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提醒:突发心梗,身边救援要及时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崔佳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6-09-07 08:26
制图:邓方宇

黄金救治时间很关键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心梗60万例,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资料显示,更多心肌梗死患者宝贵的救治时间耽误在了等待救助的时间上。事实上,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疏通血管的理想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内。每拖延1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死去。

心肌梗死救治的“黄金时间”一般为6小时,这就是说,在急性心梗的表象“胸痛”出现时,如果患者在6小时内接受治疗,约70%-75%的血管能疏通;而如果超过6小时,甚至超过12小时才治疗,则打通血管的效用显著下降,对于急性患者将回天无力。这个“6小时”,主要指院前的救治时间。

而医学上认为,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极限通常为4分钟,4分钟之内复苏将生存有望,这更是一个急救的“黄金四分钟”。对于患者身边的第一目击者来说,在没有专业人员到达救援时,掌握基本急救技能,于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内实施初级救治,关键时间只有这短短的4分钟。

据悉,每年我国约有75%的心源性猝死案例发生在医院外。对于这些患者,有时只要经过简单急救,就有可能挽回生命。研究发现,及时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23%以上能存活;无人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时,存活率只有4%。发生心脏骤停的10分钟内,是最关键的救命时机,每耽误1 分钟,救活率就减少10%。

部队野外驻训地大多远离城镇,交通不便,加之远离后方体系医院,医疗保障难度大。一旦发现心源性猝死患者,要求患者身边的第一目击者官兵,须掌握相关的急救技能,在“起死回生”的时限里,展开最及时的救援。

自助急救方法很重要

野外驻训中,心脏突发事件没有特定时间和场合,随时都可能发生。不管在哪里,一旦遇到因为这样的原因而倒下的病人,首先要立即判断其是否心脏骤停,有一种简易方法:一翻,即翻眼皮看瞳孔是否固定;二摸,即触摸颈部有无动脉搏动;三呼,即呼叫有无反应回声;四观,即观察胸廓有无起伏运动。

心脏骤停主要是指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心脏突然停止收缩,失去排血功能。其主要表现是:突然昏倒,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口唇发青,瞳孔散大,脉搏消失,心音听不到,血压测不出,有的还会发生四肢抽搐,小便失禁,随之呼吸不规则乃至停止。

经过判断,一旦发现上述心脏骤停情况时,必须实施急救。方法为:心前叩击,即距患者乳头部位40厘米至50厘米垂直重叩2次;胸外心脏按压,大约每分钟按压患者100次,使患者胸骨下陷4至5厘米;仰头举颏,即一手下压患者前额,一手于颈后向上用力,使患者气道畅通;人工呼吸,即捏紧患者鼻孔,用唇包住患者的口吹气,每分钟吹8到10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按压与吹气是相伴协调进行的。

心梗患者在4分钟内,如果能得到上述及时的心肺复苏,将大有希望生还。此外,专家还建议:野外驻训中,随队医疗人员最好能及时提供急救药箱,内备听诊器、血压计、心电检测仪等监测仪器,备好硝酸甘油、硝苯地平、阿司匹林等急救药品,以及提压泵、氧气袋、口咽通气道等应急物品;为每一位官兵提前建立包括一般情况、目前疾病、既往病史、用药及过敏史等内容的登记卡片。一旦遇到突发情况,能尽快建立完善的急救网络,疏通医疗后送线,创建一条安全有效的急救通道,完善部队内部梯级救治体系的同时,第一时间联系离野外驻训地最近、医疗条件较好的军地医院,建立起临时应急后送点,形成立体的多层次的急救网络,进一步保障患病官兵的后续救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