识、送技术、送设备”等系列拥军活动。另一方面,按照“优先解决、优先保障”原则,投入资金新建国防动员信息工作站和作战值班视频监控系统,为区人武部进行信息化改造升级。

“把部队官兵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对他们高看一眼、厚待三分”

闸北是上海陆上客运、货运的聚集地,同时又是交通枢纽。在人潮汹涌的铁路上海站,往来的旅客发现,站内巨大的电子屏幕定期滚动播放拥军标语,军人购票窗口和军人候车大厅为过往军人提供周到热忱服务。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军转干部、退役士兵以及随军随调家属安置压力加大。面对矛盾,区领导的态度坚决:“军人与军属的就业安置是一项政治任务,把部队官兵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对他们高看一眼、厚待三分。”

这些年,闸北区各级军转安置部门和相关单位坚持“师团干部预留岗位安置、优秀干部重点安置、边远艰苦地区干部特殊安置、特殊岗位干部优先安置”,逐步规范了考试考核择优录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指令性保底分配等安置办法;积极拓展退役士兵安置渠道,协调组织双向选择;安排军人子女到区内较好的中小学就读。据统计,闸北共安置594名退役士兵和229名军嫂就业,安排507名军人子女入学,基本实现了部队、单位、个人三方满意。

据区人武部部长张清介绍,闸北着眼完善社会化大双拥格局,打造出多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拥军品牌:设立退役士兵就业指导员、兴办“军人驿站”、创立社区优抚对象关爱服务项目“红帆船”、推出军嫂就业保障卡等,双拥成为闸北的亮丽名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