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誉为“古九州之一”的青州市,有一位退伍军人的事迹在广为传诵,赢得了无数市民的感动。他是一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灾难并没有让他停止追逐梦想的脚步;他是一位有责任感的企业家,自己富了不忘帮扶贫困的乡亲;他是一位有良知的慈善家,近几年来为社会福利事业累计捐款300余万元。
他就是,青州市铭亮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在亮。近年来,他先后被青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优秀民营企业家”、“捐资助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被青州市政府残联授予“爱心大使”;连续6年被青州市教育局评为“尊师重教先进个人”。
甘于奉献。上前线打过仗的人,吃点苦算什么;
我是共产党员就应该模范带头,吃苦在前,服务好群众
今年46岁的冯在亮,1965年出生在青州市庙子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1983年10月,年仅18岁的冯在亮穿上了日思夜想的绿军装,成为济南军区某炮兵团一名机智勇敢的侦察兵。在部队,冯在亮能吃苦、肯受累,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士兵”。1985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他主动请缨,要求到云南前线参加战斗。在越南前线,他发扬军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多次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侦察任务,组织上为他记三等战功1次。1986年冯在亮凭借突出的表现在战场火线入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1987年,冯在亮谢绝了组织的留队要求,他不是不想留队提干、上军校,而是他清楚地知道:就凭自己肚子里那点墨水在部队不会有发展,不如早点回地方为乡亲们做点事。退伍后,冯在亮被安排到青州市庙子镇供销社工作,成了供销社的一名业务员。那时正是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业务量很繁重,整个庙子镇老百姓日常百货用品都在那里供应,业务员就成了一个很辛苦的差事。冯在亮不怕吃苦、也不怕受累,不管多忙多累他总是对顾客非常和蔼,大家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勤快能干的小伙。为尽快熟悉业务,冯在亮总是坚持每天第一个到单位,先把物品、柜台和货架擦拭的一尘不染,然后详细记下各种物品的摆放位置。在供销社没有正常的节假日,越是节假日越忙。冯在亮在工作中任劳任怨,有时候忙了,他连饭都顾不上吃;忙一天腿就像灌了铅,整个人就像散了架。每当累了他总是这样告诫自己:我曾是一名军人,上过前线打过仗,吃点苦算什么;我是共产党员就应该模范带头,吃苦在前,服务好群众。
有苦就有甜。1993年,业务突出的冯在亮,被组织上提拔为供销社业务主任。
自强不息。当过兵的人没有孬种,我不会
轻易被打垮,失去了双腿还有双手,还有
健全的大脑,灾难不能停止我追逐梦想的脚步
正当冯在亮准备大展宏图之时,1997年供销社内部开始了编制体制改革,整编就意味着要有人下岗。在那个年代,下岗带来的不仅仅是失去“铁饭碗”,从头再来的彷徨,更是考验一个人意志和能力的试金石。作为党员的冯在亮,甘愿牺牲自己把机会让给了别人。下岗后,他闷在家里,目睹了家乡父老乡亲依旧过着困苦的日子,心里隐隐作痛,暗暗发誓要带领乡亲们走出贫困。如何寻找项目?怎样带领乡亲们致富?成了冯在亮首要考虑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苦思冥想后,他想到了当地丰富的铁矿资源。有了目标,就要为之付出艰辛的劳动。冯在亮凭借在部队锻炼的坚强意志和供销社10年的工作经验,走南闯北考察市场,到处进设备、找客户,那些日子忙碌又充实,创业的激情孕育着梦想,他就像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士,时刻处在“战斗”的状态。苦心人天不负。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冯在亮终于建起了属于自己的选矿厂和冶炼厂。 正当工厂生意日渐红火之时,2000年10月,一场无情的车祸令冯在亮高位截瘫,从此成了一名残疾人。车祸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冯在亮不肯接受现实,他整天闷在家里发呆,心情郁闷到了极点。他不敢想象自己的未来,难道就这样在轮椅上度过一生,一事无成吗?难道就这样让家人照顾一辈子吗?难道就这样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吗?一连串的问号从他脑海里冒出来,他想到了自杀,死了自己就不会有这么多痛苦。但当他看到一直跟自己打拼的职工,看到妻子儿女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冯在亮禁不住暗骂自己的自私。“当过兵的人没有孬种,我不会轻易被打垮,失去了双腿还有双手,还有健全的大脑,灾难不能停止我追逐梦想的脚步!”那段时间冯在亮总是这样激励自己。
知道冯在亮的人都清楚,他是个不服输的人,骨子里有一种军人特有的倔强和坚韧。出院后,他不听亲人朋友的劝告,坐着轮椅历尽磨难北上黑龙江、南下安徽、东到韩国,为家乡的矿产资源寻找市场。青州市委、市政府和庙子镇政府得知情况后,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注册成立了“铭亮铸造厂”。创业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是相当艰难,但再苦再难冯在亮都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企业开始盈利且日渐红火,还吸纳了很多本村的富裕劳动力。这让冯在亮喜上眉梢。
冯在亮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他给自己定下了更高的奋斗目标。2005年,他抓住机遇果断扩大了企业规模,成立了“铭亮商贸有限公司”。冯在亮亲任董事长。公司成立后,冯在亮凭借诚信经营和科学管理,生意伙伴迅速遍及全国各地,带动并激活了庙子镇一大批相关企业。他的公司每年都为国家创收不少利税,排解不少难题,为本地80多名下岗职工和残疾人安排了就业岗位。 “如果没有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有关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我的创业路还不知是什么样。都说创业难,可是我觉得只要有恒心,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采访中冯亮这样告诉笔者。
守望幸福。我觉得回报社会,才能真正
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吃水不忘挖井人。冯在亮富了,他没有忘记政府给予他的支持和帮助,没有忘记家乡父老,更没有忘记那些比自己更困难的人。他把自己有限的资金拿出来捐资助学、扶老助贫,先后为庙子初中、小学捐款6万多元,为学校建设了教师健身室、乒乓球室、学生心理咨询室;捐款2万元资助两名孤儿学生完成了学业;捐款11万元用于当地敬老院的设施改造,改善孤寡老人的居住条件;为四川灾区捐助15万元的救灾物资;走访本镇60岁以上的残疾老人560人次,送出慰问金和物资12万元。近年来,冯在亮为绿化村庄、整修公路、帮助残疾人创业累计捐款300万余元。
冯在亮深知残疾人这个群体生活的艰辛,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蓝天白云不是正常人的专利,残疾人同样可以拥有阳光雨露,我们应该向他们伸出一双真诚的双手。”冯在亮知道,帮助残疾人仅凭同情、捐款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给他们尊重。腿有残疾的魏奉祯是庙子镇人,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因一次事故失去一条腿,巨大的心里压力几乎摧毁他的意志。这一切,冯在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像兄长多次与魏奉祯促膝长谈,为他出谋划策,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解开了魏奉祯的心结。冯在亮还无偿为他提供启动资金,开设了庙子第一家山货店。魏奉祯不负众望,把山货店经营成了集采购、营销、批发零售于一体,产品畅销省内外,成了庙子镇小有名气的个体经营户。为残疾人朋友树立了好的榜样。
东夏镇青年李振江,因一次意外从高空坠楼成了残疾人。他自学医学知识帮助许多残疾人得到了康复治疗,深受社会好评。青州残联为李振江提供近万元的资金帮他创办了“青州市残疾人康复服务部”。美丽贤淑的高柳镇农家姑娘冯喜盼摒弃世俗观念,顶住外界的压力与他相爱。冯在亮被李振江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他们真挚的爱情所感动,个人出资10万元为他们添设康复设备,装修新房,并参加主持了他们的新婚典礼。
“十多年风雨人生路,是梦想为我撑起一片天。在梦想升起到破灭,再从破灭到升起的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社会支持对残疾人创业的重要性。我觉得回报社会,帮助那些比自己更困难的人,把企业发展和扶弱助残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会体现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冯在亮在“自强模范”表彰会上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