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序号,武警女兵席琪的心提到嗓子眼儿。
一场“四会”政治教员比武正在武警浙江总队进行,初次参赛的席琪,带着抽签结果进入备课讲授环节。
席琪抽到的题目是“内部关系教育”。此刻,一段往事涌上心头,让她陷入沉思。
“大热天,你可千万别出门。人家出汗你流油,容易自燃。”上大学时,席琪常爱调侃同学,她至今还记得自己对身材偏胖同伴的揶揄。
不知从何时起,席琪发现同学们有意无意都在疏远她。那时,她还没有意识到,正是那些自以为幽默的“犀利”玩笑,对别人造成了伤害。
都说教育要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但这次“身边事”却赶上了自家糗事。是敞开心扉,还是有所保留?席琪盯着自己只写了几个字的备课文档,纠结爬满心头。
教育者跨越心里的坎,才能找到撬动心灵的杠杆。经过内心反复“掐架”,席琪决定把这段经历分享出来。
键盘敲击声顺畅响起,备课渐近尾声,一份题为《战友,请好好说话》的教案“出炉”。
登上讲台,席琪讲出了自己的故事。台上动情,台下共鸣。实实在在的内容,加上娓娓道来的形式,让席琪这堂课拔得头筹。
担任评委的机关干部刘小明说:“结合故事说理,讲得细腻,听起来有感染力。”
这次授课比武,士兵拿第一。如此结果引人思考。
事实上,大学生士兵席琪入伍不久就站上了讲台。她清楚记得,最初上讲台只是完成任务,“上面给什么就讲什么,对怎么上好课并没有过多思考”。
这次比武,她写教案时没有选择那些俯拾皆是的事例,也没像有的选手那样在老教案上“移花接木”,而是用自己亲身经历来讲故事。
“你掏心窝子讲,别人才能跟你掏心窝子。”席琪说。
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探索,从普通一兵到“金牌教员”,小教员席琪的改变,和一个名叫“红肩章”的理论宣讲队密切相关。
2017年,武警浙江总队组建了一支群众性教育骨干队伍,通过搭建平台、集中培训,让士兵用兵说兵事、兵言兵语的方式发挥教育作用。席琪,正是第一批“红肩章”宣讲员。
一名士兵的变化,折射出一支队伍的成长。放眼望去,更多席琪这样的“兵教员”正在奋力生长,“红肩章”成为基层教育课堂上一抹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