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参谋殷鹏随即通过车辆管控系统,向沿海方向在外巡线车辆发出限速指令。
视频显示,大雨中,一辆巡线车正以4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前行。车载终端向驾驶员发出警报:“雨天限速25公里每小时,你已超速。”驾驶员及时减速,告警停止,车辆平稳前行。
“我们的智慧军营运用了卫星定位、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能够对外出执行任务车辆实施位置追踪、定位监控、超速提醒和跨区报警等时指挥和管控。”殷鹏告诉记者。
在部队管理上,团长常如平心里有一笔账:全团几十个连站队分散在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平均每天出动巡线人员数百余人次、车辆几十台次,巡线里程数千公里。在这样一个高度分散、机动频繁的团队,必须借助信息化“触角”来延伸管理半径,把远的拉近、小的放大、散的集中、近的盯住。
他们在营区,油库、武器库、弹药库、保密室等重要处所都设置了电子围墙、红外感应区和红外摄像头。只要有人员车辆进入营门,所有行踪信息便会被一一记录下来,并通过网络传至指挥中心。
“这还算不了什么”,团副参谋长黄伟健告诉记者,“官兵外出巡线时都携带‘单兵管理可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指挥中心可以随时对外出人员进行动态定位和视频对话,遇有紧急突发情况时,就能够在第一时间指挥协调。”
更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军营还通过对成熟技术的创造性改造,在部队管理中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就拿我们的‘指纹识别系统’来说”,黄伟健举了个例子,“指纹考勤并不是新技术,但我们创造性地将它用于全团点名、查岗、查铺、查哨,从收到命令到指纹输入完毕,全团几十个分散站点的官兵普点一遍只需十几分钟,比原来效率提高了98.4%。”
电子档案跟踪记录 成长路径一目了然
2013年9月20日,大学毕业的李文学入伍来到通信团。一入营,他就多了一个新档案——个人数据库,里面记录了他入伍前的学习经历外,还特别标记了他有写作和电脑特长。
新兵连期间,小李被评为训练标兵,他的数据库里又添加了军训表现、指挥组织能力等项目的评估。
新兵连结束,小李被分到二连。连长王健在智慧军营通用信息平台“人员数据库”搜索到小李的名字,打开,各项记录一目了然。根据小李的特长和军训表现,连长将他安排到队部担任了文书。
在该通信团,像小李这样的个人数据库官兵人人都有。政委戴汝标告诉笔者,“个人数据库是信息育人的重要载体,它伴随官兵从入伍到离队,不只有记录功能,还能够分析思考和提供建议呢。”
比如,各连队依托个人数据库,为每名官兵建立了“成才线路图”,综合专业特长和岗位需求,为官兵制定个性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并定期将阶段成果纳入数据库进行智能化评估和调整,为官兵成长成才提供有益指导。
当机关需要遴选人才时,就在数据库里根据单位、姓名、专业、人才类型、个人特长、完成任务情况等多种条件设置智能搜索,将符合条件的人才从海量人员中筛选出来进行精确考察,大大提高了选人用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