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忧患,从血泪中汲取奋进力量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秦超责任编辑:姚远
2015-07-08 03:39

一个民族最大的力量来自觉醒,最大的胜利源于万众一心——

忧患的中国化血泪为刀枪

踏过东北三省,踏过华北大地,踏过上海、南京……在辽阔的中国国土上,日寇狼奔豕突,铁蹄踏过,血流成河,屠刀所向,尸骨成山,仅在南京就有30万生灵惨遭杀戮,同胞的鲜血染红了浩浩长江。

生存还是毁灭,独立还是亡国,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严峻问题。

存亡绝续的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绝我族类”的狼子野心,警醒那些尚在沉睡和被蒙蔽的国人。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立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宣言号召全中国人民迅速动员武装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号召全国工农兵及一切劳苦大众,一致起来进行民族革命战争,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战则存,降则亡”。中国共产党人的呼唤,让全国人民彻底明白,面对日本侵略者,无论怎样善良地忍让都不能求得和平;奋起抗战,不畏牺牲,才能求得民族的生存和荣光。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以“血战到底的气概”,迸发出一个民族向死而生、自强不息的磅礴力量。

“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台儿庄大战最激烈时,第二集团军司令孙连仲对师长池峰城下达如此作战命令。14年间,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抵御日军的枪炮,左权、彭雪枫、杨靖宇、赵一曼、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戴安澜等一个个抗日英雄,或沥血孤营,或横刀敌阵,或裂身银汉,或碎首沙场。1937年9月19日《大公报》载文说:“今天的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为了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的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能达到。” 

“我们年老残废,再也不能扛枪打鬼子,谨献两块大洋,买几粒子弹。”1938年,武汉一场抗战献金运动中,两位腿部伤残的辛亥老兵,拄着木棍爬上台。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

“抗日咱全家都得上,别人家出钱,咱把儿子都叫回来打鬼子吧。”1940年4月,一位叫邓玉芬的母亲让丈夫带着5个孩子走上抗日前线,最后父子6人全部战死沙场。新四军六支队谢继书、谢继祥、谢继良三兄弟在与日寇作战中先后壮烈牺牲,他们的母亲强忍悲痛说:“我和儿媳要把4个孙子培养成人,让他们长大后精忠报国!”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把兵当……浩荡的抗日洪流直奔击敌寇的战场。

“有钱不出钱,有力不出力,是对祖国的大不忠”,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发出这样的肺腑之言。身处海外的1000多万侨胞,慷慨解囊,一些家庭主妇捐献菜金、变卖首饰,少年儿童捐出糖果钱;数万侨胞返回祖国,直接奔赴杀敌战场。处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同胞,不仅在岛内开展了艰苦悲壮的抗日斗争,还有5万多人渡海翻山,回到祖国大陆参战。

觊觎了中国400年的日本侵略者,万万没有预料到,此时他们所面对的,已不是甲午战争时的中国,不是八国联军入侵时的中国,也不是他们逼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时的中国了。法国作家古列久在评述中国抗战时感叹说:“民族的精神,在受到侵略时突然奋张起来,成为一道新的近代的中国长城。”

抗日战争的最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觉醒。正如习主席所深刻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血火中一路走来,锤炼了共产党人一种永恒的坚守——

心怀忧患才能从苦难走向辉煌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1945年7月,抗战即将胜利,作为国民参政员的黄炎培应邀赴延安考察时,与毛泽东进行了一次深谈。对此,毛泽东坚定应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历史周期率”,蕴含着洞察历史的智慧和居安思危的忧患。

早在1944年,当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正全力以赴夺取最后的胜利时,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连续4天刊载了《甲申三百年祭》。

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中共中央的重视。为迎接胜利,应对可能出现的新的危险,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学习《甲申三百年祭》的号召,要求同志们“千万不可冲昏头脑,忘乎所以”。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顺时不忘隐忧、居安须防危乱作为宝贵的历史经验,滋养了古今中外一个个自强不息的民族。浴血牺牲、一路血火走来的共产党人,更加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辩证法。已经建党94周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无数个“最危险的时候”、战胜了无数次危机的一个奥秘:始终满怀忧患意识,始终坚持砥砺前行。

1950年,新中国满目疮痍,百业待举,但面对烧到鸭绿江边的战火,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出兵抗美援朝。“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军威国威。一位军事学者评论说,如果没有这一仗,就没有新中国60多年来的和平发展环境。

“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新中国成立不久,面对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威胁与核讹诈,毛泽东说:“对于原子弹,第一我们不怕,第二我们反对核武器,第三为了抵抗核垄断,我们也要掌握原子弹”。

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为什么还要发展核武器?毛泽东讲,“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这个东西”;邓小平说,我们没有发射原子弹,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逆境之忧不易,顺境之忧更难。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同时更是一个充满忧患的时代。民族要生存、国家要发展、党要前进,一刻也离不开忧患意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主席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并多次向全党全国全军发出居安思危的告诫——

谈党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

谈经济,“既要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

谈国家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谈边海防,“强化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大局意识,勇于作为,敢于担当”。

谈外事,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

……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回首抗战烽火岁月,回首60多年新中国发展史、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凡事有底线思维,常怀忧患之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应对与战胜各种风险考验的思想保证,也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心路历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