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健康军营” 助力“健康中国”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燕燕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6-09-08 09:29

前沿技术惠及军民

近年来,全军各医院(所)科研攻关课题始终瞄准医疗前沿难题,从源头上确保医疗创新为战斗力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

炎炎夏日,陆军某部渡海登岛演练在波峰浪谷间举行,海军舰艇编队挺进惊涛骇浪砺兵,空军航空兵某部在大漠长空展开高强度自由空战对抗……在练兵热潮中,有一种胶囊悄然为官兵健康“护航”,这种名叫生姜总酚的软胶囊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抗晕效果好、无副作用,列装后广泛应用于部队演训保障。据悉,军事医学科学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近5年先后有百余项创新成果转化为部队战斗力。

应急战场临危受命科研攻关。为保障我军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军事医学科学院按军委部署启动应急攻关机制,仅用19天就研制出检测试剂、23天研制出洗消剂、29天研制出防治药物、89天研制出防护装备、125天研制出疫苗、166天研制出治疗性抗体。在抗击甲流、H7N9、寨卡病毒等行动中,该院一批创新成果应急而研、即出即用,战场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2011年以来,该院面向海军、高原和边防一线部队实施攻关计划,800多专家将创新触角前伸到演训一线:筹建覆盖全军团以上单位的疫情直报系统,与基层共建12个科研与保障基地,与基层单位建立科研协作机制……

在锡林郭勒盟某骑兵营,解放军第253医院抽组专家组成的巡诊医疗分队,首次利用第254医院自主研发的便携式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为正在进行执勤训练的100余名官兵进行了体检。据悉,该系统主要针对边防部队地理位置偏僻、路途遥远、医疗技术能力弱等特点,运用互联网远程技术,集便携式监护、心电图、血压、呼吸、耳鼻喉等多种检查功能、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于一体。升级改造后的系统和同类产品相比,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能更全,更方便携带。通过该系统,基层军医即使远在边防一线,也可以实时将疑难病症资料传回医院,集中院内专家进行会诊。此次第253医院利用执行巡诊任务,对该系统进行了应用性测试。

8月19日,军委后勤保障部军交运输研究所对军地联合研制的首款医疗救护飞机,完成了环境定型试验检测,30余台医疗救护设备经过考核检测数据全部达标,为我军打造全天候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军深化拓展军民融合航空应急救援新路,着力建设航空特种运输保障新体系,为军队伤病员境内外远程紧急后送搭建立体救护链积累了实践经验。

第三军医大学深入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加强标准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向数字化、国际化迈进,形成了烧伤、创伤、肝胆、心血管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优势领域和特色专科,脊柱微创、心脏手术、肾脏移植、干细胞移植等手术量均居国内前列,成功实施肝肾联合移植、连体婴儿分离、骨延长术等国际领先的高难度手术,至今保持着单一肢体延长26厘米的世界纪录。

近日,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第2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展示会中,该院普通外科主任余佩武教授表示,手术机器人正悄无声息地在手术室引领着一场“精准外科”技术革命。新桥医院骨科专家则利用目前临床最新的3D技术与术中导航向结合,分别为两例盆腔和胸腔复杂骨肿瘤患者进行了精准肿瘤整块切除,率先填补了这项技术在国内临床运用的空白。

“感谢你们救了我家宝宝的命!”近日,来自山东的陈先生和家人带着锦旗,赶到解放军总医院外科临床部,专程感谢主任医师陈晓雷团队为其出生仅6天的孩子成功实施脑膜膨出修补术。该患儿为足月顺产婴儿,出生后即发现后枕部脑膜膨出。为挽救患儿生命,陈晓雷带领神经外科医护人员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术前多科室会诊和相关准备工作,在患儿出生6天时,成功切除脑膜膨出部分,重建了各层解剖结构,而且将手术时间控制在两小时之内,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