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技术壁垒,“中国造”医用机器人系统有望面世
手术机器人国产化研究,也在西南医院加紧进行中。据了解,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涉及23个专栏中提出的160多项重大工程和项目,将成为未来5年国家的发力重点,“手术机器人”位列其中。
对于国内的患者来说,尽管手术机器人拥有诸多优势:精度更高、有效避免人工手颤抖的缺陷、出血量更小、有效扫除手术盲点……但患者仍有一些顾虑,除了信任度之外,相对较贵的手术费用是另一个主要因素。
机器人本身价格昂贵,一台最新型达芬奇机器人在国内的售价在1500万元左右,每台的年服务费、维护费、耗材费接近200万元。
除了“机器人”本身不菲的价格,使用者的培养也是手术机器人普及的另一重要因素。“机器人手术就好比打游戏,手术做得好不好还是要看医生的操作水平。”余佩武说。目前,西南医院已有22名副教授以上的医生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指定培训机构完成操作培训,有了“上岗证”。
“西南医院乃至全国各大医院有很多医生开始更多了解、学习运用手术机器人系统,但跟它发展、普及的速度相比,国内能熟练操作手术机器人的医生还是太少了。”余佩武说,出于对医疗安全的保障,目前在我国,机器人手术通常由很高级别的医师操刀。再加上昂贵的机器和技术保护费用,也让培养国内医生相对困难。
只有走自主研发的道路,才不会被发达国家从技术上掐住我们的脖子。
“从我们开始使用达芬奇系统以来,就有国产化的想法。”余佩武表示,经过几年的摸索和联合攻关,手术机器人国产化目标已经越来越近。据他透露,“重庆造”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已处于研发的关键阶段,有望在近几年内面世。在国产机器人系统面世以后,大面积低成本培养一线医生学习、使用手术机器人系统也将成为可能。
“希望3—5年,能有国产机器人进入临床实验,并陆续登陆市场。”余佩武说,国产手术机器人无论是生产工艺还是关键零部件的采购,门槛都将更低,预计价格将会只有进口机器人的三分之一,这就将让国内机器人手术的费用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