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凡事预防在先,是中国人谨遵的古训。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更是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当前,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开展非常广泛,而且其防治意义已经逐渐为人们所公认。对于病因明确的疾病,人们可以主动的避免远离各种致病危险因素。因此,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在对于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就显出了巨大的优势。无论是西医的发展战略还是现代的三级预防思想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有着许多契合之处,从而有了“体质三级预防学说”,就是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一级预防是针对个体体质的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结合体质的特异性及时治疗,防止恶化。
日前,针对季节变化和部队演训生活实际,记者连线全军中医治未病中心张尊祥主任,由其为大家讲解部队常见皮肤病防治知识。
困扰驻训官兵的“难言之隐”
夏春之交,气温日升,部队也进入了“黄金训练期”,然而,火热的练兵场上,由于野外驻训环境温湿等原因,部队官兵感染足癣、体股癣、花斑癣、糠皮孢子菌性毛囊炎等浅部真菌性皮肤病概率陡增。据东南地区某部调查表明,部队进点驻训后,官兵的足癣、体股癣、花斑癣、糠皮孢子菌性毛囊炎的发病率分别为13.34%、7.04%、4.40%、3.37%,均明显高于训练前的7.62%、2.20%、1.61%、1.17%,差异有显著性(P<0.01);训练期间足癣、体股癣、花斑癣、糠皮孢子菌性毛囊炎的发病率分别为6.19%、4.95%、2.83%、2.23%。
野外驻训官兵“皮外之病”不可小视
受访专家:全军中医治未病中心主任、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中医科主任 张尊祥
当前,春夏交替季节,气候较为温湿,人体新陈代谢加快,部队官兵在野外驻训期间,风餐露宿、酷暑潮湿、蚊虫叮咬、户外防护措施差等各种因素,极易感染各种皮肤病,如湿疹、足癣,股癣、接触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烈日灼伤等。皮肤病虽没有器官损伤等病变严重,但这种病深度扩散之全身,也会因致伤甚至致残。同时,皮肤病常被官兵们视为“小病”不加以重视,有的因患处私密,成了“难言之隐”,小病久托而成大疾。日常生活中,许多基层官兵因对皮肤病自我防护知识了解不够,导致很多感染各种皮肤病,导致非战斗减员,进而影响部队演训任务落实和战斗力生成。因此,站在稳定部队战斗力的高度,强化官兵夏季皮肤病的防治就显得意义重大。当前,根据部队巡诊和调研反映实际看,进行皮肤病防治知识的宣传迫在眉睫,结合个人多年中医诊治皮肤病经验,与大家交流相关防治方法,以便减少广大官兵夏季皮肤病的发病率。
日常自我防护事项
部队官兵根据训练的不同,居住的环境也就不近相同,除了平时居住营房外,训练或执行任务时,还要居住诸如山区、田野、海边等等。训练后的居室要保持通风,增加空气的流通,避免房间的湿度过高。训练穿过的衣物鞋帽要及时脱换并清洗干燥,有条件时最好用温水洗澡。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夏季高发的皮肤病的产生。必要时洗澡后可以用爽身粉、痱子粉等,是皮肤保持干燥。一旦皮肤化脓感染,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野外训练时的防护
野外训练时, 由于环境恶劣,接触到外界草丛树木花草频繁,尤其要避免各种蚊虫的叮咬,如蚊子、跳蚤、毒蜂、蜈蚣、虱子等等。要避免皮肤外露,特别是四肢皮肤要防护好,训练结束时,不要在树下或草丛地域长期停留,如果居室内有蚊子存在,那么要用蚊香驱赶之,或用蚊帐做好防蚊措施,夏季的丘疹性荨麻疹发病率高多与以上因素有直接关心,往往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起水泡等。如果皮肤已经感染,建议选择含有激素的软膏进行消炎止痒。用万金油或风油精也可以减少对皮肤的伤害。在训练或执行任务时,先前可以在身上或四肢喷洒适量花露水,则可起到预防作用。搞好宿营地周围环境卫生也是预防虫咬皮炎的重要措施,应及时清除周边的杂草,因地制宜地采用简易的防治方法,如艾草烟熏等也可以驱逐蚊虫,站岗放哨时可提前在暴露部位涂擦防蚊虫叮咬药,扎好袖口裤口,晚上尽可能避开杂草较多的地方,以防蛇咬。如果不小心被蛇咬伤,要立即把被咬伤口上端扎紧,及时找医护人员就医。