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件装备物资会“对话”,数千套设备实现自动感知——
信息联保,物联网络精确保障
前不久,团里组织应急战备演练。
任务下达,部队紧急携装出动。指挥中心里,所有战备物资信息都在网上实时显现。
机动途中,某分队野战通信方舱内的交换机机盘发生故障,通信被迫中断。
紧急关头,机盘上的感应模块自动将故障上报至维修中心终端。半小时后,一台新的机盘从就近某通信站运送到该分队官兵手中,通信迅速恢复。
过去,遇上这样的故障,只能依靠临时抢修,经常延误战机。如今,通过“智慧军营”的信息联保系统,确保了任务按时完成。
战备仓库,一个个货箱排列整齐。保管员赵斌告诉记者,这些货箱看上去都一样,其实每个箱子都有自己的“电子身份标签”,具有定位、跟踪和管理功能,调取物资只要轻轻一刷便可完成,非常方便。
要实现打赢目标,就必须运用信息技术让保障精确到位。对此,该团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
为了让物品“开口说话”,他们运用二维码和射频识别技术,将传感器嵌入战备器材室、装备物资库,为每一件器材制定“身份标签”,随时清楚“有什么、有多少、在哪里”。通过射频管理技术对入库、调拨、出库、库存盘点等各个作业环节数据进行自动化采集,实现后装物资联网统调,精确管控。
为了让设备自己“思考”,他们在坑道、库房、机房安装环境感应装置,只要坑道、机房的温湿度超过正常值,调温调湿装置就会自动启动,确保了机电线设备的正常运转。
“丁零零……”记者采访期间,值班室警铃再次响起。
“××坑道湿度超标”,值班终端收到100多公里外的坑道报警信息。随即,排湿系统自动启动,10分钟后,湿度值恢复正常,电脑告警消失。
该团“智慧军营”投入实际运行以来,日平均访问量1500余次,累计传递消息5万余条,组织网上教学近百次、战备演练50余次,系统总体稳定,效益发挥明显。团队的信息化建设已给日常战备值勤、教育训练、部队管理和军营生活等方面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